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1917年,在谭母殡葬之时,谭延闿却要怒躺棺木之上与母一同出殡,顿时惹众人瞠目。
1917年,长沙城外,一场特殊的葬礼正在进行。
一群族人围在祠堂大门前,神色严肃,气氛紧张。他们挡在门口,坚决不让一口棺材从大门出去。
"不行!绝对不行!"一位年长的族人大声喊道,"小妾的灵柩怎能从大门出殡?这是要坏了我们谭家的祖制啊!"
棺材前,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站了出来,他就是谭延闿,当时的湖南督军。
他双眼通红,声音沙哑却坚定:"这是我母亲,她应得到应有的尊重!"
族人们纷纷摇头,有人劝道:"延闿啊,你虽然当了大官,可祖宗规矩不能破啊。你母亲毕竟是......"
话未说完,谭延闿突然跪倒在地,对着族人磕了三个响头。
众人一时愕然,不知所措。谁料谭延闿站起身来,二话不说,直接躺在了母亲的棺材盖上。
"今天,就当我谭延闿死了!"他大喊道,"你们抬着我出殡吧!"
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族人们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
最终在谭延闿的坚持下,他们让开了道路,让这位小妾的灵柩从大门出殡。
谭延闿躺在棺材上,泪水不住地流下。他心中暗暗发誓:母亲,您受尽了屈辱,儿子今天终于为您挣得了一份尊严。
这一幕成为了谭延闿人生中最令人动容的时刻之一,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位湖南督军如此执着于为母亲争一口气呢?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880年。
那一年,谭延闿出生在湖南一个显赫的官宦之家。他的父亲谭钟麟是晚清的封疆大吏,先后担任过江南道监察御史、陕西巡抚等要职。
但谭延闿的母亲李氏,却只是谭钟麟的一个小妾,而且还是从婢女上位的。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李氏的地位可想而知。每天用餐时,她都必须站在一旁伺候丈夫和正室吃饭,直到他们吃完才能退下自己用餐。
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24年。
小小的谭延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改变母亲的处境。
机会很快就来了,1893年,年仅13岁的谭延闿考中秀才,一举填补了湖南在清代二百余年无会元的空白。
这个消息传回家中,让谭家上下欢欣鼓舞。
谭钟麟喜不自胜,当即宣布:从今以后,李氏可以坐下来与他们一起用餐了。
那一刻,谭延闿看到母亲眼中闪烁的泪光,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谭延闿的才华很快在科场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1904年,他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一举中得会元。
这个成绩不仅让谭家名声大震,也让李氏在家中的地位有了质的飞跃。
但谭延闿并不满足于此,他深知只有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才能彻底改变母亲的命运。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圆融的处世之道,谭延闿很快在官场上崭露头角。他先后担任过湖南督军、国务总理等重要职务,成为了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每当取得一项成就,谭延闿总会第一时间告诉母亲。他希望用自己的成功来弥补母亲多年来所受的委屈。
可就在谭延闿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最敬爱的母亲却病重不起。
1916年,正值谭延闿第二次出任湖南督军之际,李氏的病情突然恶化。但为了不影响儿子的仕途,她一直隐瞒病情,直到临终前才让人通知谭延闿。
得知消息的谭延闿心如刀绞,他不顾身边人的劝阻,毅然放下一切赶回老家。
然而,他还是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这成了谭延闿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为了弥补这份遗憾,他决定要给母亲一个最隆重的葬礼。这就是我们开头看到的那一幕。
谭延闿用自己的方式,为母亲争取到了最后的尊严。
但这件事也让他深深意识到:即便自己已经位极人臣,在某些根深蒂固的传统面前,仍然显得那么无力。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谭延闿在此后的人生中,始终保持着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废除妾制,主张男女平等。
不仅如此,谭延闿还将这种情怀延续到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他与发妻方氏恩爱有加,从不纳妾。
即便在方氏去世后,面对众多媒人的说项,他也坚持终身不再娶。
有人问他为何如此,谭延闿总是淡淡地说:"故人恩义重,不忍更双飞。"
这句话背后蕴含着他对母亲、对妻子的深深愧疚。
母亲一生坎坷,而妻子则为了照顾婆婆,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谭延闿觉得自己欠她们太多太多。
在谭延闿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人性光辉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