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中朝关系降到冰点,朝鲜欲派兵打中国,危机最终如何化解?

文摘   2024-11-25 09:16   河南  

导读

亲爱的读者,微信即将改版,以后只有星标用户才能收到每日的文章推送,麻烦尽快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然后再添加星标就可以了


1969年中朝关系降到冰点,朝鲜欲派兵打中国,危机最终如何化解?


帕麦斯顿曾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犹如潮起潮落,没有永恒的友谊,也没有永远的敌意,唯有始终如一的利益关系。这一观点深刻体现了国际关系的实质。

以朝鲜为例,虽然我们曾向其伸出援手,但在1969年中国面临极度困境时,朝鲜却选择在我们最需要支持之际对我们出手,试图咬上一口。

中原王朝自元朝时期开始将首都定在北京,这一选择不仅是出于政治、文化和经济的考虑,更是考虑到了安全因素。北京地理上犹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鸟,而其周边地区则构成了保卫首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理上,蒙古和新疆位于北京的左翼,形成了重要的屏障。因此,人们常说:“保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都。”历史上,多次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都得到了有效的应对,保卫首都的安全。

而朝鲜半岛则位于北京的右翼,形成了另一道屏障。保护朝鲜的安全就是保护整个右翼,从而确保首都的安全。在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日本曾多次试图通过东北方向进攻中国,从而威胁首都的安全。

然而,近代历史的变迁使得朝鲜地区逐渐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控制。在甲午战争后,日本崛起并取代了中国在朝鲜的地位,成为该地区的宗主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成为美苏两大势力范围的一部分,进一步加剧了地缘政治的变局。

1950年,金日成在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支持下,发动了朝鲜战争,但面对美军的干预,却未得到苏联的坚定支持。在金日成岌岌可危的时刻,苏联选择冷眼旁观,未给予实质性援助。这导致金日成在危急时刻意识到,苏联虽强大,但在军事上并非可靠支持。

最终,在中国的出兵援助下,金日成才得以幸免于难。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帮助朝鲜避免了灭亡的命运,也使中国成功将影响力重新注入朝鲜半岛。金日成在此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中国是其在关键时刻真正能够依靠的老大哥。

然而,当时的中国自身还面临贫穷的困境,无法在朝鲜战后提供充足的支援。朝鲜经济在战后只能依赖苏联的援助。


金日成在中苏关系波动的背景下,试图在中苏之间找到平衡。这策略的核心是维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同时与苏联保持亲密联系,以在两强对立的情况下保障朝鲜的安全和独立。

在中苏关系相对平稳的时期,金日成的“一女二嫁”模式似乎颇具灵活性,没有引起明显的困扰。

朝鲜可以在中苏之间取得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确保国家的相对独立性。然而,当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去世,由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金日成便面临了严峻的选择。

随着两国关系的日益紧张,中苏之间的友好合作逐渐瓦解。赫鲁晓夫在1960年宣布撤走全部苏联专家,正式宣告两国关系破裂。在这个时刻,赫鲁晓夫转而寻求与朝鲜的联盟,签订了《苏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规定在任何一方遭到攻击时,另一方将提供无条件的军事援助。

这一变化使得朝鲜在外交上更加自主,不再完全依赖中国的保护。

朝鲜半岛对中国来说一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地区,如同一根逆鳞,不容外国染指。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都在全球争夺势力范围,而东北地区本就被苏联包围,若再加上一个控制朝鲜的苏联盟友,对中国的安全形势将更加严峻。

赫鲁晓夫离开后,周总理立即赴朝,提议签署《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举动表明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战略重视,意欲确保在地缘政治上对抗外部威胁的能力。金日成当时对于朝鲜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有着清晰的认识,明白朝鲜对中国的意义,以及一旦失去中国的支持可能面临的困境。

尽管《苏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规定双方不得与对方的敌对国家缔结同盟条约,金日成为了维护朝鲜的独立和安全,最终在慎重考虑后与中国签署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个条约在形式上与苏联的相似,正式确认了中朝之间的天然保护关系。

至今,《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仍然有效,也是中国建国以来唯一的一个军事同盟条约。这条约的签署不仅在法律层面上确保了中朝两国的军事合作,更在实际上巩固了两国之间的血盟关系。自此以后,中朝两国开始了历时较长且极为亲密的合作,进入了史上最亲密的蜜月期。

1964年,中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消息传到朝鲜,对金日成而言本应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然而,金日成却并未因此而感到高兴,而是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期望和要求。

在金日成看来,中朝两国之间是一种血盟关系,即彼此之间的成果和技术应该共享。当他怀着期盼找到周总理,提出分享中国核武器研究技术的请求时,却遭到了坚决的拒绝。这次的拒绝给金日成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也标志着血盟的概念在中朝关系中的终结。

从此以后,中朝两国再也没有提及血盟这个概念。朝鲜开始推崇所谓的主体思想,即强调自力更生、以朝鲜为主导,不再依赖其他国家。这可以被看作是朝鲜在面对中国的拒绝后,走向一种自主、独立的发展道路。

主体思想的提出意味着朝鲜不再寄望于他国的援助,而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实现国家的发展。尽管朝鲜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了诸多经济和政治困境,但主体思想仍然成为官方宣言的核心,始终坚持自力更生的理念。

在中国成功试爆原子弹前几天,苏共高层发动宫廷政变,导致赫鲁晓夫被勃列日涅夫强制退休。

当时,中国高层曾误以为中苏交恶是赫鲁晓夫个人问题,而苏联仍是友好的。然而,前往莫斯科示好的中国使团却遭到了冷遇,苏共高层表示虽然反对赫鲁晓夫,但在对华政策上是一致的,使得中国高层最后一点对苏联的希望也破灭了。

这一时刻,中国的地缘环境极为恶劣,海上被美国封锁,陆上又遭到苏联的围堵,形成了两线作战的困境。在苏联方面没有指望的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寻求改善与美国关系的希望。这导致中国通过各种明暗渠道向美国释放改善关系的信号。

肯尼迪总统时期,曾尝试通过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进行美苏共治,以遏制国内日益失控的军工复合体。然而,这一尝试最终导致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成为历史上的一次颇具戏剧性的事件。

约翰逊上任后亲眼目睹了这段历史,因此他在执政初期选择采取果断行动,试图在国内政治中“拨乱反正”。然而,为了迎合军工复合体的利益,约翰逊在任内悍然发动了越南战争。

1969年,中国历经曲折终于熬过了约翰逊时期,而尼克松上台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此时,美中关系开始呈现转机。尼克松上台后,意识到越南战争的继续对美国产生了沉重的负担。他急于寻找一种方式,通过与中国合作,体面地撤离越南。中国作为越南的支持者,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尼克松上台的时刻正值苏联国力达到顶峰,而美国却面临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欧共体崛起的双重压力。这一时期,苏攻美守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美国急需改变冷战中的劣势局面。

尼克松上任初期,美国政府意识到拉拢中国对扭转局势至关重要。因此,尼克松在上台后毫不犹豫地向中国伸出了友谊的手,表达了“长远来看,我们确实不能将中国遗落在世界大家庭之外”的愿望。

这一善意的姿态立即引起了中国的警觉,作为回应,我们选择了一记有力的回击:珍宝岛冲突。在1969年1月,尼克松刚刚上任不久,中苏两国在黑龙江的珍宝岛爆发了军事摩擦。这场冲突被视为中国对美国示好的回应,同时也是对苏联强硬立场的坚决回击。

珍宝岛冲突不仅体现了中美两国在外交舞台上的微妙博弈,更是中国对苏联不满的表达。通过这一冲突,中国向尼克松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愿意与你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立场。


这次中美之间的明码发报几乎宣告了中苏关系的破裂,引起了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强烈反应。中美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无疑对苏联构成了一种威胁,进一步激发了勃列日涅夫的紧张情绪。

苏联对中国的担忧主要源于西伯利亚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这片占据俄罗斯土地四分之三的广袤区域,人口稀疏,仅靠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莫斯科与这一地区。与此同时,南面的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并且随时可能切断西伯利亚大铁路,这使得俄罗斯感到无比的不安。

这地理上的不利条件让苏联在西伯利亚地区的控制依赖于单薄的交通线,一旦失去这个关键地带,将难以恢复。勃列日涅夫深知苏联在西伯利亚的脆弱之处,因此中苏交恶后,苏联选择屯兵百万威压中国,以显示其对西伯利亚的强烈守护态度。

勃列日涅夫眼中中国东北的富饶工业区成为了他们夹击中国的一个战略目标。

金日成对苏联的支持提出了明确的条件,表示中国是他的亲朋手足兄弟,但这次要加钱。

勃列日涅夫则大方地表示,以前欠的军事贷款可以延期偿还,并且在这场冲突中的所有支出都由大苏联给予包揽。这种苏联对朝鲜的大力支持,使得金日成在面对中国时更加有底气。

面对如此慷慨的支持,金日成似乎对苏联心存感激,而在面对中国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强硬。

朝鲜的新闻部门迅速跳出来颠倒黑白,指责中国,并在国内发动舆论机器,大肆摸黑中国,淡化朝鲜战争中中国的作用。甚至朝鲜将志愿军从朝鲜历史教材中踢出去,试图淡化中国在保卫朝鲜时的贡献。

更为严重的是,朝鲜直接将军队开到中朝边境鸭绿江,采取了一种枕戈待旦的姿态,显示出对中国的敌意。这种急于对抗中国的态度,让金日成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回旋的余地,似乎笃定中国在这场冲突中会败北。

首先,军队严阵以待,明确表示绝不轻启战端,展示了中国的冷静和克制。同时,中国启动了舆论机器,通过反向输出舆论来化解朝鲜苦心积虑的舆论攻势。

朝鲜的百姓中许多人曾经历过那场战争,金日成选择忘记,但人们却难以忘却。中国灵活运用舆论手段,成功转变了朝鲜百姓的态度,让他们开始转而同情中国。这显示了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的巧妙手段,同时也表现出中国在地区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与此同时,中美苏的大博弈也出现了反转。勃列日涅夫在向中国发射原子弹之前,出人意料地提前通知了美国人,试图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然而,美国却把消息透露给了中国,使得毛主席不得不思考应对之策。在这一关键时刻,毛主席果断抛出换家战略,表达了对核打击的坚决回应,同时强调中国不会对友好国家使用核武器。

面对美国的搏命姿态,勃列日涅夫犹豫不决。中国坚定地站在大局出发,灵活运用外交手段,使得美国最终也替中国站台,扬言打中国就是打美国。这种搏命的姿态让勃列日涅夫无奈地偃旗息鼓,不得不放弃先前的计划。

尽管他曾试图利用中美苏的角力来维护自身利益,但最终却面临着中国的不满和可能的报复。中国以大局为重,选择不与朝鲜一般见识。

在四月五日清明节这个时刻,周总理选择了到朝鲜扫墓,为中朝关系提供了一次重要的缓和契机。

这次访问表面上使中朝关系再次回归友好轨道,但在这种外交背后,双方心里是否有疙瘩,确实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经典轶事摘选
解读时事热点话题、纵览世界军事与大国博弈、洞察家国天下,锐见社会百态,让您足不出户尽览国内外大事。传递正能量,一起见证伟大的中国梦、复兴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