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一声巨响,升腾起的蘑菇云撑起了国人的脊梁,“中国成功试爆了原子弹!”这一宣告让世界震动。时光荏苒,至今已过去整整一甲子,六十年沧桑巨变,今日之中华,早已摆脱往日之贫弱,一路走来,复兴征程筚路蓝缕,正诸多得益于这声巨响的支撑,得益于前人奋斗的恩泽,作为国防科技事业的接班人之一,我总试图从各种痕迹中去追寻前辈们的往日光彩。
“原子弹之父”邓稼先的故事伴随了我的整个成长历程,邓稼先给好友杨振宁复信,确认“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隔着时空,我亦能感受那份发自心底的自豪。作为一名航天工作者,我曾屡次观看“两弹一星”研制故事相关的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仍记得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对科技的热情、对祖国的热爱我深受感动。电影《横空出世》中对不同岗位、不同职责的人为一项共同伟业汇聚到一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攻坚克难的事情重现的淋漓尽致,这其中就有对人民解放军从朝鲜战场直接转战罗布泊发射原子弹这段事迹的描述,我感佩于他们的奉献精神,感佩科技工作者严慎细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2021年热播电视剧《功勋》选材于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经历,其中讲述了“两弹一星”元勋于敏、孙家栋的故事。“氢弹之父”于敏是“两弹一星”元勋里少有的没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国产”科学家,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孙家栋院士的一生充满了辉煌的成就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故事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我脑海逐渐具象化。
而和“两弹一星”相关的人或事偶尔也会走进我的日常真实生活。我是湖南省宁乡人,和“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院士正是同乡,2003年,先生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交给我的高中母校宁乡一中永久珍藏,先生希望这枚军功章所代表的精神能传递给家乡的年轻一代,而我正是受感召的其中一员。高考之后,我带着航天梦想进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从这里我得知:当年跟随邓稼先院士为核武器研制立下汗马功劳的“28星宿”,就有不少是我的学长、学姐,我在他们起步的地方,凝望着他们所开辟的道路,立下了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奉献“两弹一星”事业的志愿。研究生毕业后,我怀揣这梦想加入了航天这个大家庭,从事航天科研工作,把践行“两弹一星”的精神具象为践行工作上的实际要求,伟大的事业逐渐细节化,对我来说变成了一项项具体任务、一组组工程数据。
有时候会觉得“两弹一星”是个宏大述事,它不仅仅代表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成果,也代表着几十万人为一个共同目标所经历的长期奋斗。在宏大述事面前,我会感觉自己渺如微尘。我常仰望星空,也深知星辰大海的征程需要脚踏实地去实现,只有做到心中有理想、手上有行动,在航天科研本职岗位上扎实履行职责,核对好每一份零件清单,修改好每一份文件,验证好每一个程序代码,分析好每一个测试数据等便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方能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释放自己的萤火之光。
看!当这些萤火汇聚到一起时,是否正是“两弹一星”事业的底色。
七八〇一研究所党群工作处
撰稿:李圆伟
文编:陆泓敏
编审:李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