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关于举办环境学院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
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
职业规划大赛选拔赛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精神,加强高校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指导其及早做好就业准备,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按照《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通知》(教学函〔2024〕3号),经研究定于2024年11-12月举办环境学院第二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
筑梦青春志在四方,规划启航职引未来
二
将大赛与《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学与自我成长》等课程和生涯体验日等活动相结合,互为补充,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择业观,提升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
三
(一)主体赛事
此次大赛分为学生成长赛道和就业赛道。
1.成长赛道
面向本科一、二、三年级学生,考察其树立生涯发展理念并合理设定职业目标、围绕实现目标持续行动并不断调整的成长过程,通过学习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体现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校赛获奖学生可获得实习机会。
2.就业赛道
面向本科三、四年级学生(不含已通过推免等确定升学的毕业年级学生)和全体研究生,考察其求职实战能力,对照目标职业及岗位要求,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契合度,个人发展路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校赛获奖学生可获得岗位录用意向。
(二)同期活动
各培养单位要围绕主体赛事广泛开展各类就业指导和校园招聘活动;举办校企供需对接等系列活动。
四
(一)报名阶段(2024年11月8日-11月21日)
参赛选手通过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平台(以下简称大赛平台,网址:zgs.chsi.com.cn)进行报名,参赛选手需在11月21日前提交以下参赛材料,并完成生涯闯关功能(成长赛道),职业测评功能(就业赛道),完成此两类功能并提交了参赛材料才算报名成功。
成长赛道:
1.生涯发展报告:介绍设定职业目标的过程;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行动和成效;职业目标及行动的动态调整等(PDF格式,文字不超过2000字,图表不超过5张);
2.生涯发展展示(PPT格式,不超过50MB;可加入视频)。
就业赛道:
1.求职简历(PDF格式);
2.求职综合展示(PPT格式,不超过50MB;可加入视频);
3.辅助证明材料,包括实践、实习、获奖等证明材料(PDF格式,整合为单个文件,不超过50MB)。
(二)环境学院校内初赛(2024年11月21日-11月28日)
学院将根据所报参赛选手的人数进行材料评审与现场答辩,评选出院级一、二、三等奖,将一等奖推荐至学校参加决赛,校级决赛表现优异者进入省赛训练营,按照省赛分配名额从中选拔优秀营员推荐至省赛,省赛表现突出的获奖选手,将在2025年4月参加全国总决赛。
五
除在系统报名提交外,还需按以下要求提供材料:
(一)成长赛道:个人完成参赛材料文件夹打包后上传至各班班长处,个人压缩包统一命名为:“成长赛道-xxx”;个人参赛材料封面标记个人班级学号电话方便后续联系;班长收齐后压缩包统一命名为“成长赛道-班级-职业规划大赛初赛参赛材料”上传至指定邮箱;
(二)就业赛道:各参赛选手请于 11月 21日12:00前在大赛平台完成报名,并同步将报名材料及报名成功截图打包发给班长,材料命名格式为“年级 - 姓名 - 参赛组别 ”。
由班长按要求收集后发送到指定邮箱本科生负责人邮箱:2481870155@qq.com;研究生负责人邮箱:1274741253@qq.com。
六
1.《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以成长赛道参赛情况作为结课考核方式;《研究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以就业赛道参赛情况作为结课考核方式。
2.报名参赛、接受赛事课程辅导并全程完赛的大三、大四学生选修2025年春季学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可申请免修该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
3.参赛本科生全程完赛并在参赛过程中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培训时长不少于10学时的(每场培训需有考勤表),给予认定创新创业课程学分1个。
4.获校级铜奖以上荣誉的本科生,按照《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暂行办法》,另行给予创新学分认定。
5.学校按教育部举办的同类赛事标准将此次大赛纳入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推免综合成绩评定以及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等评价体系。
6.大一、大二年级要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至少开展2次“生涯规划与就业选择”主题活动,进行比赛引导、赛事培训和交流辅导,提升学生对赛事的知晓度、参与度和竞争力。校院两级要加强对班主任、班团骨干的赛事主题培训。
7.相关课程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等要积极指导学生参赛,各学院应组织赛事指导教师集体备赛。根据指导学生参赛数量及质量评选优秀指导教师。
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系:
环境学院本研学生会
邮箱:本科生:2481870155@qq.com; 研究生:1274741253@qq.com。
文字来源:环境学院
图片来源:环境学院
编辑:海玉霞
审核:耿婧 孟详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