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速速关注我们
今年8月,79岁的失智老人、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三门镇范家洲村村民张君芳,在家人的安排下住进了智成养老院,这是株洲目前唯一一家专注于服务失智老人的专业养老机构。
老人的子女此前在这里参观考察时,被院区舒适的环境、齐全的配套设施和专业服务所吸引。智成养老院执行院长易晓丹表示,养老院已成功转型为“医、养、护、康”相结合的养老机构,能够满足有认知障碍的老人多层次养老需求,现入住老人近百位。
智成养老院是由原株洲玻璃厂的职工医院改建而成。“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破败不堪的景象,院内杂草丛生,房屋漏水严重,外墙瓷片脱落,院内没有水电,室内没有门窗,楼内没有设备设施,只剩下一副空架子。”易晓丹说,其所在的民营企业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投入近2000万元,让这个已经废弃8年的职工医院实现“华丽转身”,闲置的国有资产被盘活了。
株洲市民政局局长谭艳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近几年,株洲市坚持因地制宜,通过改造老旧厂房、用活街村社区用房等方式,切实盘活闲置资产,并借助社会力量,不断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
作为新中国八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目前株洲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9.92%,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株洲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不断提升互助式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擦亮‘安心、安康、安全’的‘株洲安养’养老服务品牌。”谭艳说。
贺家土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长者餐厅。
做好农村养老“互助”大文章,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幸福
龙凤庵村位于株洲市芦淞区白关镇,如今,这个普通的村庄,因为有了一个“互助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这个中心有什么特别之处?记者走访发现,这里是集“一老一小”、残疾人、儿童之家、健康小屋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服务阵地,不仅为村上老人提供中晚餐,还是下棋、唱歌、跳舞等文娱活动的场所,有效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做饭难、精神孤独等实际难题。
龙凤庵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川是湖南省人大代表,在他看来,农村养老属于民政养老的薄弱环节,广大农村老人对养老有强烈需求和现实需要。
目前,龙凤庵村常住人口1121人,其中老年人口522人,人口重度老龄化。
“农村老人的居家养老问题值得关注。”2024年湖南省两会,张川提交了《关于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试点》的建议,他认为这是农民期待的在家门口养老,成本低、更幸福,又能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种好模式。
可是,要想打造一个能解决农村老人居家养老问题的服务中心,就必须解决3个问题:谁来搞?地哪儿来?钱谁出?
张川告诉记者,龙凤庵村通过村民互助和社会力量,解决了以上三问,“而且这个模式、方法可以复制”。
“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党组织就出现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要发挥到哪里。”按照非营利性原则,村里组建了老年协会,协会的主要成员,都是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以及退伍老兵和退休的村干部,他们热爱公益。
有了互助服务主要人员力量,张川又找到在城里生活的村民张赞文,希望他可以将村里闲置的宅基地提供给村里使用。“结果,房主不但无偿把房子贡献出来,还提供了一笔装修费用。”
村里有不少宅基地被闲置甚至荒废,所以场地和房屋反而不是大问题,即便房屋不能无偿使用,租金也不会很高。
人和地的问题都解决了,张川就开始四处找钱。他发动乡贤、商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想尽办法动用一切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比如,餐饮企业提供了替换下来的厨具烟机冰箱,施工队伍减免了部分装修费用,电力公司给予部分电价优惠,演出团体提供音响设备……
“有的爱心企业给食堂送来20箱饮料,食堂用不了,就拿去换成最实用的大米白面。”最终,总造价100多万元的“互助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村集体实际只花了50万元,其余全部来自社会力量。
记者采访发现,龙凤庵村互助养老中心和一般意义上的农村养老中心有不少区别,其核心体现为“互助”这一特性:村上活力老人照顾、照看困难老人和空巢老人;协会志愿者为空巢老人义务送餐上门;中心的劳务人员除一名厨师外,其他人都没有工资,而是采用类似于几十年前村集体出工记工分模式,年度或季度根据工分“以物代工资”;食堂的蔬菜也由当地村民种植直供……
互助养老中心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和认可。65岁的村民张德和说:“中心食堂每餐三菜一汤,比老人单独在家随便应付一餐要营养得多。最主要的是,这里热闹,老人在这里可以聊家常、打牌、拉二胡、跳舞、打乒乓球,我们一点也不孤独。”
志愿者在为老年人就餐提供服务。
服务场所“扩容”,75%以上的村落拥有“幸福院”
在株洲市天元区雷打石镇霞石村,村里的“幸福院”为住房困难的五保老人提供了安居住处。
记者看到,这个幸福院采用江南风情的四合院格局,配置一应俱全的家具生活用品,院外还配备了健身器材,并留有蔬菜种植地,充分保障了村里特困老年人的入住需求,实现了老人“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服务、互助养老”。
49岁的王志军是霞石村村民,因先天残疾只有一只手,但是他身残志坚,搞种植、养挖机、办企业,是当地的致富能人。如今,他每周都会无偿给幸福院的老人们送新鲜的蔬菜,大家亲切地称他为“一把手”。
天元区民政局养老股股长肖谭莉告诉记者,幸福院里的互助看似小事,但解决的却是大问题。“面对当前农村人少、经费少、资源少等问题,我们借助社会主体力量,多渠道获得人、财、物等保障,加大对农村幸福院养老服务的投入力度,让服务可持续。”
目前,株洲市天元区已建成22个农村幸福院,覆盖全区75%以上的村落,安置特困老人100余户,引导社会组织、养老服务志愿者开展上门帮扶,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服务,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特困老年人养老难问题。
一旦村里的老人身体素质下降需要集中供养,他们可以就近住进敬老院或者市区的养老院,享受周到的服务。
近年来,株洲市为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推动、保障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全市76家公办养老机构基本实现空间设计、功能配套、设施配置、装饰标识、文化氛围“五个统一”。
株洲市的探索,不仅为养老服务市场注入了活力,也为农村养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株洲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胡志玲说:“我们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充分利用闲置资产,以更灵活的方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一政策将为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来源: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注:查看原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