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中国女性艺术家|31岁单亲妈妈放弃体制内工作,赴伦敦求学创业

文摘   2024-12-07 03:28   英国  


WOMENVENTURE

张澜

毕加澜全球艺术思维创始人


大家好,欢迎来到雾都无界“她的硬核人生”,

本期访谈邀请到了毕加澜全球艺术思维创始人

张澜。


HER

·她是谁·

STORY


张澜是一位常驻伦敦的中国女性艺术家和“LAN Picasso Global Art Thinking”品牌创始人。她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专注于3-15岁青少年的艺术创意思维培养,特别为全球华人提供个性化的艺术教育。



如何通过艺术变现?

中西方艺术教育有哪些不同?

作为女性如何在艺术领域脱颖而出?

如何培养创新和创意思维?



Part1.

职业发展历程

Xin:请问毕加澜全球艺术思维的核心理念是?
Lan:我在中国从事教育工作长达八年,在此期间,我察觉到中国的家长与孩子或许对现当代艺术的认知相对匮乏。他们评判艺术时,常常单纯以作品与实物是否相像作为标准。那么,我们应如何引导孩子接纳更多的创意理念呢?我致力于增进孩子对全球艺术的了解,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与此同时,协助孩子提升在艺术技法层面的表达能力,从而使整个艺术创作过程更为完善。


Xin:您的全球艺术思维课程有什么亮点呢?
Lan:
由于我并不倾向于回归传统艺术教育行业,所以在思考是否存在一种更为高效的途径,能够事半功倍的教更多人?于是,我率先在社交平台(朋友圈与小红书)展开了前期调研,了解究竟有多少人对此持有兴趣。调研结果显示,短时间内便有数百人加入我所创建的群组,大多为家长。所以我认为,并非必须将市场研究得极为详尽完备之后才付诸行动。在我看来,能够得到数百人的积极响应,便足以证实该项需求切实存在,那么即刻开启行动即可。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跨学科思维模式。由于艺术和文化历史息息相关,所以每次出去旅行时,我都会深入探究旅行目的地的历史渊源、地理风貌以及语言特色等多方面信息,随后以艺术化的呈现方式向学生们进行讲解与分享,例如将艺术思维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类事物相互融合并加以阐述。然而,常有家长发出这样的疑问:“我带孩子去了很多地方,可是回来一点长进都没有?” 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家长在旅行过程中缺乏引导孩子进行多维度深入思考。

 

Xin:发现您的作品与女性主义联系紧密,且融入了大量古代符号与文化元素,请问其背后的缘由是什么?

Lan:就符号而言,源于我旅行中的收集。我发觉这些符号的形象与儿童画元素颇为相似,而我身为教授青少年与儿童的艺术教师,对这类形象的符号自然产生了浓厚兴趣。至于文化方面,追溯到人类初始阶段,彼时多为母系社会,诸多考古遗迹中存有受祭祀崇拜的女性神像。然而在当今宗教里,女性神所占比例甚少。我始终认为,男权对女权的压迫是通过宗教、文化、艺术、礼仪、教育、法律等多方面来体现的,我不愿对这种压迫女性的工具予以信奉。再者,我身为女性,自出生便扮演着女儿、姐姐等角色,成年后又成为妻子、母亲,所走之路和男性不同,难以对那些卓越男性产生共情。

在我年幼时,曾以为只需承担家庭责任,比如长大找个富裕的丈夫,生育子女即可。但在履行母亲职责过程中,我意识到还需承担社会职能,要外出工作赚钱以养活自己与孩子。于是我不禁思考男性应承担何种责任。当下许多文化宣传强调母爱伟大,以至于当女性对自身母爱产生怀疑时,便可能被视作异常,这实则是男性控制女性的一种手段。我已为人母长达 7 年有余,为人女也有 30 多年,深切感受到世界对女性的不公平。也不仅仅是女性,其实父权制下,男女都是受害方,获益方是通过这个制度得到好处的人。只是相对来说,女性受的压迫更大。

此后我采访了众多男性,总结出他们对女性的普遍期望是性格良好、年轻温顺,西方亦是如此。男性喜爱美女资源被社会所认可,然而女性若坦言喜爱金钱资源,却往往遭受评判,被称为捞女,甚至被质疑智商,仿佛女性智商不应与金钱有所关联,这无疑是男性借助文化对女性形成的一种霸权。我期望有朝一日女性能够坦然宣称喜爱金钱,喜爱有资源。也我希望我的作品和语言能够给每一位女性带来小小的舞台,让更多人看到和听到我们真实的想法

Xin:您是如何将个人情感经历融入艺术创作中?

Lan:在赴英之前,我的绘画风格较为写实。但是我对这种风格缺乏喜爱却不知如何突破自我,在攻读研究生期间,我有了新的发现与感悟。我在英国推出的首个系列作品是婚姻系列。初到英国时,我因思念儿子,且在孩子抚养权问题上与前夫存在分歧,从而陷入长时间的抑郁状态,于是创作了该系列作品以抒发内心愤懑,即便前夫或他人无法理解也无关紧要,只要自己能够宣泄情绪便足矣。

 

Xin:您认为中西方艺术教育存在哪些差异?

Lan:中西方艺术不同,中国目前的艺术教育是注重技法多于想法。所以我们中国艺术学生的基本功都是很不错的。而西方可能不那么注重技法,更在意想法。或许两国社会教育目的有所不同。中国艺术教育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教师直接给予答案,学生被动接受灌输。有时学生创作出形式新颖的作品,却可能得到否定的评价,被认为是杂乱无章。在英国大学艺术教育里,学校更看重你的艺术思考能力,要求我们站在艺术史的角度去推动其发展,哪怕只是在艺术史上取得微小的 0.5 度的推进,都被视为极为重要的责任。

Xin:您是如何通过艺术创作进行变现的?

Lan:主要有两个渠道,直白点就是卖画和卖课。

Xin:创业对您的艺术之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Lan:在给学生授课时,我常常会灵感突发。例如在讲解亚述的拉马苏门神时,为引导学生创作怪兽形象,我绘制了大量草图。完成后,我觉得这些草图颇具价值,可创作成一个系列作品,于是将其融入到我的画作之中,这对我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启发。

Xin: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是否遭遇过不被理解的情况?您又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Lan:生命真的特别短暂,可能有几次我也和死神擦肩而过,我就在想那我怎样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情地发光发热。所以我开始给自己列遗愿清单,第一条就是我希望我将来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有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并且可以影响很多人,比如出版书籍让人们了解我的艺术历程,最终形成一部记录我艺术感悟与经历的著作。

Part2.

职业成长与建议


Xin:您对有意踏上艺术道路的年轻人有何建议?

Lan:第一,如果你缺乏资源与资金支持,请谨慎选择艺术之路。因为如果家庭需要你承担经济支撑的责任,那么这条道路将会异常艰难,因为艺术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奢侈品,人们往往在满足温饱之后才会考虑。第二,如果你就是特别喜欢,这辈子除了干这个不想干任何别的了,那你就继续走。如果你的兴趣促使你克服很多的困难,那么你就走这条路,除此之外我是不建议的。


实际上,我培养孩子的艺术思维,是想借助艺术思维提升其创意思维能力和更好的适应将来的社会,而非将其推向成为艺术家的道路。对于想要走艺术之路的年轻朋友,建议务必谨慎思考。闲暇之时,可以阅读艺术相关书籍或了解艺术发展动态,将艺术作为爱好予以保留,而非将其作为职业追求,这或许是较为现实可行的建议。

关于我们


"雾都无界"源自伦敦的别称“雾都”,也象征女性成长中的迷茫,而“无界"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的使命是突破传统界限,打造一个没有限制的空间,让每个女性都能探索自己的激情,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且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社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The world is hard on ambitious girls! ✨

- THE END -



—— 关注雾都无界 ——

带您走进华人女性创投世界

(关注公众号)

(添加微信小助手)


WomenVenture
雾都无界,带您走进华人女性创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