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辽宁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考后强化版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世界上几位研究宇宙的大师在时间的开始与延续问题上相持不下。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正在阅读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在“为什么宇宙可能永远没有终点”的问题上各执一词。
一方是坐在轮椅上的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及其剑桥大学的同事尼尔·图罗克,他们在《物理快报》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论点是,最初万万万亿分之一秒时间里发生的一切可能决定了宇宙永恒不灭的本质。
另一方是美籍俄裔物理学家安德烈·林德(他是膨胀理论的泰斗之一,试图解释在最初的一刹那发生的事情),他在已发表的论文中说,霍金和图罗克理解错了,因为类似于我们所处的这个砰的一声就诞生了的宇宙时时刻刻都在出现,因此他们试图找到时间的开始或终止是毫无意义的。
这一争论的实质是个重大问题。所有证据都表明我们的宇宙有一个开始,而且这种开始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我们的宇宙150亿年来一直在膨胀。那么,早于我们的宇宙诞生时刻“之前”的宇宙存在吗?宇宙膨胀会终止吗?
天文学家们一再提出的假设认为,我们的宇宙密度还不足以使其自身的扩张停下来。再过数十亿年,所有星系都将会衰颓,但是尚有余烬的星系残骸还将永恒飘荡,彼此间的距离将越来越远。霍金在其最新写成的论文中检验了爱因斯坦的某些思想,并利用纯理论得出同样的结论:我们宇宙的未来是由其诞生时的条件决定的。
天文学家马丁·里斯教授说:“他们声称以某种比其他关于这些问题的设想更自然的方式建立了低密度宇宙理论的模型。这是一个变异理论,利用了霍金早些时候提出的某些思想。”他还说,“林德认为霍金和图罗克的理论模型没有给出正确的宇宙密度,他们的理论已受到天文学泰斗林德的抨击”。
这两种论点都以“宇宙膨胀的瞬间”为论据。在宇宙膨胀的瞬间,宇宙砰的一声从无到有诞生了,并以比光速快得多的速度自我膨胀,这种膨胀是一种反引力。但是这种论点认为,由于引力是负能量,所以这种反引力肯定代表正能量。爱因斯坦的理论认为,物质只不过是冻结的能量,因此,所有恒星及星系在这种膨胀瞬间都因为其固有的能量而出现坍缩。
宇宙膨胀问题已经让天文学家们着迷了17年之久。它会形成一个在扩张和崩溃之间实现临界平衡的宇宙吗?或者会形成一个具有“负曲线”和无限未来的宇宙吗?马丁·里斯教授说:“这正是霍金和图罗克以及林德试图弄明白的问题。他们都在想方设法得出不同的膨胀结果,使我们能够推导出最终统一的、但拥有‘负曲线’的宇宙。霍金和图罗克论文中的新东西将证明、你也能够更自然地做到这一点。”
霍金提出的新论点,意味着哲学家现在不得不考虑时间有始无终的问题。这可能是更令人头痛的问题。
马丁·里斯教授说:“林德对他所称的永恒膨胀笃信不疑。一旦某个宇宙运转起来,它就会持续膨胀,并不断发生新的大爆炸。林德提出的反对意见之一是,他认为霍金所说的根本就不存在。如果发生一次大爆炸,那么就会引发无数次大爆炸。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霍金所关心的初始条件就会消失在比我们所能料想到的更深的宇宙史迷雾中。”
(摘编自蒂姆·雷德福《宇宙诞生之争》)
材料二:
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暴胀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进行下去。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在这个被称作“永恒暴胀”的理论中,我们可观测的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在2017年秋天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的分形,其中布满被暴胀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能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在采访中,霍金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
(摘编自鞠强《最后的论文:霍金没有留下确定的答案》)
材料三:
预言宇宙的未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我曾经起过一个念头,要写一本题为《昨天之明天:未来历史》的书。它会是一部对未来预言的历史,几乎这些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但是尽管有这些失败,科学家仍然认为他们能预言未来。
科学家相信宇宙受定义很好的定律制约,这些定律在原则上允许人们预言未来。但是定律给出的运动通常是混沌的,这意味着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后续行为的快速增大的改变。这样,人们实际上经常只能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做出准确的预言。然而,宇宙大尺度的行为似乎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所以,人们可以预言,宇宙是将永远膨胀下去呢,还是最终将会坍缩?这要按照宇宙的现有密度而定。事实上,现有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如果暴胀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确保万无一失。
(摘编自霍金《宇宙的未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膨胀理论泰斗之一的林德认为,霍金和图罗克试图找到时间的开始或终止毫无意义,因为砰的一声就诞生宇宙的事时时刻刻都会发生。
B.研究宇宙的几位大师都以“宇宙膨胀的瞬间”为论据,都认为所有恒星及星系在这种膨胀瞬间因为其固有的能量而出现坍缩。
C.霍金并不支持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的多重宇宙理论,依据是若多重宇宙中不同宇宙太大乃至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
D.宇宙现有密度好像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这一说法的前提是暴胀理论是正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宇宙的未来是由其诞生时的条件决定的,霍金经过检验爱因斯坦的某些思想并利用纯理论论证后得出此同样的结论。
B.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全都在探究的共同问题是宇宙膨胀是否会实现临界平衡或者形成“负曲线”和无限未来。
C.宇宙学家普遍认为,宇宙的某些区域只要暴胀开始就永远不会停止;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过程却是没有终点的。
D.人们总是预言未来,预言宇宙的未来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实际上人们经常只能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做出准确预言。
3.下列根据材料所做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霍金提出的新论点可能让哲学家感到头疼,但也可能给哲学家开辟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B.如果发生一次大爆炸就引发无数次大爆炸,那么宇宙的初始条件则会消失在复杂的宇宙史迷雾中。
C.目前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是现代大爆炸理论,此理论认为生命只能出现在局部区域。
D.霍金曾想写一部预言未来的历史书,这必然能让人们了解预言并更准确地预言宇宙未来。
4.材料一中争论的双方就时间的开始与延续问题争论的焦点与各自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三则材料都谈到了宇宙的产生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各有侧重。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出青
迟子建
霜降在节气中,无疑是唱悲角的。它一出场,傅家甸的街市,有如一条活蹦乱跳的鱼离了水,有点放挺儿的意思,不那么活色生香了。那些夏日可以露天经营的生意,如理发的,修脚的,抽签算命的,不得不收场,移到屋内。不过锔缸锔碗的,崩苞米花的,照旧在榆树下忙碌着——他们的活计中有炭火嘛。不同的是,他们倚靠着的榆树,像是一个万贯家财散尽的破落财主,光秃秃的,木呆呆的,没剩几片叶子了。
这是1910年哈尔滨的晚秋,王春申赶着马车回到傅家甸时,已是一片漆黑。王春申倒也喜欢这样的黑暗。夜晚嘛,总得有个夜晚的样子。虽说三铺炕客栈的主人是他,可他每天回到这里时,要看妻妾的脸子,所以进门前,他喜欢摸出腰间的烟锅,趁黑抽上一袋。他吧嗒烟的时候,习惯地抚抚黑马的鼻子。它跟着奔波了一天,他也心疼啊。黑马知道主人怜惜他,总会用脸贴贴他的脸,似乎在告诉他,它舍得为他卖命。王春申会感激地说一句:“好伙计。”抽过烟,他卸了车,将黑马牵到客栈后的马厩,划根火柴,点亮马灯,给它饮了水,再将马槽添足草料,这才熄灯离开。
王春申的妻叫吴芬,妾叫金兰。本来以他的身份和财力,身边是不该有两个女人的。三妻四妾,那是有钱有势的人该有的风光和享受。可是吴芬进了门,在生养上就一路背运,两胎都流掉后,再也怀不上,而老母亲非想要在有生之年抱上孙子。孝顺的他,只能纳妾。他娶小时,像是办丧事。①家里明明有大门,可吴芬硬让他在旁侧开个小门,不让花轿走正门。而花轿中那个傅家甸有名的丑女金兰,哭成了泪人,直说自己跟了王春申,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②这朵鲜花什么模样呢:对眼,朝天鼻,猪嘴獠牙的。在街上走,小孩子碰见她,都吓得往旮旯躲。洞房花烛夜,王春申有如奔赴刑场,死的心都有了。这边他刚吹熄了红烛,那边吴芬就咚咚地敲窗了,说是水缸那儿发现了一条蛇,让他起来捉。老太太听到动静,气得拄着拐杖,出屋骂吴芬搅儿子的正事,不是贤德女人。
吴芬倒也不是虚张声势,水缸那儿果然有条筷子长的蛇,它怎么来的,王春申两个月后才明白。那天他碰见采草药的张小前。张小前问他,用活蛇做药引子治风湿病,效果怎么样。他这才知道,金兰进门的前两天,吴芬说王春申腿疼,订购了活蛇做药引。王春申听了这些,同情起吴芬,加上金兰怀孕了,他就夜夜去吴芬的屋子。金兰自然不是好惹的,她喝冷水,爬高擦窗户,抡起斧头劈柴,总之是不想让肚里的胎儿太平。③老太太吓坏了,拄着拐杖一天到晚地跟在金兰身后护驾。王春申一横心,搬到老母亲的屋子去住。金兰平安生了个男孩,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而吴芬悲戚得一天到晚闭着嘴。吴芬和金兰,从此后就是一锅一铲,磕碰不断,让王春申苦不堪言。他想一个男人若是座山,女人无疑是虎,一山不容二虎,否则这山永无宁日。王春申对这两个女人,渐渐都淡漠起来。
母亲过世后,王春申把老人留的银器变卖了,再卖了旧屋,买了一处宅院,辞去了制粉厂的活儿,开起了客栈。哪想到,④客栈还没开张,两个女人先为客栈的名字较上劲了。吴芬说该叫“春芬”客栈,取她和男人名字中最祥瑞的字;金兰呢,说是叫“春兰”更宜人。两个女人争得不可开交。一天王春申碰见了老工友,他问:“听说你家要开客店了,几铺炕啊?”王春申说:“三铺炕,两铺大炕,一铺小炕,能住二十号人吧。”说完他想,客栈何不叫“三铺炕”呢?与她们俩都没瓜葛,又清爽,又妥帖。于是王春申径直去订制了匾额。客栈开张后,生意倒也不错。
金兰生的男孩叫继宝,王春申晚上睡觉时,习惯搂着继宝。他的两个女人很少被他搂着,他厌恶她们,就不愿意待在客栈里。
哈尔滨江关道衙门,也就是道台府,每年立夏时都要将马厩中的老马和病马驱逐出府,谓之“出青”。前年出青,无意中帮王春申开辟了新天地。衙门里的马,跟宫中的妃子一样,要身形有身形,要姿色有姿色,没有差的,所以淘汰的马也很抢手。王春申与道台府的帮厨熟悉,帮厨告诉他,有匹黑马年轻力壮,勤恳耐劳,只因为是黑色,平时做仪仗马随道台出行轮不到它,等于白养,要被出青,问他需不需要。王春申正想给自己找门营生,跟妻妾一说,她们痛快答应买下,因为王春申出去忙活计,客栈就更是她们的天下了。
王春申做起了马车生意。他喜欢去新城区,那儿西洋景多,用车的也多。中午的时候,他随便在外面对付一口,晚上他驾着马车,穿过漫长的国境街,回到傅家甸时,最盼望的就是热汤热水。然而,吴芬和金兰若闹起了别扭,他就只能吃冷饭。要不是客栈里还有继宝值得惦念,他真不想踏进这个家门了。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在这个家,也是匹遭到“出青”的马,至于什么原因,让他变得如此窝囊,他难以说清。他也想拿出主子的威风的,可是奇怪,一踏进客栈,他就觉得自己是个仆人,人家怎么吆喝怎么是。
(节选自《白雪乌鸦》,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先写了王春申夜色中赶车回到客栈的情形,再回叙他娶妾、开客栈、做马车生意等一系列经历,采用的是倒叙手法。
B.孝顺的王春申为情势所迫娶了妾室,妻妾争斗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这让王春申痛苦不堪,渐渐对她们心生淡漠。
C.王春申的母亲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对怀孕的金兰时时相随,关怀备至,对未能生孩子的吴芬尖酸刻薄,处处刁难。
D.小说以哈尔滨傅家甸为背景,在沉静而饱满的叙述中展现了晚清时期东北地区的社会风貌,以及底层老百姓的生存状态。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中“硬让”与“不让”对举,体现了吴芬对金兰的刁难,为下文内斗做了铺垫。
B.句②中“鲜花”与金兰丑陋的相貌形成反差,突显了春申搬离金兰屋子的主要原因。
C.句③中“一天到晚”“护驾”,写了老太太焦急的状态,也反映她对抱孙子的渴望。
D.句④中两个女人表面是为客栈的名字较劲,实质是为争夺丈夫、提升家庭地位较劲。
8.《祝福》以环境描写开篇,引出下文内容,本文也是如此。请结合内容分析其开篇的环境描写与下文的联系。
9.春申为什么觉得自己也是匹遭“出青”的马?小说这样写有什么意味?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骈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由志之,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节选自《荀子·子道》)
材料二:
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敢问其故?”乐正子春曰:“善乎而问之!吾闻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忧。”故曰,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乐正子春A下堂而伤B足C瘳而数月D不出E犹有忧色F门人G问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即“悌”,敬爱兄长,与《促织》中“手裁举”的“裁”都是通假字。
B.修饰,在文中是动词,指有道德修养,与现代汉语中的“修饰”意思不同。
C.章,通“彰”,显著,与《离骚》中“芳菲菲其弥章”的“章”意思相同。
D.莅,本义是“到、来临”,在文中意为“面对”,“莅官”指在官员面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没有回答鲁哀公关于孝、贞的问话,子贡认为听从就是孝、贞,所以不用回答;孔子告诉他,评价孝与贞要弄清楚服从的原因,要敢于谏诤。
B.从子路与孔子的对话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想拥有孝的名声,不仅要勤勉劳动,尽心尽力赡养父母,还要做到在家行为敦厚,在外结交贤人。
C.曾子所认为的“孝”有丰富的内涵,就连侍奉君主忠诚、做官兢兢业业、交友诚实、作战勇敢而不畏惧死亡,也被称为孝,这对今人有很大的启发。
D.《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行孝就是仁、礼、义、信、强,而人的快乐是因行孝产生的;乐正子春之所以面有忧色,是因其自感亏身损形、忘记孝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
(2)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
14.荀子和乐正子春对行孝的认识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登楼怀旧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入题,紧扣“登楼”,“引望”是举目远望,引出下面的所见和所感。
B.“杳杳”形容幽远的样子,“一川平”表现了视野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
C.第二联化用了唐人“野渡无人舟自横”之句,写出了一派恬静闲适的意境。
D.尾联照应题目,抒写情怀,“惊”字与杜甫《春望》中“惊心”感情不同。
16.请从描写技巧的角度,对诗的第三联作出评论,试写出评论的要点。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王安石批判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只知慨叹朝代兴亡,未能真正得到历史教训的句子是:“ , 。”
(2)《周髀算经》说:“日兆月,月光乃出,故成明月。”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说“ , ”,两个说法均涉及光线反射的原理。
(3)小明想要自己梳理古代女子妆容演变过程,老师建议他先从学过的古代诗文里寻找线索,比如“ , ”就是描写妆容的。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脸识别与指纹识别同属生物特征识别, A ,指纹识别必须经过当事人的确认和配合,而人脸识别完全可以在当事人不知不觉间进行。近年非法收集乃至倒卖人脸数据的事情时有发生,由于人脸数据往往会与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敏感信息“打包出售”,因此不少人对人脸识别心存忌惮。
①身处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着严峻风险。②人脸作为个人敏感信息,具有直接识别性,③一旦泄露会造成严重后果。④各路商家在缺乏规范的情况下肆意应用人脸识别,⑤令普通人不仅惴惴不安,⑥也是对相关法律的挑战。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⑧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经消费者同意。但在现实生活中,⑨有些无用的人脸识别并无必要,⑩更有甚者,有些遮遮掩掩的人脸识别,连合法和正当都做不到。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只是想授权使用一项服务,App劈头盖脸丢过来一个“全家桶”,面对深度捆绑的人脸识别等服务内容, B ,往往就一项服务都用不成。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栾超家已攀到自己适合的角度。刹那间,一阵担忧袭击着他的心,这一跃能不能成功呢?如果不成功再荡回来,必然会触碰悬岩,而使自己粉身碎骨;但这是小事,最主要的还是首长的计划,毁灭匪巢的任务,会因自己不成功而告破坏。因此他再测了一下距离和角度。当他确信无问题时,便全身用力一收缩,然后猛一伸张,双脚向石壁猛一蹬,全身一纵,就像一粒小弹丸从巨石上射出去了,飞在空中,飞向奶头山的树梢。战士们顿时全身一惊,还没来得及呼出一口气,栾超家已挂在奶头山伸过来的树梢上了。
A少剑波和战士们心脏简直像崩裂一样,一阵烈火袭上身来,从发梢热到脚底。少剑波急伏下身去,摸着大绳,感到大绳在一抽一抽地向奶头山拉着,越拉越紧。他的眼努力张大,瞅着对面树梢上那个模糊不清的黑点,已慢慢进入浓密的林叶深处。他轻轻喘了一口气,爬起来,兴奋地向战士们低声鼓动道:“同志们!栾超家成功了!现在看我们的啦!胆放大些,胜利就要拿到手了!”
B战士们兴奋得几乎要隔着山涧跳过去。
20.下列句子中的“一”与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中的“一”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
A.他往旁边一站,就闭上嘴,再也不肯说什么了。
B.定河道人心里一慌,把手中的茶杯掉在了地上。
C.你千万别着急,他详细把情况一说你就明白了。
D.每当山上机枪响起,许大马棒的心里就一哆嗦。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写成“最主要的还是首长的计划以及毁灭匪巢的任务会因自己不成功而告破坏”,语意并无变化,但表达效果较差,试分析其原因。
22.文中A、B两处句子使用的相同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韩非子说:“万物莫不有规矩。”
有人说:“有的时候,需要打破规矩。”
对此,你怎么看?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D 4.①争论的焦点:为什么宇宙可能永远没有终点(答“我们的宇宙有一个开始,其后一直在膨胀,但膨胀会终止吗”也可)。②霍金和图罗克认为,我们宇宙的未来是由其诞生时的条件决定的(答“最初万万万亿分之一秒时间里发生的一切可能决定了宇宙永恒不灭的本质”也可)。③林德认为,宇宙形成后就会永恒膨胀,即一旦某个宇宙运转起来,它就会持续膨胀,并不断发生新的大爆炸。 5.①材料一侧重介绍对宇宙产生及未来发展趋势问题的几种不同观点。②材料二侧重介绍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即现代大爆炸理论。③材料三侧重阐述预言宇宙未来是很困难的。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研究宇宙的几位大师……都认为所有恒星及星系在这种膨胀瞬间因为其固有的能量而出现坍缩”错,根据原文“爱因斯坦的理论认为,物质只不过是冻结的能量,因此,所有恒星及星系在这种膨胀瞬间都因为其固有的能量而出现坍缩”可知:认为所有恒星及星系在这种膨胀瞬间因为其固有的能量而出现坍缩是爱因斯坦的观点,并非研究宇宙的几位大师之观点。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B.“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全都在探究的共同问题是……”错,原文是“它会形成一个在扩张和崩溃之间实现临界平衡的宇宙吗?或者会形成一个具有‘负曲线’和无限未来的宇宙吗?马丁·里斯教授说:‘这正是霍金和图罗克以及林德试图弄明白的问题’”,可见:应该是霍金等当今世界上几个研究宇宙的大师。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D.“这必然能让人们了解预言并更准确地预言宇宙未来”错,材料三中霍金说“我曾经起过一个念头,要写一本题为《昨天之明天:未来历史》的书。它会是一部对未来预言的历史,几乎这些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可见,原文是“几乎这些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选项说成“这必然能让人们了解预言并更准确地预言宇宙未来”。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这两篇论文在“为什么宇宙可能永远没有终点”的问题上各执一词。
材料一第二段中这样说——“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及其剑桥大学的同事尼尔·图罗克,他们在《物理快报》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论点是,最初万万万亿分之一秒时间里发生的一切可能决定了宇宙永恒不灭的本质”;
第五段中这样说——“霍金在其最新写成的论文中检验了爱因斯坦的某些思想,并利用纯理论得出同样的结论:我们宇宙的未来是由其诞生时的条件决定的。”
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马丁·里斯教授说:“林德对他所称的永恒膨胀笃信不疑。一旦某个宇宙运转起来,它就会持续膨胀,并不断发生新的大爆炸。林德提出的反对意见之一是,他认为霍金所说的根本就不存在。如果发生一次大爆炸,那么就会引发无数次大爆炸”可知:林德对他所称的永恒膨胀笃信不疑。一旦某个宇宙运转起来,它就会持续膨胀,并不断发生新的大爆炸。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根据材料一中“当今世界上几位研究宇宙的大师在时间的开始与延续问题上相持不下”“一方是坐在轮椅上的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及其剑桥大学的同事尼尔·图罗克,他们在《物理快报》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论点是,最初万万万亿分之一秒时间里发生的一切可能决定了宇宙永恒不灭的本质”“另一方是美籍俄裔物理学家安德烈·林德,他在已发表的论文中说,霍金和图罗克理解错了,因为类似于我们所处的这个砰的一声就诞生了的宇宙时时刻刻都在出现,因此他们试图找到时间的开始或终止是毫无意义的”“这两种论点都以‘宇宙膨胀的瞬间’为论据”分析,材料一侧重介绍对宇宙产生及未来发展趋势问题的几种不同观点。
结合根据材料二中“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暴胀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进行下去。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分析,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
结合根据材料三中“预言宇宙的未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人们实际上经常只能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做出准确的预言。然而,宇宙大尺度的行为似乎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分析,预言宇宙的未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
6.C 7.B 8.与下文的联系:①这段环境描写突出了哈尔滨晚秋时节因寒冷而街市冷清的特点,为人物出场设置了时间、背景;②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烘托了王春申凄凉的生活境遇,奠定了感情基调。 9.原因:①妻妾内斗,让春申对两个女人都厌倦了,两个女人对他也是像对仆人一样呼来唤去,春申感觉到在情感上被家庭放逐,不像个丈夫,倒像一匹被人淘汰的马一样。②两个女人都希望春申外出忙活计,春申自己也不愿待在家中,春申感觉到在生活上也被家庭放逐,不像个主人,倒像一匹整天奔波在外的马一样,只是干活儿养家的工具。
意味:将人与马类比,突出主人公令人同情的遭遇及其凄凉的心情,引发人们对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家庭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导语】《出青》通过描写王春申在晚清时期哈尔滨的命运,反映了那个时代底层百姓的艰辛生活。小说通过王春申的日常及他与妻妾之间的矛盾,展现了封建制度下家庭内部复杂关系和男人的无奈。秋季枯萎的环境描写,暗示了王春申生活的困境与心境的压抑。而“出青”则象征着对生活困顿的挣脱,希望在压抑中的人们能找到重新燃起希望的契机。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处处刁难”错,文中只是写到“骂吴芬搅儿子的正事,不是贤德女人”,并非“处处刁难”。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B.“突显了春申搬离金兰屋子的主要原因”错。“鲜花”与金兰丑陋的相貌形成反差,让人对金兰的丑陋印象深刻;但由原文“王春申听了这些,同情起吴芬,加上金兰怀孕了,他就夜夜去吴芬的屋子”可知,金兰相貌丑陋并不是“春申搬离金兰屋子的主要原因”。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通过细腻的自然与社会景象的刻画,突出哈尔滨的晚秋特征,给读者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感受。开篇的环境描写与下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时空舞台。霜降时节,哈尔滨的寒冷使得街市呈现冷清景象,这种变化直接引出主人公王春申的出场。由于天气的影响,许多露天生意逐渐停止,王春申的马车生意和客栈也处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因此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②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人物凄凉的生活境遇,奠定了全文情感基调。文中提到街市如“一条活蹦乱跳的鱼离了水”,这种萧瑟肃穆的场景映射出王春申个人生活的凄凉。他的日常生活被妻妾的争斗等家庭矛盾笼罩,家中始终缺乏温暖与宁静。这种环境与生活上的共同寒冷,影射了王春申内心深处的失落与孤寂,为后文他在家庭中如遭“出青”般的无奈以及感情上的淡漠埋下了伏笔。作者成功地在故事一开始便为文本的叙述奠定了情感基调,使情节发展水到渠成,增强了整个作品的感染力。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原因:①在情感上,妻妾内斗不断,令春申心力交瘁,对两个女人都感到厌倦。她 们对待他的态度如同对仆人一般,呼来唤去,春申的家庭角色变得尴尬和边缘化,感觉自己被家庭情感放逐,失去了作为丈夫应有的尊严和地位,不再是一家之主,宛若一匹被人淘汰的马。
②在生活上,两个女人都希望他外出忙活计,而他自己也因厌恶家中的氛围而不愿久留。春申在劳作中找到了暂时的逃避,却也因此感受到被家庭生活放逐,这使他在家中如同一位没有位置的外人,仿佛只是个养家的工具,与被出青的马无异。
意味:小说中将人比作马,深刻地描绘出主人公春申的困境。他在生活和情感上都被边缘化,与黑马的出青经历形成共鸣。这种描写不仅表现了春申个人的无奈和悲伤,也揭示了底层劳动者在社会和家庭中容易被忽视和辜负的命运。此外,这种类比引发人们对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家庭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呈现出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助与压抑,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0.CEF 11.D 12.D 13.(1)估计是他自己态度不恭敬吧?言语不谦逊吧?脸色不温顺吧?
(2)父母去世之后,自己行为要谨慎,不能留给父母坏的名声,这就可以叫作善始善终了。 14.①荀子认为行孝要明白听从与不听从的道理,要非常恭敬、忠诚守信、端正忠厚地、小心地实行它;
②乐正子春认为行孝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是父母留给孩子的。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脚好了几个月也不出门,脸上还有忧愁的神情,门人问他。
“足”作“伤”的宾语较为合适,不然“伤”就没有宾语。所以第一处应在C处断开。
“瘳而数月”语意不完整,且“不出”和“犹”无法相连。所以第二处应断在E处。
“忧色”是“有”的宾语,至此句意已完整,所以第三处应断在F处。
故CEF三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裁”通“才”,刚刚。句意: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爱兄长。/手刚举起。
B.正确。有道德修养。/润饰,梳妆打扮。句意:不服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富有修养而端正。/润饰,梳妆打扮。
C.正确。句意:在外名声不显扬。/菲菲的芳香更加显著。
D.错误。莅,在文中意为“到”。“莅官指到官任职。句意:做官不慎重地对待。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行孝就是仁、礼、义、信、强”错误,原文说“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可知“孝”是仁、礼、义、信、强的核心和关键,与几者并不等同。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意”,估计;“逊”,谦逊;“色”,脸色。
(2)“没”,去世;“敬行其身”,自己行为要谨慎;“遗”,留给。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可知,荀子认为行孝要明白听从与不听从的道理,要非常恭敬、忠诚守信、端正忠厚地、小心地实行它;
结合“身者,父母之遗体也”“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可知,乐正子春认为行孝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是父母留给孩子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爱兄长,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操守;对上顺从,对下厚道,这是做人的中等道德操守;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这是做人的最高准则。孝子不服从命令的原因有三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危险;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安全;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受到耻辱,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光荣;服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像禽兽一样野蛮,不服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富有修养而端正。所以,明白了这服从或不服从的道理,并且能做到恭敬尊重、忠诚守信、正直老实地来谨慎实行它,就可以称之为大孝了。
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这件事告诉给子贡说。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了。先生又能怎样回答他呢?”孔子说:“真是个小人,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要有了四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了三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危险;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了两个诤谏的大臣,那么宗庙就不会毁灭。父亲有了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了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这儿子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这臣子是忠贞?弄清楚了听从的是什么才可以叫做孝顺、叫做忠贞。”
子路问孔子说:“这里有个人,早起晚睡,耕地锄草栽植播种,手脚都磨出了老茧,以此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却没有孝顺的名声,为什么呢?”孔子说:“想来大概是他举止不恭敬吧!或许是他说话不谦虚吧!或许是他脸色不温顺吧!仲由,记住吧!即使有了全国闻名的大力士的力气,也不能自己举起自己的身体,这不是没有力气,而是客观情势不许可。所以,君子在家里行为不整饬,这是自己的罪过;在外名声不显扬,是朋友的罪过。所以,君子在家就使自己的品行忠诚厚道,出外就和贤能的人交朋友。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怎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
材料二:
掌握一种方法而所有的好事都会出现,所有的坏事都能除去,天下人都会顺从,大概只有行孝道吧!曾子说:“人的身体是父母所给予的。使用父母给予的身体,怎么能不恭敬呢?平时不庄重,是不孝;侍奉君主不忠诚,是不孝;做官不慎重地对待,是不孝;交友不诚实,是不孝;作战不勇敢,是不孝。上面五种情况不能做到,灾祸就会到达亲人的身上,怎么敢不谨慎呢?”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脚好了几个月也不出门,脸上还有忧愁的神情,门人问他,说:“冒昧地问一下这是什么缘故?”乐正子春说:“你们问得好啊!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不亏损自己的身体,不毁坏自己的形貌,这可以称作孝顺了。君子一举一动都不忘孝道。我忘记了孝道,因此忧愁。”所以说,身体不是自己私有的,而是父母留给我们的。父母去世之后,自己行为要谨慎,不能留给父母坏的名声,这就可以叫作善始善终了。所谓仁,就是以此为仁;所谓礼,就是按此去做;所谓义,就是以此为宜;所谓信,就是以此为信;所谓强,就是以此为强。快乐是因实行孝道而产生的,刑罚是因违逆孝道而到来的。
15.C 16.①动静结合。生断霭、流莺,为动景;荒村、深树,为静景。断断续续的烟霭升起,黄莺从茂密的丛林里飞过,更显荒村、深树环境冷僻清幽。②视听结合。黄莺在树木深处鸣叫,悦耳的莺啼,与荒村、烟霭、深树的画面相映衬,突显了寂寞的意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出了一派恬静闲适的意境”错,意境应是寂寞清冷的。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动静结合。颈联的意思是黄昏时荒寂的村中炊烟缕缕,古寺深处黄莺啼啭,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清幽冷僻的画面。其中“生断霭”“语流莺”为动态景象;“荒村”“深树”为静态景象。一动一静,更凸显出荒村、深树环境凄清寂寥的特点,使诗句更富有画面感。流水、渡船、炊烟、无所栖托的流莺的啼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色的回忆,唤出了诗人心中对故居的思念。
②视听结合。颈联调动视觉和听觉写抬眼所见:荒村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所以冒出了缕缕轻烟;高楼不远处还有一座古寺,听得出有几只黄莺在那儿啼叫着。黄莺在树木深处鸣叫,悦耳的莺啼,与荒村、烟霭、深树的画面相映衬,突显了寂寞的意境,也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故居的思念之情。
17. 千古凭高对此 谩嗟荣辱 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谩嗟、反、蛾、缕、叠、鬓、度、懒。
18.A两者的不同在于
B如果不能“照单全收” 19.语句②可以修改为“人脸信息作为个人敏感信息,具有直接识别性”。
语句⑤可以修改为“不仅令普通人惴惴不安”。
语句⑨可以修改为“有些人脸识别并无必要”。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下文“指纹识别必须经过当事人的确认和配合,而人脸识别完全可以在当事人不知不觉间进行”阐述的是人脸识别与指纹识别的不同之处,此句应引领下文,故可填写“两者的不同在于”之类的句子。
B处,“一项服务都用不成”是因为不愿意接受“深度捆绑的人脸识别等服务内容”,故可填写“如果不能‘照单全收’”之类的句子。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②,“人脸作为个人敏感信息”搭配不当,“人脸”不是“信息”,故改为“人脸信息作为个人敏感信息”。
语句⑤,“令普通人不仅惴惴不安”语序不当,改为“不仅令普通人惴惴不安”。
语句⑨,“有些无用的人脸识别并无必要”成分赘余,语意重复,改为“有些人脸识别并无必要”。
20.B 21.①从内容方面说,原句因为有两个停顿,所以把“首长的计划”和“毁灭匪巢的任务”都可能遭破坏这一点进行了强调,而改句因为句子太长,语意重点不突出。
②从形式方面说,原句是短句,节奏鲜明,与语境语言特点相吻合;而改句太长,节奏舒缓,不合语境。 22.①手法:夸张。
②A句通过夸张心脏剧烈跳动和浑身发热的程度,形象地写出了人们看到栾超家成功到达对面后的激动心情。
B句通过写战士们简直要跳过山涧去,夸张地写出了他们预感到胜利在望时的兴奋心情。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的“一”表示突然出现某种情况。
A.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
B.表示突然出现某种情况。
C.“一”与“就”配合,表示两种情况接连发生。
D.“一”是数词。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要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语序、语体风格、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①从内容方面说,原句“最主要的还是首长的计划,毁灭匪巢的任务”这两句中因为有两个停顿,所以把“首长的计划”和“毁灭匪巢的任务”都可能遭破坏这一点进行了强调,这使得读者或听者能够迅速抓住要点,理解信息;而改句因为句子太长,语意重点不突出。
②从形式方面说,原句是短句,节奏鲜明,使文本读起来更加自然、有韵律感,这种节奏感有助于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语境也多用短句,如“用力一收缩”“猛一伸张”“猛一蹬”“全身一纵”,原句与语境语言特点相吻合;而改句太长,节奏舒缓,原文目的是突出紧张的气氛,故改句不合语境。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手法:夸张
A处,“像崩裂一样”和“一阵烈火袭上身来”,故意超出常规的描述,强调突出人们看到栾超家成功到达对面后的激动心情,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B处,“隔着山涧跳过去”极为夸张地写战士们兴奋的状态,通过这一细节,作者引导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当时的情景和战士们预感到胜利在望时的兴奋心情,很有代入感。
23.例文:
规无定规,矩无定矩
韩非子说:“万物莫不有规矩。”又有人言:“有的时候,需要打破规矩。”这两种说法其实并无矛盾之处。天地万物,四时流转,莫不有其规矩,因为规矩的存在,自然方能和谐,社会才可良性运转,故规矩的存在客观且必然;但规矩亦非僵化的教条,它也在变化发展。
所以,规无定规,矩无定矩,该遵守的规矩一定得遵守,该打破的规矩一定要打破。这才是科学的行事准则,也是我们成事的关键。
因为不遵守经济发展的规矩,新中国的历史上有过“大跃进”,有过“浮夸风”,有过“亩产上万斤”的荒唐闹剧;同样,因为不遵守历史发展的规矩,我们凭着一腔热血和激情就想昂首阔步迈入“共产主义社会”。实践已经证明,不遵守规矩给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带来巨大的灾难。教育何尝不是如此?若不遵守教育的基本规矩,违背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我们不可能培养出心智健全的人才。那些“唯分数论”的思想与“工厂流水线式”的教育理念,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扼杀人性。所以说,该遵守的规矩一定要遵守。
守规矩固然可以成大事,但若以僵化的思维固守规矩,所带来的灾难同样无法想象。疫情三年,我们见证了党的英明和政府的伟大,也见证了人性的崇高与百姓的坚忍,但我们也看到了某些地区某些人“教条”的管理模式,却不知管理的规矩也要随着疫情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因为敢于打破常规,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在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的大道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敢于打破常规,我们的外交家能够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推动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规矩是一剂良方,能调和周身血脉,保障机体的正常运行;但一种药方用的时间久了,也会使机体产生“抗药性”。此时,原本有效的药方可能完全无效。要打破常规,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我们都知道,科研创新能力是如今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关键;而创新恰恰意味着要打破常规,不破常规,就无以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走别人走过的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相应的“隋性”思维。我们国内的某些科技企业,总是坐等着别人技术“开源”,不开源我们就拿不出“新东西”。严肃来讲,那些以他人“开源”为基础的所谓的“创新”,在本质上不叫创新,而叫“抄袭”。所以,一旦别人不“开源”了,就掐住了你发展的“脖子”。若所有的国内科技企业都能如华为一般,潜心于原始技术的创新,中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必将笑傲全球。
守规矩早已成为共识,这几乎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打破常规却不是易事,因为往往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我敬重守规矩的成功者,但更佩服打破常规的英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韩非子的话意图在于要求人们守规矩,“有人说”的话意图在于要求人们打破规矩。韩非子的“万物莫不有规矩”是经典语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启迪,所以,我们可以赞同韩非子的守规矩的话。根据“有人说”的话,我们还可以对韩非子的话进行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做出辨析或阐释,所以,我们还可以赞同打破规矩。我们还可以从批判性思维出发,分析两句话各自的合理之处,然后限定情境,在具体情境中进行选择,这样属于思辨地看问题。
材料要我们辨析“守规矩”和“不守规矩”之间的关系。正如韩非子所说,自然自有其规矩,而人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要“守规矩”,只有守规矩,才能行稳致远。这里的“规矩”指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是道德和法律的限制。而“不守规矩”中的“规矩”指的是条条框框的限制,是束缚我们思想和行为的陈旧的东西。这两个“规矩”含义并不相同,理解了这一点,作文就容易写了。只谈“遵守规矩”,或只谈“打破规矩”,而不能全面看问题,则没有思辨性。谈到“既要守规矩,又要勇于打破规矩”,如果不能深入辨析,则没有思辨性;如果进行了深入辨析,则有了思辨性。
写作时可以先谈守规矩的必要性,再谈打破规矩的意义,然后再谈死守规矩的弊端,思考如何正确的守规矩和适时地打破规矩。另外,须将规矩与青年结合起来谈,青年该如何看待规矩,守规矩与破规矩之间应把握分寸,有时候不守规矩,难免鲁莽蛮干,有时候不破规矩,又难以创新发展。
立意:
1.打破规矩才能创新。
2.规矩,该守则守,该破则破。
3.守规矩方能立德行,破成规方能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