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书礼|莒村新铺里《通乡禁碑》考​

文摘   2024-11-18 18:02   广东  


•  莒村史料  •

莒村新铺里《通乡禁碑》考




▲禁碑照片


【引子】古驿道,交通忙,溜树撞崩公德丧,众人捐修为畅便,立规抑蛮强。
《通乡禁碑》是乾隆卅六年,立于何巧吉的祖屋侧旁的大埔县境南北走向的古驿道(官道)在莒村新铺里的古道旁。与同年立的《奉县禁逐流丐公碑》,同嵌砌于店铺瓦寮的门面墙体上,相隔约4米。
因从新铺里向北去老县城茶阳40里的古驿道中,由莒村至丰村皆走上坡山路。且因山体多为风化花岗岩体,故水土流失较严重,路面坑坑洼洼,过往客人极为不便且不安全。故乡众为改善路况募集资金,齐心合力将路铺以山石或砾石,且砾石为莒溪河滩中之盛产,容易采集,而运输较为繁重,故石路面铺筑好后道路畅通无积水,来往行人称便。
然而整个村落四周皆环山,呈狭长的船形,而莒溪一水中分,村落长约7里,宽约2里,周围山上多产松、杉、檺木,而尤以产杉木为多,乡人还于每年清明季节进山,采杉树苗栽植以提高产量。且一般10年即可成材。砍伐后以人力扛、擎至莒溪边,待有一定数量后即放入溪流中漂流放运,用带有铁钩的长竹竿勾拨控制,使顺流以免壅塞,叫“放树”,一般放树要3至5人,最少不能少于2人,是视放的树量而定。树放至莒溪口的梅潭河上即收拢捆扎成树排,树排一般扎成2至3米大,后接的树头部都架在前树的尾部,这样才能顺放不会搁浅在石上卡死。树排都好几节,最长的曾有九节排。到三河东文部后又再拼成大排,一直顺流放运到潮州,有商行会派人洽谈议价购买,材积越高价钱就越高,利润就越大。而莒村的下村因山地域较小,且开发较早,故林木资源较小,故有“下村人食南洋;上村人食山场”谚语。亦有“砍不完的上村杉”的说法。
由于砍下山后的树木需从山中扛擎运出山外到莒溪河边,有运输工人为省力,贪图方便将树放到路面来溜运,至树撞坏铺好的石路面。酿成路面崩坏而难行,使得民众怨声载道,而不顾公德之徒只为私利而当耳边风。故乡众只得呈报县宰,县令体察民情,故特命人勒石公禁以确保道路畅通无阻,而民赖以安。《通乡禁碑》亦称《护路公碑》,碑文是:“此处长龙岗北、牛牯钻岭二路,合各族捐金运石铺砌。自后贩树商人,树从路过,务要抬扛,切勿备便拖溜,撞坏路石。如违呈官究治。
据莒村何氏族谱载:“古屋名亦万公祠,是何亦万公之四子,名良臣,字尹如(1700-1772)所建,他生于康熙卅九年,卒于乾隆卅七年,谱载少年勤学,长而营利,广置良田,鼎建新宇。”因古祠屋即建在古驿道旁,故建祠和筑瓦寮铺面时仍保留《通乡禁碑》和《奉县主王示禁碑》,并将立于同一年的两块碑嵌砌于墙体之中,以垂永久。
另外,《通乡禁碑》边上还特镌上再路旁等木,不许砍伐”,申明古驿道旁的林木是有水土保持的作用和为行人遮荫的功效,由此亦展现了古人对于环境的保护的重视,和合理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体现了先人们的睿智。

图文来源:罗书礼《大埔县历史人文考据录》P85-86
相关链接:
分享 | 莒村上村发现《奉县主王示禁碑》及《通乡禁碑》


END



作者:罗书礼

编辑:书泰

审核:莒微号工作群


莒村
——非官方、非营利,纯公益平台;传递莒村乡音、乡情、乡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