不论是人民日报的公众号,还是央视的朗读者,都会经常推荐一些好读散文。
本期书单关键词:高分散文书单,10本散文集写的是一物一景,一山一水,见的却是天地宇宙,人生智慧!
1汪曾祺《人间草木》
不开心的时候,多去菜市场感受一下人间烟火气。
汪曾祺先生是一个真正用心生活的人,就连菜市场之类的市井小巷,都写的如诗如画、温暖人心。
草木春秋、虫鱼鸟兽、故里风物,这些普普通通的人间烟火,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竟然生生地击中了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在这本《人间草木》散文集里,舒舒缓缓、如话家常、轻松有趣,文字间处处流淌着清新淡雅的灵动。
他虽在人间烟火之中,却对世俗生活保持浓烈的兴趣;他虽在浮躁的世界里,却淡定得如一面映现万物的镜子。
2季羡林《心安即是归处》
当我们谈论归属感,我们常常想到的是外部环境、社交关系或是某种形式的物质满足。
但在《心安即是归处》这本书中,季羡林老先生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为深入、本质的观点。
在这本书中,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但无论人生如何变迁,他始终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这种不争不辩、不怨不艾的态度,使他能够在任何环境下都找到内心的安宁。
这种安宁并不是来自于外部环境或社会关系,而是来自于他对自己、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接纳。
“心安即是归处”,就是提醒我们归属感并不只是外在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外在的成就、关系或是物质财富,以为这些可以给我们带来满足和归属感。
但实际上,当我们的内心混乱不安时,即使外在环境再好,也无法感受到真正的满足和安宁。
3迟子建《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人生不一定要远行,身边的光景中,一样蕴藏着我们想要的答案。
人生不一定要有珍馐美味,一顿简简单单的家常菜,遇上合适的人,也会让我们开心一整天。
从白山黑水到碧野青空,从清晨日暮到冷月斜阳,从皑皑白雪的冬日到生机盎然的春天,迟子建的《也是冬天,也是春天》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迟子建从万物生死中探寻世间真情,从人生的寒冬迈向岁月的暖春,这种种感人至深的片段构建了她所独有的散文天地。
无论是追忆往事、慨叹人生,还是文学漫谈、艺术沉思,全书字里行间所透出的苍凉与温情,都如同北方雪野中的一抹夕阳,至真至美。
4丰子恺《岁月忽已晚,灯火要人归》
山水风物毕竟相似,只有人情时时流转变迁。
年复一年,或许山光树色依旧如初。
每当我们内心焦虑浮躁的时候,读一读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就好像一股清流、一缕清风,可以让我们焦躁的情绪平慰了不少。
在书中,丰子恺先生说三十岁的人生是秋天,“就好像在饮冰挥扇的夏日,不能体会围炉拥衾的冬夜的滋味。你必须得等入了秋,身穿单衣打过寒颤,手摸过法兰绒的衣服感觉到舒适的时候,才真的能体会冬的滋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心情低谷时翻看,给人以温暖与悲悯。
事情顺境时闲读,又像一阵凉夜清风,不至昏头脑。
我们隔着纸,就能感觉到丰子恺的可爱与乐观,而这种乐观,必须是把内心的繁杂一点一点地剔除掉,最后呈现出的生命本色。
5梭罗《瓦尔登湖》
亨利·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远离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以此寻找一种更为真实、简朴的存在状态。
在这两年多的独居生活中,梭罗与湖畔的风景、动物、季节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他以细致入微的观察,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无尽恩惠。
湖水不仅仅是自然的象征,它更是时间的载体,是梭罗用来垂钓生活的那汪湖水。
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让梭罗有机会深入思考,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梭罗不仅描述了自己的生活,还对许多哲学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崇尚简朴生活,反对过度消费和物质追求。
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贫穷或卑微,而是对真实生活的追求和尊重。
梭罗认为,当我们抛弃了一切繁琐与杂念,我们就能更清晰地听到内心的声音,找到真正的自我。
6李娟《我的阿勒泰》
李娟,一个长相并不惊艳的女作家,却用文字抚慰了无数人的心灵,惊艳了无数人的精神世界。
李娟的散文,没有刻意的煽情,却会让我们对阿勒泰那片土地充满向往;没有炫丽的技法,却会让我们不自觉融入李娟的世界难以自拔。
李娟是一位用心去观察、用情去描绘、用智慧去思考的作家,她的作品将永远闪耀着光芒,启迪着人们的心灵。
她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性的光辉,让我们领略到了新疆的美丽与神奇。
无尽苍茫的森林,草原上时隐时现的牛羊,天空中飘过的朵朵云彩,漫天飞舞的皑皑白雪……都仿佛未曾沾染生活的世俗气息。
以及那些不期而遇、调皮羞赧的小孩,冷峻温暖、令人眼晕的冬日阳光,还有变幻无常、来去无踪的云朵,自然与生命、生活交融的平凡和快乐,让我们艳羡不已。
在人于自然交融的绚丽画卷中,一定能让我们感受到久违的宁静和美好。
7鲁迅《朝花夕拾》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不是小说,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它不是传记,却提供了鲁迅早年的一大批鲜为人知的传记材料。
它不是历史书,却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幅幅世态图和风俗画。
它虽然是散文集,却兼有现实斗争性和深邃思想性,蕴含着鲁迅先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
8米勒《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在这本书中,米勒运用冷峻、超现实的诗性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环境的内心感受,对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的感想,以及对人性尊严的渴求。
米勒出生在极权统治下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落中,当过工厂女工、幼儿园老师,却因为不愿和秘密警察合作,被跟踪、被审讯,甚至最后以莫须有的叛国罪被驱逐出境!
这段故事,并不仅仅是揭发一桩政治迫害,她诉说的是思想桎梏下,每个人内心不屈的呐喊。
这种思想不自由,毋宁死的决绝,让这部经典拥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9梁实秋《人生忽如寄》
这本散文集,是著名文学家梁实秋的。
人生忽如寄,是书名,也是梁实秋的人生。
1937年,34岁的梁实秋只身一人离开家,一边到各地教学,一边躲避战乱的波及,最终在北京大学扎下了根。
正是有过这样颠沛流离的经历,才能让他对于生活的苦难保持淡然,对于快乐又异常珍惜。
所以他说,“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在时代乱流之下,梁实秋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生活的定位,不紧不慢地享受生活,这种品质,非常值得我们所有当代人去细细阅读、学习。
10史铁生《我与地坛》
自从我腿残疾后家人对于“跑”“踩”一类的字很敏感。
只有余华,他带我去踢球,让我守门。
只有他,没把我残疾人,也没把我当人!
史铁生21岁就双腿瘫痪坐上了轮椅,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活着。
苦闷之余,北京的地坛公园成了他消解的地方,也看遍了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他在思考中,找到了灵魂的寄托,不再狂躁不安,不再愤世嫉俗。
轮椅虽然禁锢了史铁生的肉体,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是异常坚强。
《我与地坛》写的虽然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以及与苦难抗争的乐观。
或许我们也会遇到挫折、苦难,只要抛弃无谓的偏执和比较,就能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生命。
尽管现实世界可能会视我们如敝履,但并不妨碍我们在精神世界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