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作家殷常青的文学之旅

企业   2024-11-30 11:02   北京  

  殷常青 


艺术简介

殷常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企业文联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1989年,他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在海内外报刊发表作品数百万字,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30余部,曾获河北省首届孙犁文学奖,中国工业文学奖,第二、三、四、五届中华铁人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先后获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中国石油十佳艺术家、河北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




大河之北,一支漫游的灯盏

□安顺国


一枚嫩芽

在泥土中快活地叫着

脱去冬天的衣衫


一枝嫩芽

带动成群的嫩芽

快活地摇晃着脑袋


风,在一片摇晃中

在一片叫喊声中

把春天扶出了地面

——殷常青《初春》


在威县一所山村小学升国旗前,诗歌《初春》是学生晨读的必诵篇目。全诗三节九句,层次分明、相互关联、逐渐递进,用一个“扶”字展现出一幅快乐、活泼、纯真的如潮画面。春天是这样来的,带着美好的成长愿景,在萌动中融入诗人的内心,让渴望、梦想和灿烂飞行般地生动起来。



殷常青生于1969年,陕西眉县人。他少年时离乡,从属于青藏高原向平原过渡带的地貌来到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仅就地理环境和气候而言,接受起来是极其容易的,而地域性差异中的语言、饮食习惯、风俗等文化要完全适应,仍需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好在他那时还年少,这样的冲击对他内心并没有引发太多的震撼。

初中毕业后,他进入华北石油学校(天津团泊洼)采油专业学习。这里远离城区,进出通行不便利,算比较“落后”的一隅,却是学生专心学习专业知识的好地方。说实话,再好的环境也未必适合初来乍到的青年男女,青年人有青年人的特点,他们思想活跃,易接受新生事物,爱动脑又好辩论,课余总喜欢去这逛那,闲不住。当时,作为一班之长的殷常青并没有离群独自钻进图书馆,而是与同学们乐在其中。谁也不知道他的阅读是怎样进行的。

20世纪80年代末,文艺思潮的浪潮并没有消退。继1986年《诗歌报》“现代诗群体大展”之后,各地诗社的建立仍如雨后春笋,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有关文学前沿理论的书籍不断被翻译出版,让人应接不暇,一大批诗人开始回归理性自省,审视诗歌创作现状,进入更真实、更生动、更具现代性的诗歌写作,渐成主流。

在校读书的四年里,他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而且在少有人知的情况下,阅读了大量书籍,精读了国内外哲学、文学等经典著作,了解清楚主要文学流派的来由、发展、兴起以及一些写作手法和特点,藉此他开始了自己的诗歌训练和写作,并在《青年作家》《诗神》等报刊发表作品。

1991年,他分配到采油一厂三大队(雁翎作业区)工作。具体的工作内容是采油,带来的是新奇,也使他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他在一边学习一边写作的过程中,相继整理、修改了以往的诗歌,并陆续在省、地、市级报刊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诗歌作品,显示出巨大的创作潜力和良好的文学素养。鉴于他的文学成绩,1993年,他调入华北石油管理局党委宣传部新闻文化科(文联办公室)工作,当通联、做编辑,进入到一个文学氛围浓,与省内外作家、诗人交流频繁,接触面广,可以较为自由安排时间的宽松环境。他喜欢这份工作,喜欢写作,已不能说是兴趣使然了。至此之后,他创作的大量诗歌作品不断登上一个又一个报刊和诗歌专业刊物,像一股喷涌的清流从南到北、从东向西,一次次把诗歌献给读者,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喜爱。同时,引起一些评论家的关注和评介,不断获得各种文学奖项。

殷常青的早期诗歌创作,取题材、取景、言物、说人、叙述等多源自记忆印象。他少小离家,独自承担起个人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琐事,不得不学会独立应对生活。三秦大地的风土人情在耳濡目染中变得越来越深刻,激发起他强烈表达的冲动。他思乡、盼归、想念父母,并结合成年后在油田的人生经历,与人、与事物、与爱的碰撞,创作发表了大量具有地理特点,取古典文学、诗词中唯美之特性、近代诗歌婉约之情愫,清新明朗的作品。诗歌作品中往往有感人的画面和惊人诗句不断涌现,宛如夜空中的星辰。他在日积月累中,练就了坚韧不屈的性格,那些“惆怅”“苦”“痛”“徘徊”等一类嵌入诗歌中的字词,像一抹暗香缓缓地流淌,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他强大的内心灿烂又豁达,是极少有诗人能达到的心境和拥有的品质。

文学创作存在地域性,正如地域文化的形成,除共生性之外,必然带有各自的特性标签,但文学创作不应该有地域之分。那时,从全国范围来看,以石油为题材的诗歌创作地理属性突出,诗歌写作视角存在不同程度单一、语言形象太具体的现象。如何扩展视野,充分发挥语言在诗歌(石油题材或工业题材)创作中的形象功效,提高创作力,已成为许多诗人面临的、需要静心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融成为常态,地域性也会渐渐变得模糊起来,使囿于一隅的石油诗歌写作面貌得以改观。关键在于诗人能够尽早觉悟,尽快在生活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1998年,殷常青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的长诗《和平年代》被选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3周年朗诵篇目,在人民大会堂和中央电视台同步播出,成为所选篇目中最年轻的诗人。他的诗歌往往“比较自觉地把自己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对现实、土地、祖国的理性而又执着的爱,和对理想、未来的信念。也不难发现,他的石油诗所传递出的对石油工业的深情和热爱。

从他早期诗歌创作的那十年来看,取得的成就足以令人羡慕。曾先后获《诗刊》朗诵诗佳作奖、抒情诗大赛一等奖;《飞天》《星星》《北方文学》《诗神》《诗林》文学期刊奖等,以及全国石油文化大赛一等奖,石油文学创作成果奖等,有的诗歌作品被收入多种选集和年选。在此间的十年里,相继出版了诗集《练习曲》《声音》和《人间》等,不断跨上一级又一级台阶。

文学创作是随阶段变化而逐渐成熟的。殷常青的诗歌整体上强调责任的重要和承担责任所需要的勇敢、坚强和心灵的力量乃至牺牲精神,并不断发现事物在细致演化中,唤起和激发出强烈欲望,使写作即成自然。如果把一个诗人的文学经历划分为不同的时期,那么对殷常青来说,无疑就是新世纪之初了。

2000年,殷常青参加第16届青春诗会。青春诗会是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举办的最具影响的诗歌活动,素有中国诗坛“黄埔军校”之称。每年从全国青年诗人佼佼者中通过层层遴选,每届仅有十几人参加,是一次难得的切磋诗意、写作技巧和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经过长期的诗歌写作,殷常青终于迎来了令青年诗人向往,诗歌作品的登顶,以此接受考验和检视的机会。他们十二名诗人像站在“擂台”上的选手,向读者奉献出精美的诗篇,接受读者的评判。

有着43年历史的青春诗会,已经举办了39届,囊括了朦胧诗人、回归主义、写实派等近五百名诗人,他们至今仍活跃在文学界,成为诗坛的中坚力量。殷常青是迄今全国石油系统参加青春诗会十位诗人之一,也是华北油田的唯一一位。作为参加过青春诗会的诗人,他的眼界更宽,诗歌题材所涉范围更广了。也就是这一年,《诗刊》“每月诗星”推出了他的作品小辑和评论。同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并出版诗集《书写者》。

之后,他的诗歌每年以百余首数量稳定地发表在各种期刊,从不间断。

2007年,诗人十品在评殷常青诗集《大地书》时说:“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胸怀。人的胸怀若能装得下大地,那么这个人就是母亲的最忠诚的孝子。诗人殷常青就是这种具有大地胸怀的孝子,是有着对大地无限热爱的精神境界的诗人。”这是对他新时期诗歌写作(或变化)最具概括性的褒扬。

2010年,诗评家谭旭东在2010年第6期《清明》杂志发表《重新发现诗歌的力量》一文中分析说:“殷常青的诗,有一种与土地,与田野,与乡村,与生活密切相连的质地。‘这也是好时光!我看一看/天空的孩子,听一听一行挨一行的啼叫,/我写诗,我把床单铺在广阔的周野上,把时光尘埃里/所剩无几的一粒金子放在上面,让它晒晒太阳。’(《一个人的村庄》)这是一种看似孤独,但心灵却是贴着大地的写作,而且诗人的灵魂在接受着阳光的洗礼。‘一个人的夜晚,只是一个人,/只是一颗孤单,隐喻的种子,/在广大,空旷的世界,寻找语言的呼吸——’(《一个人的夜晚》)这样的诗里,诗人的写作姿态是孤独的,他对语言世界的建构却不是在任意虚构,而是在广大的世界里寻找语言的生命之源。诗人的创作应印了诗人情感的内敛,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诗歌对于时代与生活的表达方式。无论如何,诗歌是无法脱离个人经验和时代经验的交织,诗歌总是要或隐或显地发现问题,反映时代与社会,表达诗歌作为精神产品的庄严性与艺术产品的优美感。”不难看出,殷常青的诗歌已进入到人的内心深处。

2008年,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诗评家张立群在第4期《地火》发表《沉寂于内心的表达——殷常青诗歌四论》一文。这篇带有审美价值的学术性文章,从“诗歌体系论”“诗歌观念论”“诗歌本体论”“诗歌意象论”四个方面,就殷常青的6部诗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可以说,这是对他一个时期以来诗歌创作一次检阅。

他在文中说:“每一部集子都是诗人多年积累多年一个主题式的创作结晶,殷常青仿佛是一位诗歌写作中的‘研究者’,在一个领域开掘甚深之后再兼及其他并出手不凡。”在谈诗集《小时光》时,他接着说道:“在冠名为‘单数:词与物’的总目录下,就进行了百余首的‘一字之诗’,显而易见,殷常青期待以重复累积的方式表达一种抒情,他期待一种结构方式表达他的理想甚至是所谓的乌邦托情结,而这种方式,或许只有在整合之后,才能察觉诗人的良苦用心和偏执一端的执着精神。”那么,又该怎么看一个诗人的诗歌观念呢?他是这样谈的:“所谓‘诗歌观念论’此处更多指的是殷常青对某种诗歌精神的认识。纵观诗人的写作,或许‘坚持与表达’这样的认识是诗人的重要诗歌特征之一,而与此相应的则是,诗人始终坚持一种‘旅人’之感。”人在旅途,距目的地的道路很长,或奔跑,或慢走,都需要在内心构建足够强大的信念。“殷常青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存有‘初读平淡而后渐入佳境的’感觉,这当然与殷常青对诗歌本身认识”和他建筑的本体形式有关。“看来,殷常青习惯以‘物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诗歌写作方式,这使其诗歌写作自有自己的诗歌美学特征”并“以自己的观念和对诗歌本体认识在证明一种‘感受’,不必呼喊式的写作,却能出自内心进行自然的表露,进而将一切圆融地纳入到诗歌的体系之中……显然,殷常青期待在寂静中表达一种动态,因此,他的意象选择也是属于这种表现内容的。”他的“诗歌意象关键是为了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而这往往又使得他的写作带有某种动静结合的状态。”他最后说:“与当下一些诗人的呼喊式写作,征求他人的瞩目相比,殷常青的诗歌或许在另一个方面至少是为诗人的层次,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

通过张立群的评论文章,我们或许能从中理解殷常青更多的诗歌写作和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关他的诗歌评论文章还有很多,诸如陈超、郁葱、苗雨时、叶橹、邢海珍、张洪波、邓迪思、霍俊明、李琦、李浩、阿平等诗评家,对诗人在不同时期都做过评介。



新世纪已走过了二十余年。在这二十几年里,历数殷常青的诗歌创作和已取得的成就,依然令人感慨。他先后获得《人民文学》一等奖、二等奖、优秀作品奖;全国职工优秀作品征集银奖;1999—2003年度中国石油文学开拓奖等。两次获得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他用沉稳、游动的诗行,摘取属于自己的丰硕果实。另外,他十几年前应邀创作《出租车司机之歌》的歌词,在谱曲后,成为当时北京市的哥最喜爱的歌曲之一,非常流行。

殷常青至今仍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他喜读书,家藏颇丰。阅读范围广博而庞杂,古今中外哲学、文学、戏剧、自然科学和玄幻类小说尽在日常生活的悦目中。写作诗歌可以信手拈来,开会、小酌、散步,命题或无主题都得心应手,一气呵成。

诗人宁阳在谈殷常青诗歌时说:“我读殷常青的诗歌,总提醒自己对他‘克制’情感的强大内力进行关注。他这种‘克制’不是有意的,而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入了一种自然的自觉,他的诗歌作品没有预设障碍,文本构建完整,诗句与诗句之间衔接紧密,暗合情绪流动的光照,折射出词语的歌咏。他撒下大把大把的语言如同山坡上起伏的阳光,那么井然有致,节奏和乐感又像风吹过草叶,舒缓、妖冶而动人。如果,不是经过长久的训练,是无法见得这种娴熟运用技巧真功夫的。”

殷常青的文学创作勤奋、持久,已成为自然状态下的自觉,灵性十足。这或许与他的人生阅历和生活轨迹有关,同时也和他幼年深受华阴老腔、秦腔和信天游的影响息息相关。他汲取了华阴老腔的激越、洒脱,秦腔中的直起直落、粗犷、夸张和信天游里简洁、奔放、抒咏性等细致的特点,把三者的精华融为一体,使诗歌创作形成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磅礴豪迈、行进如潮的语境优势,犹如万千气象。

他的诗歌创作,已深入最基本的日常事物。诗歌写作有计划、有专题,曾尝试和探索诗歌创作的多种形式,或长句式,或三句一节,或使用破折号启下承上,达到形式和内容统一,完整地构建了音律、乐感、节奏、语言等日趋成熟的审美体系。凡是能入诗题材的创作,都能营造出一幅山水画卷,凸现出世间万物在诗人眼中的那种高尚、清澈和通透。除诗歌之外,他的散文创作多属中长篇,同诗歌一样大开大合,多变、叙述张弛有度,集合了知识、文化和思考的元素,极富抒情性。他的箴言体诗学笔记,丰富有味。评论文章虽不多,但也可以经常在报端见到,已涵盖了诗歌、小说、美术、书法等多个门类,充分体现了他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

殷常青在油田生活了四十多年,从事文学创作也已三十年有余,迄今已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等三十余部。他是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代表,也是全国作家代表大会的两届代表。

在文学创作的路上,殷常青仿佛是一位耐力十足的长跑者,以观察者、体验者、沉思者的严肃面容,仍在一路汲取,一路写下……

来源 | 华北石油报

编辑 | 贾洁

审核 | 胡亚兰

责编 | 郭闻风




往期推荐


华北油田抢抓机遇发展新能源业务

华北油田冬供“热身”守护“民生温度”

华北油田时空
助您了解华北油田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