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洱源县积极探索“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走出转型升级新路子,带动群众致富增收,为乡村治理赋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探索“党建+”产业模式
围绕洱海源头保护治理,洱源县深入推行“党建+生态水产”模式,抓牢产业转型发展。
右所镇松曲村水资源丰富,养鱼历史悠久,但传统渔业养殖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生态绿色发展的需求。2014年,在右所镇党委的指导和村党总支的带动下,松曲村成立了三江源水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了200多亩的生态海菜种植示范基地。
“镇党委坚持‘双培养机制’,指导合作社成立党支部,将业务骨干培养为党员,将党员培养为合作社的‘主心骨’。”右所镇党委负责人介绍,如今,松曲村的海菜逐步实现连片种植,面积已达2600亩,总产量达3400多吨,远销昆明、广州、上海等地。
立足以湖泊湿地为特色的生态旅游,该县探索“党支部+生态旅游”模式,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生态优势转变为乡村振兴的产业优势。
春天的茈碧湖镇梨园村梨花盛开,俨然陶渊明笔下恬静悠然的“世外桃源”,游客慕名而来。村党支部瞅准商机,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党员们先行先试,带动餐饮客栈经营户自愿进行污水排放整改,并由党员带头成立古梨树保护责任区,分片分职责保护7480棵古梨树。村里成立了航运公司,发展起15家生态客栈,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创造旅游收入900余万元。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该县聚焦“一县一业”梅子全产业链发展,探索“党建+生态农业”模式,做好“土特产”文章。
茈碧湖镇松鹤村种植梅果几十年,此前都是农户零星种植,产值不高、销路也不好。2015年,村党总支主导成立了梅果协会,并在梅果协会成立党支部,通过“党总支+协会+农户”的模式,统一组织种苗配置、科技推广和梅果销售,在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中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带动农户做好梅果产业发展文章。目前,该村梅果种植面积达1.2万多亩,产量4000多吨,产值1000多万元,松鹤村也被誉为“梅果之乡”。在松鹤村的带动下,目前,全县梅果种植面积达7.03万亩,“洱源梅子”被纳入2023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梅产业综合产值达8.56亿元。
产业园区创优提质
今年以来,云南洱源产业园区紧紧围绕“八大攻坚战”和“八项重点工作”,将安全生产和绿色发展有机结合、一体推进,推动产业园区创优提质。
园区结合选用基层党建指导员,把党建工作融入园区各项工作中,指导企业党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工作,打造共建共享组织体系,推动园区内产业关联度高企业组织抱团、资源抱团、发展抱团,赋能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制定出台《云南洱源产业园区党工委关于组建企业服务工作组的通知》,建立驻企服务队,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举措,全面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建立园区安全生产季度例会制度,开展企业安全警示教育培训,督促园区30余家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排查企业35家,发现问题11个,进行提醒41项,并帮助企业完成整改。
落实生态优先理念,优化调整产业定位,严格执行部门联审、党组会决策的项目入园程序,严格标准建设污水处理厂。对在建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及时规范生活、生产用水排放。同时,会同邓川镇政府及环保部门常态化开展环境巡查检查,严厉打击违规排放行为,积极引导园内企业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切实筑牢洱海水环境安全屏障。
推进乡村治理精细化
右所镇以常态化开展“八清”活动为抓手,在全镇范围内集中开展全覆盖、无死角大扫除,推动水质改善提升。全面推进截污治污体系智慧监管,提升集镇区雨污分流能力,持续开展西湖封湖禁渔,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田尾水管控。实施东西湖片区7500亩湿地提升改造,系统抓好保水质、防藻华各项措施。截至今年6月,弥苴河、永安江水质稳定保持Ⅱ类,罗时江水质总体达Ⅲ类。紧扣河道综合治理这个关键,开展“党建+”清河、人人皆河长等行动,实现河道治理常态化、长效化。
全镇划分103个网格单元、163个中心户防控网格,充分发挥专(兼)职网格员“哨点”作用,2024年共排查并化解矛盾纠纷30件。组建14支由镇村干部、派出所民警组成的普法宣讲队,以主题党日、书记(院坝)楼宇协商会等为载体,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坚持群防群治,聚焦重点场所、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常态化开展巡查管控。
结合当地民族众多的实际,右所镇组织开展“各族巾帼心向党 共叙民族团结情”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每年春节在士庞村举办“村BA”篮球运动会,营造各族干部群众一家亲的和谐氛围。探索文体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注重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中心工作、民生工程结合起来,打造了西湖、团结、士庞等一批典型示范单位和可推广的亮点品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来源:云南日报
排版:杨艳丽
审核:李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