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某教授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面上项目

文摘   2025-01-02 11:36   江苏  

近日,一张有关XX大学XX教授通过非正常的手段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的爆料截图在网上疯传。爆料者自称是XX教授的同事,两人同属一个学院一个系,对XX教授十分了解。
爆料者提供的信息显示XX教授2021年和2024年的面上项目之所以能够获批“是因为基金委内部有人提前告诉XX教授评审名单(这是他自己说的,可惜没有录音……),作为报酬:需要提前给这个内部人员7万块,事成之后再给整个基金项目的10%”。
而XX教授连第一个青年基金差点没有成果结题的情况下,进而后面连续中两个面上项目,而且第一个面上项目没有结题,又中一个面上项目。为了中2024年的面上项目,XX教授,在2023年突击论文,使得2024年一年的论文量达到了之前很多年的总和,具体年份发表论文如下所示(见截图)。
正如爆料者在末尾提到的那样,大家都在拼命地搞研究,而这位教授就靠贿赂别人一点钱就可以得到总共100万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何公平可言?

不端行为,风靡!

但其实,这样的现象可以说在学术圈屡见不鲜

2024年4月12日,国自然基金委发布2024年第一批科研不端行为处理案件结果通报,通报中的第一例便是北京建筑大学某教授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形式为自己申请的重点项目(未获资助)向多位潜在的评审专家请托。

图源:国自然基金委

2024年10月12日,在基金委发布的第二批科研不端行为案件通报中,陕西某三所高校的三位教授因涉及重点项目的评审请托被予以处罚,其中不乏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国家优青等知名权威人士。

图源:国自然基金委

“风靡”的背后?

为何打招呼现象在学术圈中如此风靡?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科研竞争加剧

近年来,国自然申请愈发呈现井喷式增长,以2024年为例,在集中接收期间,共接收项目申请384564项,申请量较2023年同期增加80231项,增幅达26.36%

图源:中国科学基金

然而,申请数量的激增并未伴随着资助总额的相应增加,以致今年多个项目的资助率创下历史新低。例如,面上项目的资助率仅为11.66%,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率则下降到了15.54%。可以说多年申请却只能抱零而归的申请人不在少数。

国自然基金项目作为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延续职业发展的重要经费来源,基金项目的获批不仅是缓解科研与经济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对其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的高度肯定与广泛认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当前“僧多粥少”的竞争态势下,一些科研人员为了寻求突破,不惜铤而走险,企图走捷径、坐快车,这种行为实际上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剧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

2、高风险高回报的侥幸心理

“打招呼”现象存在于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长期以来有种不健康的观念,即认为能够‘打招呼’的人和依赖他人‘打招呼’的人都是‘有能耐’的表现,他们各自凭借‘能量’与‘关系’在各种场合中获取优势。由于“打招呼”几乎不承担任何责任却可能会带来极高的利益,因此,“打招呼”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当通过‘打招呼’可以绕过激烈的正面竞争而达到‘曲线胜出’的目的时,这种现象必然会吸引那些对自己能力不够自信的申请者尝试走这条看似更轻松的道路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它还可能导致原本具备足够实力、无需借助外部力量便能脱颖而出的申请者,为了进一步提高成功的可能性,也开始依赖‘打招呼’。长此以往,这不仅会让申请者将部分成功归因于‘打招呼’的行为,还会逐渐形成对‘打招呼’的路径依赖,削弱了个人努力和真正实力的重要性,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3、学术圈对不端行为的容忍度高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总体上对于学术腐败和学术界的不正之风有着较高的容忍度,在观念认知和实际管理层面均未能达到“零容忍”的标准。当学术不端事件发生时,相关机构往往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考虑以及对自身学术声望的维护,竭力掩饰事实,导致许多本应受到严肃处理的问题最终不了了之。

即便启动了调查程序,也倾向于低调处理,尽量缩小事件影响,力求在内部解决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学术不端涉事人的侥幸心理。

综上所述,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科研不端行为在我国学术界已非罕见现象。尽管国家管理部门及相关机构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和规定以期遏制此类行为,但要彻底杜绝仍面临挑战。对此,您有何见解?欢迎留言讨论!

如有异议请联系:yanshangtech@163.com


翰林咖
致力于构建集项目申请、人才培养与全球学术前沿于一体的高价值资讯与资源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精准支持与深度指导,助力推动科研突破与职业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