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既是地理的标识,也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文化的载体。
在城市,路名是文化名片,观一路名,如读一书,可知城市的气质和性格;在乡村,路名是乡愁载体,听一路名,如赏一大戏,可感乡村的生活美学与历史民俗。
近日,为适应城乡建设发展需要,方便群众生活,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对509条道路进行命名。
随着一条条崭新的道路有了名字,让我们一起通过一个个路名,回顾那些历史片段。
八一东路。 牛书培 摄
解放路,仿佛每座城市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因城市解放而得名,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感。
如今,这条道路是市区贯通南北的一条主干道,道路两侧店铺林立,见证着城市的繁华。
其实,在路名的背后,也记录着历史。经过人民解放军六次浴血奋战,许昌解放。
据曾任许昌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办副主任、许昌市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许昌革命老区史典》主编陈书壮讲述,1947年12月14日,经过13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解放军于1947年12月15日12时登上许昌城东南角的文昌阁,许昌全城解放。
这次战斗共击毙、俘虏敌官兵近7000人,缴获各种火炮70多门、汽车近百辆,并缴获一列装满弹药的火车,以及几座军用仓库和大量军用物资。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来电表示祝贺和慰问。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召开英模表彰大会,命名第八师二十三团八连为“许昌连”。
如果说一条路是一段流动的历史,解放路就记录着城市75年来发展的波澜壮阔。
在许昌,还有一条道路,可从地名中窥见时代的变迁。
大同街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百年老街。京汉铁路通车后,由车站至南关新开辟了一条大街,其位置优越、人流量大,许多娱乐场所如国民电影院、华顺戏园等应运而生。因为这些场所比较洋气,故称洋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为孙中山先生倡导“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洋街被命名为大同街。
人的名字往往只是一个代号,但街道名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不管是“大同”还是“解放”,都折射了那个年代的特征,洋溢着一股改天换地的豪情,承载着城市的记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昌地方道路建设迎来了高潮,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柏油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提起新兴路,大家并不陌生,它如今已经成为城市连接东西的“大动脉”。20世纪90年代以前,新兴路还是G311线的一部分,担负着城市道路和过境国道的双重使命。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多次整修:1982年,实施新兴路西段(许南路)道路排水工程;1984年,实施新兴路中段(仓库路至文峰路段)道路排水工程;1989年,实施新兴路东段道路排水工程。
20世纪90年代后,新兴路完全成为城市道路。之后,新兴路又历经了两次改造:1993年,实施新兴路快车道改造;2000年后,实施东延工程。
新兴路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改造,发生在2010年年中至2011年年初,机动车道“两改四”,路面更加宽阔,适应现代交通的需求。
许昌,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不少路名采用企业冠名。比如瑞贝卡大道、帝豪路、许继大道、阳光大道、裕丰街等。
道路名称的变化不仅仅是一种标识的更新,更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路名的命名既是文化现象,又与时代息息相关。
市区运粮河街是一条挨着运粮河畔的小街道,街道虽小,但名字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个名字“诞生”在1982年1月14日。
公元196年,曹操迎帝都许,许昌成为东汉临时都城。为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交通运输,曹操下令开挖了许多人工沟渠,彼时主要有“运粮河、枣祗河、艾城河、襄城运粮河、玛瑙河以及灌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许昌水系”。
“公元220年,魏在许昌建都前后,利用水上运输,将在各地征得的粮食运往许昌。”1988年出版的《许昌地区交通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如今的运粮河,从灞陵河畔的进水闸流出,在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双龙亭附近汇入灞陵河。
百姓辛勤开河渠,舟行河上运粮忙。“运粮河街”四个字,定格了珍贵的历史画面。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新增了不少道路。新增道路的命名,也含有三国文化的印记。
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市地名命名主要依照“弘扬三国文化、保留历史记忆、体现时代特色”的原则。
灞陵路位于许昌市灞陵公园东,北至帝豪路,南至新兴路。关公挑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建安大道。 牛书培 摄
建安大道位于著名的西湖公园北,西起劳动路,东与莲城大道相交,是许昌市区的一条主干道。曹操父子在经营霸业的同时,重视文学发展,开创了具有一代新风的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华丽的篇章。
莲城大道、华佗路、青梅路、魏武大道、建安大道、府前街、府后街的命名,都有一段历史故事。
本期(2024第226期)来源 | 许昌晨报
声明 |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遇到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及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留言给小编,小编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