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北疆文化 善读驼乡——(三十四)《巴彦浩特岩画》①

旅行   2024-10-24 20:56   内蒙古  


北疆文化 善读驼乡

第三十四期


本期介绍孙建军、景学义著作的《巴彦浩特岩画》这本书里的“巴彦浩特岩画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

《巴彦浩特岩画》是“阿拉善历史与文化丛书”之一。《巴彦浩特岩画》这本书由“巴彦浩特岩画发现调查的经过”、“巴彦浩特岩画的自然地理环境”、“巴彦浩特岩画的历史背景”、“巴彦浩特地区的考古遗存”、“巴彦浩特岩画介绍”、“巴彦浩特岩画的文化内涵初探”、“巴彦浩特岩画年代与作者族属探寻”等七个章组成的。
阿拉善高原地处北疆,东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西、南与甘肃省相邻,北接内蒙古高原,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景色壮美,被世人誉为“苍天般的阿拉善”。自然的哺育,历史的熏陶,人文的浸染,造就了阿拉善这方历史与文化的热土。纵观古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丝路文化和航天文化等文化形态在这里不断演绎发展,相映生辉,构筑起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巴彦浩特这一块集天地之灵气的宝地,自古就是生存发展的理想之地,鹿圈山上的齐家陶鬲、长城边的汉代烽燧、南梁坡中的西夏窖藏,再加上贺兰草原怀中的岩画,无不诠释着这一地区的重要性。站在哈拉乌沟口岩画旁,东边是贺兰山主峰,从“二龙戏珠”的草原上放眼西望,巴彦浩特尽收眼底,营盘山郁郁葱葱。在这苍茫古老的地貌中,在巴彦浩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中,谁会想到,有一片被人们遗忘的古老文明--岩画在这里熠熠生辉。它静静地躺在贺兰草原母亲的怀抱中,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前世来生,因为有了原生态的保护,使岩画得以完美保存,为解读它提供了可能。这片草原因为有了岩画就有了人文价值,有了温度,有了情怀,更有了从远古文明走向辉煌未来的文化自信。于是,我们决定从巴彦浩特岩画入手,对阿拉善岩画进行系统整理,久久为功打响阿拉善岩画的文化品牌,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巴彦浩特岩画是我盟岩画最新的岩画调查成果。它位于贺兰山西麓中部地带,它的发现意义重大,弥补了贺兰山西麓,南、北岩画群中间的缺环,形成了完整分布带,与贺兰山东麓岩画相呼应,构成了分布圈,为我们研究完整意义上的贺兰山岩画奠定了基础;同时,丰富了我们对巴彦浩特镇所在地区历史文化的认知,也丰富了我们对贺兰山西麓,乃至阿拉善地区历史文化的认知。它反映了阿拉善地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牧猎生产、生活及文化活动,其题材及母题与之前发现的其他阿拉善岩画在表达的意义、方式、风格方面一脉相承,是我们了解阿拉善地区古代先民的思想、宗教信仰、审美、经济生活、民族迁徙等方面内容的重要实证资料。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巴彦浩特岩画调查成果整理编纂成册,抛砖引玉,以期为进一步推动阿拉善历史文化研究,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尽绵薄之力。





巴彦浩特岩画的自然地理环境



巴彦浩特岩画的存在与贺兰山紧密相连。作为这里最古老的重要地理环境标志,它赋予了巴彦浩特岩画更多的自然与人文内涵,是我们深入分析和解读巴彦浩特岩画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参照。

元古代中期(距今约15亿年)至古生代晚期(距今约2.5亿年),今天的贺兰山地区经历了南北向裂谷发育和海陆交互阶段。中生代早期(距今约两亿年),贺兰山地区完全隆升成为陆地。自此,盆一山体系不断发展,贺兰山在燕山运动的作用下不断抬升。新生代早期(距今约6500 万年),强烈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贺兰山地区形成东西断裂,西部褶皱抬升形成现在贺兰山的基本形态,东部断裂沉陷,形成宁夏银川盆地。第四纪(距今约200万年)以来,依然不断上升。

(骆驼、北山羊图案)

经历沧海桑田的变迁,今天的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重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界山。它阻遏了西伯利亚寒流汹涌东进的势头,阻挡了腾格里沙漠前进的脚步,也阻止了湿润的东南季风,使得贺兰山东西两侧气候、水源、植被有着显著的差异,成为中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水岭,是温带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分界线。

(双鹿图案)

贺兰山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长约200公里,平均宽度约30公里,平均海拔 2500 米,山间分布着许多东西向的山谷,素有“七十二处隘口”的说法。其中,正谊关、三关将山脉分为北、中、南三段。山脉主体位于中段,植被茂密,山势险峻,山体巍峨,海拔较高,主峰巴音笋布尔海拔3556米,东西宽度可达50公里;北段山体裸露,以花岗岩为主,物理风化强烈;南段同样山体裸露,山势相对和缓;东侧山势陡峭,分布有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西侧地势和缓,连接着阿拉善高原。

(骑者)

贺兰山地势巍峨,巴彦浩特岩画分布的贺兰山中段西麓地区,降水量200毫米,无霜期为120天左右,与山顶的400毫米和180多天相比,有明显的垂直带差。与东部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银川平原相比,这里靠近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风大沙多,气候干燥,降水量稀少,主要集中在7~8月,蒸发强烈,年平均蒸发量在2100 ~2337毫米,为降水量的8~10倍。

贺兰山西坡土壤垂直变化明显,基带海拔2000米以下为草原化荒漠山地灰漠土,向上海拔2000 ~2400米为山地荒漠草原,典型的草原与山地棕钙土、栗钙土,再向上海拔2400 ~3100米为山地森林,灌丛与山地灰色森林土,最上部海拔3100米以上为高山灌丛,高山草甸与山地草甸土。

贺兰山西坡山区沟系发达,地表水丰富,有13条沟系常年清水溪流,水质甘甜,近似矿泉水,20年平均径流量为3320万立方米,约为东坡平均径流量的一倍,是巴彦浩特镇乃至阿拉善地区水资源的主要源头。

贺兰山西坡中段现为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产丰富,森林面积5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3%。维管束植物788种,如青海云杉、油松、青杨、山杨、榆树、丁香、山里红、黄柏树、山葡萄、野玫瑰、黄刺梅、四合木、沙冬青、蒙古扁桃、野大豆、革苞菊,等等;脊椎动物 352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7种:黑鹳、金雕、白尾海雕、胡兀鹫、大鸨、马麝、雪豹。二级保护动物有51种:马鹿、岩羊、猞猁、免狲、石貂、苍鹰、雀鹰、松雀鹰、鸢、兀鹫、鹊鹞、短趾雕、猎隼、游隼、燕隼、红脚隼、红隼、兰马鸡、雕鸮、长耳鸮等,还有青藏高原的牦牛。山地上部的亚高山灌丛与草甸是良好的夏季牧场。山麓向西地带,有山地向荒漠过渡的广阔荒漠草原多度地带,植被密集,泉水丰富,亦是良好的牧场。




以上内容和图片摘自《巴彦浩特岩画》,书号:ISBN 978-7-5544-2707-1

《巴彦浩特岩画》这本书收藏在阿拉善盟图书馆二楼地方文献书库,欢迎读者朋友们的踊跃查阅。




来源:阿拉善盟图书馆

编辑:苏龙高娃
审核:赵维平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文旅阿拉善

订阅号

一机游阿拉善

服务号


文旅阿拉善
“文旅阿拉善”是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官方账号,发布全盟文化旅游重要工作动态,宣传推介文化和旅游资源信息,带您了解阿拉善的“诗与远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