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技艺!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文摘   2024-12-08 21:40   云南  



蜡染是威信苗族民间传统印染工艺,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蜡染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称“染缬”。威信苗族的蜡染,在继承各地苗族传统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扬个性,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蜡染裙不仅是一种主要的服饰,更是重要的文化载体,透过它可以反映出苗族的许多历史和文化沉积,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蜡染的制作工艺流程

蜡染,苗语称“ndrangx dab”。其制作方法,是将白布平铺于案板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溶解为汁,用蜡刀蘸蜡汁绘于布上。一般不打草稿,只凭构思绘画,也不用直尺和圆规,所画的平行线、直线和方圆图形,折叠起来能基本吻合。威信苗族所用的蜡主要是蜂蜡,也有漆蜡,但漆蜡不如蜂蜡好。蜡刀又称蜡勺,苗称“dlad”,是用3块三角形小铜片重叠组合而成,其中之一角夹在一块宽1厘米左右、长4~5寸的小竹片的一头,并用铜线拴紧;铜片中间留有空隙,口面紧而平,这样才能将蜡汁提起;蜡勺分大、中、小3种:大勺用于画线条,中勺用于绘图点花,小勺用于点画精致细密的图案如螺蛳等。案板又称蜡板,长约6尺,宽1.2尺,厚1寸。用于蜡染的白布其宽幅与蜡板基本相等。在点蜡时,白布两头必须绷紧,使之与蜡板紧贴,如出现绉褶的地方,则用一小磨石磨平。之后牵一根长线,找出上下主线的位置,中间宽4~5寸,这个地方就是点绘各种花纹的地方。一条裙子的布料点完后,将布染上靛,放入沸水中漂煮,脱去蜡质即出现蓝底白色图案。威信苗族的蜡染分划蜡、点蜡、绘蜡和涂蜡几种手法。点蜡的蜡汁温度必须适中。





威信苗族蜡染的制作工具和材料分别由染料、烧碱、棉麻布、蜂蜡、蜡锅、染缸、案板以及大大小小的蜡刀所组成。一条裙子的布料点蜡以后,在染盆里倒入温水,水温适中,水量能完全浸泡布料即可,然后放入适量染料,用木棍搅匀,将布料折叠放入染盆内,一定要全部浸泡在染料内,浸泡1个小时以后放入烧碱固定染料,10多分钟后将布料取出,最后放入沸水中漂煮,这一过程主要是将布料上的蜡质脱去,脱去蜡质即出现蓝底白色图案。晾晒是最后一步,将染好的布料放在阴凉干燥处风干为宜。
二、蜡染裙的样式和花纹形状

威信苗族蜡染裙的基本样式为:布长2.4丈,宽1~1.1尺,幅面上下画两组横线(苗语称“zhud dab”),上下两组横线中的一根要在其近旁点上一长排小点点(nhik yangx),两组横线的中间宽4~5寸,绘制各种几何图块,图块里面描绘各式花纹图案。一条裙子的两头又要画许多竖线。裙子的下摆留一道1~2寸宽的白边。




威信苗族的蜡染裙,由于地区的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式样。双河、高田的蜡染裙比较宽大,花纹图案以植物为主,花形花色流畅,体现了苗族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征。所勾画的螺蛳成片地沉浸在水中,笔法圆润婉畅,反映出妇女们对水生物朴实的观察和了解。整齐而有序的吊子花,体现了苗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蜡染花纹图案的文化含义

蜡染裙深刻记载了苗族的历史,其上下有两根极为醒目的粗墨横线,据威信苗族世代相传的说法,上条表示黄河,下条表示长江。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宽阔地带,则画出许多几何框格,四方形表示大坝子,菱形表示小坝子,大坝小坝交错纵横,表示苗家宽广的家园。几何框格里面描绘各式花纹图案,以示苗家家园的美丽。裙子两头的竖线表示签记,意为插签结草为界;长排点点为界桩,称“蚩尤界”。花纹图案中,有表示房屋的,有表示路标的,有表示水波的,有表示螺蛳的,有表示杉树叶的,有表示鱼类的。此外还有琼花盛开、蝴蝶展翅等图案。




威信苗族的蜡染裙,不仅是苗族的一本“史书”,也是一幅赞美祖国锦绣河山的画卷。曾被中国美术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民族学院收藏,并被推荐到美国展览。2000年7月,在首届中国民族服饰博览会上获优秀奖。2022年7月威信苗族(白苗)蜡染技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抖音官方号:扎西微时空(wsk009)
投稿邮箱:zxwsk01@126.com
查看更多信息请上扎西微时空APP
各大手机应用商城搜索扎西微时空即可下载

扎西微时空
探索创建热心爱心真心交流平台,力求打造公平公正公开帮忙实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