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答题
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概况
鄂西南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的亚区域。鄂西南是从湘渝边界的武陵山区腹地向东北延伸而构造的区域,由源于境内的清江引导抵达长江,形成自己的流域,具备相对独立的生态条件。鄂西南的经济、行政和文化中心大都在清江流域,只有一个县完全在酉水流域(来凤县)。巴东县在北部有长江流过,在南部仍属于清江流域。
一、保护范围及对象
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范围涉及湖北省的恩施州和宜昌市,具体来说,包括恩施州的全境,计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宣恩县、咸丰县、鹤峰县、巴东县、来凤县;以及宜昌市的两个县,即长阳县和五峰县。
在上述十个县市的保护实验区范围,可以按照区域特色的代表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性划分核心区和辐射区。清江流域最能代表其文化生态特性且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作为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区,而其他地区可以作为保护的辐射区。按照行政区划,核心区包括恩施州的恩施市、利川市和宜昌市的长阳县,辐射区包括恩施州的建始县、宣恩县、咸丰县、鹤峰县、巴东县、来凤县和宜昌市的五峰县。这些核心区和辐射区共同构成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范围。
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对象主要是划定范围内的多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也包括相关的自然生态、历史遗迹和其他文化遗产。
二、鄂西南的行政沿革和民族人口
春秋时期,鄂西南为巴子国地,秦统一后,在鄂西南设州郡县以羁縻之。元设土司制度,先后于鄂西南建立大小土司19个,主要有容美、唐崖、施南、忠路等。清雍正十三年(1735),各地纷纷改土归流,鄂西南分设施南府和长乐县、长阳县。
新中国建立后,这个地区设恩施专区和长阳、五峰(由长乐县更名)两县。1983年置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1993年4月改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恩施(首府)、利川两个县级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国土面积24111平方千米。截止2010年11月,全州户籍人口为3,975,66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其中土家族约占46%,苗族约占6.5%。1984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国土面积3430平方千米,2009年统计户籍人口为42万,其中土家族人口占51%;五峰国土面积237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为20.9万人,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4.77%。
三、鄂西南的文化特色
鄂西南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复合性特点的一个代表性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鄂西南的汉族和土家族、苗族融合巴文化与楚文化、汉文化等周边文化,创造并传承了具有清江流域特色的武陵山区文化。
鄂西南的经济文化类型表现为一系列地方标志。在生产方式上,这里在传统上是以旱地作物种植为主的山地农耕文化;在人造空间上,这里有由借山势而建的吊脚楼组成的村寨文化;在日常用具上,这里是善于利用本地山林资源、以竹木加工为特征的器物文化等。这些文化表现都是与鄂西南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巧妙适应的智慧结晶。
鄂西南文化还以各种文物、遗址的形式存在。据不完全统计,鄂西南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3处。这里留存着大量崖葬遗迹,仙道佛等的宗教遗址以及土家族摆手堂、唐崖土司皇城遗址、容美土司遗址等土家族民族文化遗址。这些分散的文物是鄂西南文化的悠久历史的见证,也以各种形式进入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文化生活。
鄂西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其中一些项目享有盛名。民间文学方面,有向王天子的神话传说、刘德培和孙家香讲述的故事和独特的民间歌谣等;传统音乐方面,有哭嫁歌、摆手歌、跳丧歌、五句子情歌、山歌等;传统舞蹈方面,有摆手舞、跳丧舞、八宝铜铃舞、板凳龙等;传统戏曲方面,有南戏、傩愿戏、堂戏、柳子戏、灯戏、小曲等;其他如吊脚楼营造技艺、西兰卡普织造技艺等传统技艺,牛王节、女儿会、赶年等典型的年节文化,都是鄂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因为汉语是本地的通用语言,土家族大多只使用汉语,所以土家族的语言艺术(民间文学与传统戏曲)受汉文化影响很大,其中许多项目实际上是与汉人共享的。
鄂西南文化既具有武陵山区文化的共同属性,也呈现出亚区域的特色。鄂西南、湘西、渝东南和黔东北的文化差异既源于亚区域在地理上的相对分隔,也源于土家族和苗族的人口比例的差别,还源于不同地方直接承受的外来汉文化的地区差异。概括地说:
(一)鄂西南亚区域的文化生态自成一系。武陵山区是因山而成的大区域,鄂西南则是因水而贯通的亚区域。清江的水系是鄂西南的文化生态的基本范围。
(二)巴文化的核心内容一脉相承。清江流域是“廪君巴”的发祥地和主要活动地。春秋、战国时期,廪君巴在清江流域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巴文化。秦灭巴后,部分巴人辗转迁徙渝黔湘等地,其主体仍留居清江流域,成为此地土家族的主源。巴语底层、白虎图腾崇拜、向王天子(廪君)传说等巴文化的核心内容只在清江流域土家族完整传续。
(三)多民族的传统要素融为一体。在历史上,鄂西南是众多族群迁徙流动的重要通道,如早期的巴人、蜑人的西徙,汉代以降楚鄂汉人以屯兵、避难等原因的迁入;鄂西南也是历代盐商、马帮往来中国西南与内地的必经之地,从而成为民族走廊、文化走廊。
利川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制
视频号
游利川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