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十点读书铭泉
《十点文化现场》是依托十点书店公众号、十点读书铭泉视频号,于2023开春,由十点读书铭泉发起并担任总制片人的人文纪实类访谈栏目。我们希望代表所有青年人,向大家求教,向时代提问,在一次又一次的真实现场中,借助对谈交流、实地探讨结合主持人手札的方式,还原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人物,听见文化的回响,传递温暖和力量。
栏目基于每一位大家、名人进行定制规划,通过1次播前专访、N次专题沟通、1场线下文化现场沙龙、1场线上文化现场直播、1次播后纪实素材收集或结合演出、演说、演讲、签售等的后续访谈,全方位打造、还原一个文化名人、大家的真实细节。
这个时代,什么样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我们总会被小人物的故事感动。十点文化现场第11期,我们邀请到了季羡林的弟子、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前司长梁志刚和季羡林读书会会长,第九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优秀阅读推广人王佩芬。从在北大东语系求学时拜师季羡林,到参加工作后时常请季羡林答疑解惑,再到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季羡林文化的研究与写作,梁志刚的一生都受到季羡林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
本期现场:第十一期
梁志刚、王佩芬:我的老师季羡林教我求“真”更存“实”
故事之初·与季老结缘
十点读书铭泉:梁老师,我在书中有了解到,您第一次认识季老先生是在1962年,当时他新发表的散文作品《春满燕园》深深吸引了你,也让你记住了这位文学大师的名字。彼时您刚刚收到来自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巧合的是,您所考取的北京大学东语系的系主任正好便是季羡林。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这个故事吗?
梁志刚:1962年,季先生的名作《春满燕园》发表了,我记得我的语文老师和我分享了这篇文章。当时,文章里燕园书声朗朗、四季花开的景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当时读的河北蠡县中学在1958年才刚刚从中师(中等师范学校)完全变成中学,所以这座学校在这之前没有人考过大学,更不用说考上北京大学。当时我们需要先填报志愿后才进行考试,我下意识就选择报考了北京大学。
季羡林与弟子们(第一排左二为梁志刚)
第一次见到季先生是在东语系的迎新会上,有两句话至今让我记忆深刻。第一句话是季老说,现在咱们国家教育事业还不太发达,每100个同龄人当中只有1个人有机会上大学,你们是幸运者,必须抓住机会,要好好地学,一分钟也不要浪费,将来你们得对得起那把机会让给你们的99个同龄人;第二句话是说,现在国家还很穷,养活一个大学生需要17个农民交的公粮,学成了之后一定要好好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得对得起自己的衣食父母。别的事我已经记不太清,但这两件事我记得太清楚了。在季老先生门下,我感受到他对我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我非常庆幸能成为他的弟子。
十点读书铭泉:王老师,您之前有在出版社工作的经历,想请问您是怎么与季羡林结缘的呢?
王佩芬:和梁老师不同,我虽然做季老的图书出版工作已经有十年,但是我却没有亲眼见过季老。第一次接触季老的作品是我在人大读书的时候,那时候季老已经是非常知名的文学大家了。虽然学的是法律,但我平时爱读一些散文,正是通过这些小散文、小杂文我喜欢上了季老的作品。真正打动我彻底从原来的出版社跳出来,做真正自己喜欢的图书出版工作,也正是因为季老的一本作品。
生命之真·季羡林的人生哲学
十点读书铭泉:梁老师,季老在自传的序言中写到“求真存实”二字,他认为无论是对学术、对自我,还是对生活,人都要做最真实的自己。“真”很重要,却也最难,请问您是如何理解季老先生的“真”?
梁志刚:季老在回顾自己学术道路的时候说,他80岁以前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考证上,考证历史、观点的原委。因此求真的核心就是追求事物的真理,还原最本质的东西。季老一生真性情,“假话全不说”是他做人的底线,“真话不全说”是他点到即止的人生智慧。季老不是一个话很多的人,但是他每句话都饱含深意,发人深省。另一方面,季老无论身处什么位置,都始终把自己当作普通劳动人民的一员,设身处地的为人民考虑,这也是他的“真”。
一代核心成久仰,
两朝国相赞良师。
宠辱不惊侠骨士,
鸿儒本色乃布衣。
十点读书铭泉:王老师,您觉得作为一个出版人,应该怎样把季老先生的作品传承下去,分享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更多人?
王佩芬:其实在我们这套书中有一册专门聊到跨文化的书,名为《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季老在书中认为西方文化的底层逻辑是分析的,东方文化的底层逻辑则是综合的。事实上,季老是最有资格谈论这个话题的。一方面,季老在西方求学十年,精通十四门语言,对西方文化的感悟极深;另一方面,季老的一生跨越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阶段,自小便熟读中国传统典籍,对中华文化有着远超一般人的见解。
十点读书铭泉:梁老师,刚刚聊的主要是季老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那么在生活中,季老对您有什么影响?
梁志刚 :我退休的时候季老和我说:“志刚啊,你现在有20年的好日子,你想干点什么呀?”经过慎重考虑后我答复先生说,退休后第一件事,我想编一点您的文集,我很喜欢您的文章。季老对我说,他的散文读者最多,但市面上已经有六七家出版社做这个内容,有些书内容上大同小异,甚至前后只差了三篇文章。这样做是对读者不负责任,让我不要凑这个热闹去编散文集,要去编人家不编的内容。
文化之火·季羡林的学问传承
十点读书铭泉:一直坚持传播出版季羡林的文学作品,对于做读书会10年的你以及那些喜欢季老先生的读者,意义是什么?
王佩芬: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我认为《季羡林自选集》这套书的再版是不仅是为了纪念季老逝世15周年,而且是我认为目前为止我所编的最有价值、最重量级的一套书。经过两年的打造修订,这套合集里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季老的为人处事与学术才华,展现了季老的治学之志、文章之风、人格之美。
十点读书铭泉:今天我们现场还请到了《季羡林自选集》的策划,来自外图凌零图书的蕙蕙,请她来分享一下她眼中的《季羡林自选集》。
蕙蕙:关于《季羡林自选集》这套书的出版,我很为我们的编辑部感到自豪。今年已经是这套书的第三版修订了,我们从季老两千万文字里摘录出精华内容,不但增加了中、英、德三种语言的注释,甚至还把原文中的梵文与巴列文字也逐一溯源,可是说是用做学术著作的严格标准来做一套大众普及读物,只为还原季羡林先生最真实的“文学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