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带着历经时间淬炼的作品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于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秃尾巴李龙王的故事见之于地方志记载最早的是康熙《文登县志》。
文登鲁绣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兴起,至唐而盛。其有别于“苏、粤、蜀、湘”四大宫廷名绣,而自成一派,独具一格,并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中华民族悠久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登鲁绣经历了手绣、缝纫机绣、万能机绣、电脑绣直至飞梭电脑绣过程。由手绣发展到手、机结合制品,这是鲁绣工艺上的一场革命。
为了褒奖文登在鲁绣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2004年1月,文登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工艺家纺名城”。于2009年9月27日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胶东花饽饽习俗于 2009 年 9 月 27 日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行于胶东地区文登一带。
以小麦面粉为原料,经过合面、发酵到一定程度,然后将面进行揉、搓、迭、捻等纯手工工序制作,用民间大锅蒸制而成。
最具代表性的是文登花饽饽,其特点是面质白,个头大,造型美观,香甜可口,松软筋道,为胶东面食一绝。
近年来,文登深挖胶东花饽饽习俗的非遗内涵,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完美结合,做大做强产品特色,培育新的产业优势,把“小饽饽”做成“大事业”,变成致富的“香饽饽”。
文登草编、柳编制作技艺于2013年5月7日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合并更名为“草柳编”。
▲图片来源:刘彬
适于草编的用草,草茎光滑,节少,质细而柔韧,有较强的拉力和耐折性。文登草编以麦秸草、玉米皮、蒲草编最为普遍。可编制篓、筐、盒、盘、帽子、鞋子、衣服等。
▲图片来源:刘彬
文登柳编又称条编,年代上溯可达千年。编制传承至今的主要有高村镇沙柳、二甲两个村庄。“编筐、编篓,家家都有”柳编产品工艺精致,洁白光滑,坚固实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糖瓜制作技艺于2009年9月27日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来源:刘彬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短块形状的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图片来源:刘彬
文登“脉田糖瓜”是文登境内制作早,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坚持的村庄。脉田的糖瓜,靠的是老手艺,酥脆可口、入口即化。
▲图片来源:刘彬
脉田村每年做糖瓜的时节是从“小雪”到“雨水”,并在小年前达到高潮。“腊月廿三,人们要祭灶,就要用又黏又甜的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 。”
颐阳补酒其前身是宫廷御酒“颐阳春酒”,是由明朝江西道士邵元节组方而成,至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
采用人参、鹿茸、茯苓等为主要原料,经过超微粉碎后,放入优质粮食白酒中浸提,然后再加入纯化水、白砂糖等辅料调配,并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发酵而成。
颐阳补酒有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包括酒的发酵工艺、配方、选料、中药材的前期处理、浸提、配制等环节。并先后荣获“中国优质保健产品金奖”“山东科技进步奖”“中国轻工总会新产品开发一等奖”及“山东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2013年,颐阳补酒配方及制备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颐阳补酒制作技艺于2016年3月22日被列入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登素有“温泉之都”美誉,在胶东半岛13处温泉中占有5处,是胶东半岛地下热水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其水质、水温及出水量可称为胶东之最。
文登5处温泉分别是七里汤、汤村汤、呼雷汤、大英汤、洪水岚汤。
七里汤位于文登市区历史悠久,始建于齐国;呼雷汤位于高村镇,因地下温泉呼出声如雷鸣故名。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水质上乘、感官性状优佳;洪水澜汤,古称“新汪汤”“车家汤”,位于汤泊村东,现称“汤泊汤”;汤村汤位于张家产镇汤村西南的昌阳河北岸。氯化物含量较高,水源充足;大英汤,位于葛家镇驻地东南。
随着汤泊温泉、天沐温泉的规模性开发,泡温泉也逐渐由生活方式转变为一种现代化的疗愈、休养方式。在打响“温泉之都”称号的同时,还定期举办温泉旅游节,吸引广大游客。
西洋参加工工艺于2015年12月20日被列为威海市文登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登人民在长期种植实践中,形成了种子处理、种植管理、植物保护、良种繁育等一套比较成熟的栽培种植技术,编写的《西洋参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被省质监局发布为山东省推荐性地方标准。
作为文登西洋参源起地的张产家镇,已成为文登西洋参的核心种植区、集散交易中心和技术交流中心。2013年7月被山东省农业厅认定为西洋参产业示范镇。据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定,文登西洋参总有效成分皂甙含量最高可达8.8%,高于进口花旗参3.3个百分点;硒元素含量达0.08%,是进口参的8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