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读书铭泉专访梁志刚:我花了整整18年,才悟透季羡林老师的“真”

文化   文化   2024-10-31 18:31   福建  

作者 | 十点读书铭泉



《十点文化现场》是依托十点书店公众号、十点读书铭泉视频号,于2023开春,由十点读书铭泉发起并担任总制片人的人文纪实类访谈栏目。我们希望代表所有青年人,向大家求教,向时代提问,在一次又一次的真实现场中,借助对谈交流、实地探讨结合主持人手札的方式,还原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人物,听见文化的回响,传递温暖和力量。


栏目基于每一位大家、名人进行定制规划,通过1次播前专访、N次专题沟通、1场线下文化现场沙龙、1场线上文化现场直播、1次播后纪实素材收集或结合演出、演说、演讲、签售等的后续访谈,全方位打造、还原一个文化名人、大家的真实细节。


这个时代,什么样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我们总会被小人物的故事感动。十点文化现场第11期,我们邀请到了季羡林的弟子、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前司长梁志刚季羡林读书会会长,第九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优秀阅读推广人王佩芬。从在北大东语系求学时拜师季羡林,到参加工作后时常请季羡林答疑解惑,再到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季羡林文化的研究与写作,梁志刚的一生都受到季羡林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


季羡林先生一生对学问的不懈追求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典范,他学贯中西,研究涉猎极广,被称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在生活上,季老一生追求真实,恪守“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座右铭。当下,人们对季羡林先生的认识不断发展深入,逐渐领略到这位智者在文字中隐藏的人生智慧。在季羡林先生逝世15周年之际出版的《季羡林自选集1~13册》,是为共同缅怀,也为追忆与传承

今天,我将利用这一次难得的采访机会,与季羡林的弟子梁志刚先生、王佩芬女士对话,一起走进文学大师季羡林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人生。



本期现场:第十一期

梁志刚、王佩芬:我的老师季羡林教我求“真”更存“实”




 故事之初·与季老结缘

十点读书铭泉:梁老师,我在书中有了解到,您第一次认识季老先生是在1962年,当时他新发表的散文作品《春满燕园》深深吸引了你,也让你记住了这位文学大师的名字。彼时您刚刚收到来自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巧合的是,您所考取的北京大学东语系的系主任正好便是季羡林。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这个故事吗?

梁志刚:1962年,季先生的名作《春满燕园》发表了,我记得我的语文老师和我分享了这篇文章。当时,文章里燕园书声朗朗、四季花开的景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当时读的河北蠡县中学在1958年才刚刚从中师(中等师范学校)完全变成中学,所以这座学校在这之前没有人考过大学,更不用说考上北京大学。当时我们需要先填报志愿后才进行考试,我下意识就选择报考了北京大学。

回家以后,家长邻居问我填的什么志愿,我说北京大学,大家怀疑能考上吗?我说考不上就回家当农民呗,因为小学、初中有好多同学没有升学,照样回到了土地中。因此考完后,我就回到生产队劳动去了。一天,我正在玉米地除草时,一位姓白的邮递员叔叔把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我手上,我因此得偿所愿,顺利进入北京大学东语系学习。

季羡林与弟子们(第一排左二为梁志刚

第一次见到季先生是在东语系的迎新会上,有两句话至今让我记忆深刻。第一句话是季老说,现在咱们国家教育事业还不太发达,每100个同龄人当中只有1个人有机会上大学,你们是幸运者,必须抓住机会,要好好地学,一分钟也不要浪费,将来你们得对得起那把机会让给你们的99个同龄人;第二句话是说现在国家还很穷,养活一个大学生需要17个农民交的公粮,学成了之后一定要好好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得对得起自己的衣食父母。别的事我已经记不太清,但这两件事我记得太清楚了。在季老先生门下,我感受到他对我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我非常庆幸能成为他的弟子。

十点读书铭泉:王老师,您之前有在出版社工作的经历,想请问您是怎么与季羡林结缘的呢?

王佩芬:和梁老师不同,我虽然做季老的图书出版工作已经有十年,但是我却没有亲眼见过季老。第一次接触季老的作品是我在人大读书的时候,那时候季老已经是非常知名的文学大家了。虽然学的是法律,但我平时爱读一些散文,正是通过这些小散文、小杂文我喜欢上了季老的作品。真正打动我彻底从原来的出版社跳出来,做真正自己喜欢的图书出版工作,也正是因为季老的一本作品。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主会场在天津,每家出版社都要在会场布置好自己的展位,把自己最好的图书作品展示给世界。我是我们单位派去的“排头兵”,提前几天都来到天津了。本来是去给自家出版社布置会场,我却在沿途被其他展位的一本书给吸引住了,甚至读得忘乎所以,这本书就是季老的《牛棚杂忆》。它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摊位边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足足站了一上午时间,最后因为感动地情不自禁,还把眼泪滴到了书上。
在遇见、读完这本书后,我就觉得我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找到了未来的职业规划。我发现人世间居然存在这么好的书、这么好的作者,我想做这种书的编辑才是幸福的,心里才会始终特别温暖,特别有力量。因此我就离开了出版社,开始自己出版编辑季老这样品质的图书作品,从2014年直到现在,今年是正好第十年。


生命之真·季羡林的人生哲学

                                 

十点读书铭泉:梁老师,季老在自传的序言中写到“求真存实”二字,他认为无论是对学术、对自我,还是对生活,人都要做最真实的自己。“真”很重要,却也最难,请问您是如何理解季老先生的“真”?

梁志刚:季老在回顾自己学术道路的时候说,他80岁以前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考证上,考证历史、观点的原委。因此求真的核心就是追求事物的真理,还原最本质的东西。季老一生真性情,“假话全不说”是他做人的底线,“真话不全说”是他点到即止的人生智慧。季老不是一个话很多的人,但是他每句话都饱含深意,发人深省。另一方面,季老无论身处什么位置,都始终把自己当作普通劳动人民的一员,设身处地的为人民考虑,这也是他的“真”。

去年十月,在央视的《百年巨匠》栏目组录制结束后,我突然生出灵感,写了一首小诗来描述一下季老,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

一代核心成久仰,

两朝国相赞良师。

宠辱不惊侠骨士,

鸿儒本色乃布衣。

十点读书铭泉:王老师,您觉得作为一个出版人,应该怎样把季老先生的作品传承下去,分享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更多人?

王佩芬:其实在我们这套书中有一册专门聊到跨文化的书,名为《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季老在书中认为西方文化的底层逻辑是分析的东方文化的底层逻辑则是综合的。事实上,季老是最有资格谈论这个话题的。一方面,季老在西方求学十年,精通十四门语言,对西方文化的感悟极深;另一方面,季老的一生跨越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阶段,自小便熟读中国传统典籍,对中华文化有着远超一般人的见解。

十点读书铭泉:梁老师,刚刚聊的主要是季老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那么在生活中,季老对您有什么影响?

梁志刚 :我退休的时候季老和我说:“志刚啊,你现在有20年的好日子,你想干点什么呀?”经过慎重考虑后我答复先生说,退休后第一件事,我想编一点您的文集,我很喜欢您的文章。季老对我说,他的散文读者最多,但市面上已经有六七家出版社做这个内容,有些书内容上大同小异,甚至前后只差了三篇文章。这样做是对读者不负责任,让我不要凑这个热闹去编散文集,要去编人家不编的内容。

后来我和季老说,我看了几本别人给您写的传记,虽然都写得不错,但是我看了感觉都不过瘾,我也想写写我心中的季先生。
季老回复我说:“他们能写,你也能写。你是个老实人,不会乱写。你写了以后不必给我看,就直接告诉编辑我看过了,可以发表。写的时候对所有事情既要不夸大也不要缩小,实事求是,你把一个真实的季羡林告诉大家,我就感谢你了!”
从此,我退休以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写和编和季羡林先生有关的书,到现在已经18年了。我先后出了 36 本书,其中 22 本是有关季老的。我虽然在毕业后没有成为学者,但是有人说我是文化学者。我说我有什么文化呀?他人答复是因为我愿意抱薪传火,在全中国推广季学。我认为这一生当中能碰上季羡林先生这样一个老师,不抱薪传火,不与更多人分享季老的人生智慧,那我梁志刚太自私了。

 文化之火·季羡林的学问传承

十点读书铭泉:一直坚持传播出版季羡林的文学作品,对于做读书会10年的你以及那些喜欢季老先生的读者,意义是什么?

王佩芬: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我认为《季羡林自选集》这套书的再版是不仅是为了纪念季老逝世15周年,而且是我认为目前为止我所编的最有价值、最重量级的一套书。经过两年的打造修订,这套合集里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季老的为人处事与学术才华,展现了季老的治学之志、文章之风、人格之美。

十点读书铭泉:今天我们现场还请到了《季羡林自选集》的策划,来自外图凌零图书的蕙蕙,请她来分享一下她眼中的《季羡林自选集》。

蕙蕙:关于《季羡林自选集》这套书的出版,我很为我们的编辑部感到自豪。今年已经是这套书的第三版修订了,我们从季老两千万文字里摘录出精华内容,不但增加了中、英、德三种语言的注释,甚至还把原文中的梵文与巴列文字也逐一溯源,可是说是用做学术著作的严格标准来做一套大众普及读物,只为还原季羡林先生最真实的“文学之风”。

这套《季羡林自选集》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本由季老亲自撰写的自传《留德十年》《风风雨雨一百年》。季老一生经历过两次政权变更,两次世界大战。在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世事变迁后,我们可以在季老的文字中读出他的圆融自在,宠辱不惊。
不同年龄段的人读季羡林先生的文字会有不同体会,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的课本里收录了季老的《月是故乡明》,我想让学生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来读,那感受是绝对不一样的。温家宝同志曾说,季老的散文特别耐读,而且常读常新。


在结束这样一场发布会和采访之后,我再一次翻阅《季羡林自选集》的第13册《读书·治学·写作》。书的最开头有一篇序名为《做真实的自己》,季老在序中说到:“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这段话让我感慨良多,季老的一生敢于做真事,说真话,做真实的自己。季老的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化的富矿,也是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人生指南。其实生活没那么复杂,做真实的自己便是唯一的奥秘。但是落到现实里,如何存真,如何保持存真,我相信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需要面对和探索的课题。
特别鸣谢:感谢外图厦门书城、外图凌零图书策划有限公司对于本次拍摄、采访的大力支持。

十点书店
十点书店,在温柔地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