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无心插柳,还是早有布局?这些公司开始卖“碳”

科技   2024-11-04 17:55   北京  

10月24日,特斯拉发布2024年度三季度财报。根据财报,特斯拉第三季度的总营收为251.82亿美元,同比增长8%。这一营收数额部分得益于出售碳排放积分所获得的收入,特斯拉第三季度通过出售碳积分获得了7.39亿美元的收入,为史上第二高。

这一收入来源对特斯拉的净利润贡献显著,帮助公司在该季度实现了21.67亿美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7%。得益于碳积分销售的强劲表现以及其他业务的增长,特斯拉的股价在盘后交易中大涨超过10%。

不止特斯拉,国内多家上市公司卖“碳”,减碳正在为企业提供新的增收渠道。

华电能源(600726)在9月25日宣布,计划以大约90元/吨的价格出售约298万吨碳排放配额,预计交易总金额约为2.6亿元人民币。这笔交易若顺利完成,将成为近期A股公司公布的最大一笔碳排放配额交易。

山鹰国际9月25日公告称,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拟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以大宗协议、挂牌交易等多种转让方式出售碳排放配额约100万吨,出售价格不低于90元/吨(含税),交易总金额约9000万元。

富春环保9月11日披露的公告显示,近期公司子公司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以协议转让、单项竞价及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共计出售2019年至2022年碳排放配额结余量26.79万吨,成交均价94.57元/吨,交易总金额2533.75万元(含税)。

这“碳”怎么卖?

国内公司的卖“碳”行为是企业根据新法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碳资产进行管理和运用的一种方式,该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构建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包括碳排放权交易覆盖范围、交易产品、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重点排放单位的确定,碳排放配额分配,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编制与核查以及碳排放配额清缴和市场交易等事项。

首先,重点排放单位需要建设碳排放管理体系,这可能包括在集团层面设立碳资产管理部门或独立的碳资产管理公司,以管理公司的碳排放和碳资产。公司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的技术规范,制定并严格执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编制年度排放报告,并报送主管部门。

然后,重点排放单位要根据核查结果,在规定的时限内清缴等同于其实际排放量的碳排放配额。碳配额出现不够或结余的情况,可以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购买或出售碳排放配额。购买的配额可以用于清缴,也可以购买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清缴。碳排放权交易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其他现货交易方式。

卖“碳”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盈利渠道

卖“碳”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盈利渠道。那些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的企业,通常会有剩余的碳配额,这些配额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从而实现收益。例如,电力行业的企业在履约周期内,通过出售多余的碳配额,能够获得可观的收入。2023年,部分电力企业的碳交易收入甚至超过了1亿元。

2023年,A股31家电力上市公司披露了碳排放交易情况,碳排放交易收入19.24亿元,较2022年增加9.48亿元。国电电力碳收入超过3亿元,位居榜首,碳资产对上市公司现金流的贡献不可小觑。

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实施,企业通过减少碳排放,不仅可以履行社会责任,还能通过碳市场获得经济效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在增长,显示碳市场正在逐步成熟。

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将于年内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预计新增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排放量新增加约30亿吨,全国碳市场覆盖的排放量将达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60%。碳市场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为更多企业提供了通过碳交易获得收益的机会。

稳定和上涨的碳价让碳市场具备投资属性

碳排放配额交易是企业实现碳减排和财务绩效提升的一种方式。有研究表明,试点ETS(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实施总体上提升了参与企业的财务绩效,特别是对非国有企业和非能源行业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这表明,通过碳排放配额交易,企业有可能通过碳减排来提升其财务绩效。

碳市场的价格波动为企业提供了套利机会。企业可以在碳配额价格较低时购买配额,在价格上涨时出售,从中获利。例如,2023年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成交价格持续上涨,年末收盘价达79.42元/吨,较前一年上涨44%。企业可以通过预测市场走势,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交易。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提到,碳市场具有强烈的金融属性,碳排放权像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应以金融市场的规律、逻辑和方法学来推动碳市场的发展、监管以及创新,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发展与监管有效分离的管理机制。

另外,随着碳市场的发展,企业还可以参与碳金融产品的交易,如碳期货和碳期权等。这些金融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对冲碳价格波动的风险,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通过这些金融工具,企业能够在碳市场中实现更高的收益。

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白华兵 校对 柳宝庆 吴兴发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会秘书处

电话:010-63839809

邮箱:cnc@cecaweb.org.cn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旭国际中心C座703室

联系人:

常务副秘书长张军涛13552070628(微信)

副秘书长王挺15210302808(微信)

陈军13911360850(会议活动及培训咨询)

张京良18618188220(会员及项目合作咨询)

柴玉文13521619697(零碳工厂创建及奖项咨询)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等公开资料,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参考、研究、交流或欣赏之用,并已表明出处。本公众号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服务领域

认证评价

碳中和认证(区域、企业、产品、活动)

零碳工厂评价、产品碳足迹、零碳示范项目

绿色低碳产业相关评价、评定,碳中和奖项推荐评选

专业咨询

双碳规划方案及课题研究、地方碳达峰试点技术支撑

标准研制、双碳能力培训、碳市场(配额、CCER、VCS)

碳资产管理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
从政策建议、从业规范、交流合作、能力培训及标准制定等多方面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助推实现双碳目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