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青年·科研之星”
引
言
千帆竞发,需志强者领航:
浪尖弄潮,定敢为者当先。
刑侦青年总是无惧狂风暴雨,
以铿锵之姿态,勇立于时代潮头之上;
刑侦学子亦是无视筚路荆棘,
以磅礴之誓言,终成就一座更高山峰。
且看廖海林——这位刑侦科研新星,
不惧风雨,
以梦想点燃矢志不渝的心火,
在探索未知的征途上矢志前行!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充满潜力的青年,
了解他与科研邂逅的故事。
竞发千帆立强志,弄潮浪尖当为先
——访侦查学2021级本科生廖海林
科研成绩一览:
第十八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获得重庆市特等奖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市级优秀奖
“计算机视觉网络+比率型荧光纳米探针”
诊断新型毒品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三等奖
“指‘映’性别
——基于化学特征鉴定指印主人性别”
第十八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深度学习辅助功能材料
实现多场景下毒品原位识别”
科研之星
以上斐然的科研成绩,来自刑事侦查学院2021级本科生廖海林。
千里行始于足下,万仞巅起于微尘。谈及在刑事侦查学院的学习和科研经历,廖海林同学强调,在科研中他屡获的佳绩并非个人能力所达到的,而是有幸得到本科生导师黄锐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与他并肩作战的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令廖海林同学记忆尤深的一次,是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他参与的“深度学习辅助功能材料实现多场景下毒品原位识别”项目曾一度因困难而停滞不前。在关键时刻,是黄锐老师循循善诱,教会他如何在具体实践中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科研遇到瓶颈时,黄锐老师总是耐心地为学生们提供指导和支持。黄老师不仅在科研上给予帮助,在生活上亦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们前进的道路。廖海林同学也提到,与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对他的科研之路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在迷茫和困难时刻,团队成员总是能够齐心协力,相互鼓励,激励着彼此坚持下去。
卧薪尝胆勤耕耘,磨剑十年终试锋。在回顾自己科研旅程中的收获时,廖海林的思绪不禁飘扬起来。作为科研团队的一员,他经历了从易到难的科研全过程。起初,他仅能制作简单的指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仅掌握了使用新型材料的技能,还学会了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司法领域。然而,科研之路从不是一片坦途。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的过程中,廖海林经常在实验细节处理和数据获取方面遇到挑战。虽然这些困难对他来说已是常态,但他坚信“纷纷万事,直道而行”,这一信念支撑着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廖海林指出,实验中的每一次失败都是对实践能力的一次锤炼,而科研例会中的每一次沟通交流则是对学术交流技巧的一次提升。这些经历让他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表达方面都有所成长。此外,每当遇到专业知识不足的时候,他便会努力去课后翻阅各种资料和书籍进行学习。在他看来,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员,拥有自学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他坚信,只要能兼以勤勉的自学与不屈的意志,科研者就一定能攀上领域内的更高峰。
为传代代薪火,以继生生不息。对于同样渴望投身于科研之中的学弟学妹,廖海林同学特别提到了西南政法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度,这一制度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指导和支持。他鼓励有志于科研的学弟学妹们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资源,积极与导师进行沟通,主动寻求专业的指导,参与各种学术竞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广泛阅读相关论文,为未来的科研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廖海林同学强调,一个人只要通过积极的自我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探索,以坚韧不拔的心态面对挫折,就一定能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他鼓励师弟师妹们在遇到挑战时不轻言放弃,而是继续努力,不断前进,敢于学习,乐于实践,如此才能最终走出属于自己的科研之路!
“刑侦青年·科研之星”
结
语
像廖海林同学一样的诸多刑侦青年,在科研路上不断深耕、探索,正是刑事侦查学院长期以来坚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能力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学院不仅注重教学科研与育人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而且为了不断激发师生的科研热情,努力营造浓厚了学术研究氛围。
在过去几年里,学院坚持举办各类专业性讲座,拓宽学生科研视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学科前沿知识,把握实践中的最新动态,从而培养出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组建多个教师与学生科研团队,学院不断激发师生们的科研热情,并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平台。
我们坚信,未来将有更多刑侦领域的专业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继承历代学子的志向,展现新时代的刑侦精神。新时代新征程上,学院将继续厚植科研根基,助力青年学子勇攀科研高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优秀青年。
文字 | 李祚铵 杜知学 朱天乐
图片 | 廖海林
审核 | 李雁 张文浩 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