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穿越四千年来见你!开启地中之国宝库,破解中国文明密码

文摘   2024-11-23 21:30   山西  

温馨提示:请尽量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

  


#穿越四千年来见你#

开启地中之国宝库  破解中国文明密码

穿越四千多年的时光古人如何仰望星辰,探索天象的奥秘?比甲骨文还要早700多年的文字,又隐藏着怎样的信息?

11月12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的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山西卫视原创策划推出了一档大型融媒直播特别节目《穿越四千年来见你》,在黄河Plus客户端、山西卫视视频号、微博、抖音等多个平台同步播出,全网总观看量达212万次,打造话题#陶寺遗址博物馆探馆记#,登上微博同城热搜榜第二位,在榜时间24h+,实现了全网关注、全民互动,取得了极佳的宣传效果。

本场直播特别节目以中央宣传部“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为指导,在陶寺博物馆开馆的重要时刻,以“开启地中之国宝库,破解中国文明密码”为主题创新性的使用“演播室+现场多路记者探访+资料片”9路实时切换的形式,融合强互动内容,全景展示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的现场实况,生动呈现陶寺文化的历史脉络和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引领观众共同探寻早期国家文明形态。







穿越四千多年溯源 追寻自然文明之光

演播室主持人以“敲黑板划重点”的形式,围绕网友最关心的话题“去了陶寺遗址博物馆到底应该看什么?”展开,通过五大看点梳理陶寺遗址博物馆最值得打卡的地方,同时穿插有关陶寺文化的小短片,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展开了对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展示和介绍:


陶寺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支点,也是早期中国的代表性遗址。陶寺遗址博物馆作为陶寺遗址三大核心景观之一,展出陶寺出土的陶器、玉器等文物230件(套),全方位展示了陶寺遗址在天文时令、城址营建、手工业制造、艺术礼乐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其中,陶寺古观象台所观测到的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在内的二十个节气,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源头,堪称“天花板级别的发现”。


圭尺是从未公开展示的、目前我国考古发现史前最早的天文测量仪器,它1.6尺的位置印证了《周髀算经》中“夏至日晷尺六寸即为地中”的说法,意思是夏至这一天正午时,如果日影长度是一尺六寸,那么这个地方就会被定为大地的中心。

陶寺城址用围墙筑起,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其内有经过明显规划的不同功能分区:宫城及宫殿区、仓储区、墓地、观象台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民区等,已具备早期国家的雏形。


彩绘蟠龙纹陶盘只出土于大墓中,显示墓主人具有高等级的身份,对研究龙崇拜的起源及相关问题有着重要意义,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

朱书扁壶上用朱砂所写的红色的“文”字,比甲骨文还早七八百年。土鼓、鼍鼓、石磬等乐器组合,都是古代最高等级场合使用的。其显示早在4000多年前青铜器还没有普及的史前时代,礼乐制度或许就已经在陶寺大地上萌芽。









探寻陶寺文化脉络 见证文明演化进程



随后演播室实时连线了位于太原市博物馆的分路记者,通过她和讲解员的交流讲解,共同梳理了陶寺文化的历史脉络,明确了陶寺文化主要存在于新石器时期的晚期,距今4300年到3900年前,同时通过镜头展示土鼓等文物,也充分验证了人类在这时进入文明时期。










开启地中之国宝库 破解中国文明密码



镜头切换至陶寺遗址博物馆现场,山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带领广大网友开启了一段全景沉浸式的博物馆文化之旅,演播室通过同步观察解读,在探寻不同展馆、领略重要文物风采的基础上,展示地中之国宝库,破解中国文明密码。










文明支点 文脉守护 文化自信 


通过直播,我们了解到陶寺早、中期聚落(即距今约4300—4000年)已经初步具备早期国家特征,陶寺遗址丰硕的考古成果为我们打开一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大门,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支点。


不论是对农耕节令做出重要贡献、至今都影响我们生产生活的陶寺古观象台、圭尺等,还是筑城建宫的地中之国,亦或是等级化的墓葬分布、彩绘蟠龙纹陶盘、扁壶上的朱砂文字符号,以及土鼓、鼍鼓和石磬的乐器组合等,都鲜明体现出与夏商时代乃至后世一脉相承的连续性特征,蕴含着“文化自信”的中国密码,进一步深度阐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揭示5000年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来源:山西卫视

方山县融媒体中心
方山融媒官方号。传播方山正能量,促进方山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