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大地的歌诗——纪录片《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的一种观读

政务   2024-11-06 17:50   青海  

《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路继第一季的生态文化定位,以大地和大地上的万物生灵为核心,展开一帧帧充满自然灵息的动图。第二季采用像北京中轴线一样,对称排列讲述主题的方法。这些讲述人或者呈现者分为两类:一种是身具科学知识或者文艺才能的人们;另一种则是与高地草场、峰岭、大湖结系生活和生命绳扣的人们。这两种人的视角、情热和认识,集合了质朴的土地伦理、本地知识与现代自然、生态、环境理论的认识。

纪录片采取两两相对的结构,撷取只有这里才会出现的壮丽画面,采取张弛态度的叙述节类,是与伟大的昆仑山、祁连山相适应的。全片突出的是一种绝浸中国自然智慧、充满强烈地域文化现实和生活、生命观。

对于高原滑翔者星吉文而言,学习昆仑山的斑头雁的飞翔技能,就是在认识这座通天之山的天空、气流、大地,和这里的一切自然的功能设计和调整、修复的密码。他的滑翔,看上去是一种现代运动,其实实践的却是庄子“顺物自然”的思想和精神:“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简单地说, 星吉文的飞翔之梦,在于观想、倾听、感悟昆仑的一切自然征象,继而将之转化为自我的内在经验和实操的技术,恢复人在自然中的灵觉,体尝到个人作为昆仑的一部分,于半空游式的快乐和优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昆仑山成为国家公园,旨在从各种层面予以自然、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关系的调整和启发。

画家韵文江则一次次拜谒昆仑,观察山体的质地和肌理,观察在高原强烈光线下,种种微小事物,在视觉呈现的变动不居的图像、色彩和线条。韵文江以天地为师,以“天人合一”的古义刷新当代艺术。反过来说,这也是当代艺术之于伟大昆仑的一种回望和致礼。

和艺术家不同,生活在昆仑山东脉柴达木盆地的牧民海星一家,在大迁徙、大游牧的过程中,与这方天地,根本命共,在生活和对生命的领悟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天地之大德曰生”——一只母骆驼在沙海中离开大队伍去寻找生产的安全地方, 其间艰苦自不必言。当海星父女终于找回离散的骆驼,温情而又清晰地体现了牧人的生活观、生命观。尤其是他们之于沙地和荒漠的感恩之情,极大地拓展了人们之于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此相对应的是,天体物理学家何飞处身昆仑黑独山地表,在仿佛时间迅速倒退,回到生命初诞的时分,观察贝壳化石,探索生物进化和生命基因奥秘,以期仰望昆仑星宇,找到那个科学与神话缠绕的秘径。

编导在讲述昆仑山国家公园时,通过不同的人的眼睛、经验和思悟,在有限的时长里,呈现出了一座多面、多层、主体、运动着的昆仑大山。在展现过程中,人、地、人、万物之间的关系,深深地印现着中国古代“人法地、地法天”的自然思想逻辑。这样“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思想,正是数千年来青藏高原和广大中国能够承受人口的、经济的、战争的压力,而保持可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使自己独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生命得以“活着”的重要保障。

这样的思想内涵,在工业文明高度发展,同时也带来生态危机的今天,极具启示意义和操作示范。整部纪录片有力有效地将这样的生态智慧和生活法则,贯穿于三大国家公园的摄制中,通过影像、解说词、叙述人的感觉和认识,指向一种高明的影响式和渗透式的呈现,对观众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和苍茫雄奇的昆仑山相比,同有“天山”之义的祁连山则是在自然和文化双交映的名山。正是这座兼具父性和母性的大山,滋养着以北的河西走廊,环抱着以南的青海东北部。可以说,这座影响古代中国发展,影响世界变化的大山,深刻地体现了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人地关系。为什么人类依靠大山和大山哺育的河流行走,交流,定居,选择和改进生产生活方式,经数千年而不衰,没有出现以西楼兰、米兰、北庭、高昌等等被自然环境趋恶而熄灭的现象?“祁连山国家公园”的讲述者冰川科考队员有熊雄,以回溯式观察,描述了祁连巨大的冰盖、冰川之于万物生息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一种关于远古生命,不无诗意的推理和描述。在祁连的冰层、冰柱、冰山中,含藏着有待认识的古代微生物;冰所包裹的秘密,甚至还有封冻其间的古人类和古动物的呼吸。

正是貌似荒凉、冰冷的世界,才是无数生命和观景的派始之乳。这才生长出黑颈鹤叫醒的央隆草原的春天,也才有牧人仁青一家与黑颈鹤一家互邻的图画。夏天到了,转场这种游牧方式,和中原农人“搁荒——体闲——轮作”的耕种技术,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是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同有万物共生,不可竭泽而渔的认识,同是与大地的良性互动。在更高海拔的所在,牧人和牦牛来到高山名花盛开,青草铺向林野的地方。这是牧人爱护自然,科学牧养的方式,也是人和牛同时奔赴自由和野性的一次远足。野牦牛赤甲玛(意为美男子)正奔踏而来。“参天地之化育”,非但在于静思,还在于行动。

青海湖的波涛带着祁连山冰雪的沁凉,拍打着岸边的沙石。大湖像眼睛,既展示着自身水—鱼—鸟—人—万物的生态关系,也反映出全球生态微小的变化。在这里,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交互,所呈现出自然地理和自然景观、文化地理和文化景观的多重交融。摄制组依然紧紧抓住人地关系这条主线,表现出土地、土壤、河流、湖泊、草原、冰峰、动植物和人,互相保持良性运动的状态。生态管护员海青、吉克加之于棕头鸥等鸟类的观察、凝视、了解,对于湖岸各种植物的熟稔,抵达了“去人类中心主义”,而与万物共在共情的层面。牧马人何伟,骑驰青海骢,纵越大草原,倚情的则是祖辈流传的“育马经”。人马互为伙伴的认识,理解、合作,这是真正跨越种种障碍,实现人马为一,影映大湖的誓见。自然也好,生态也罢,直接地赐予万物和人类生活空间、感知空间和构想空间。这三者所营造的文化地理,既是一种地方的实境,也是与全球性不可避免的互渗互透。因此,我国设立国家公园,尤其是在世界第三极设立区域广泛,涵护生物多样性,维护世界生态系统的国家公园,意义之重大,不言自明。

对于自然的、生态的、环境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归根结底就是指向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命运。这是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意识到的问题,是自然科学家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人文工作者长期围绕的焦点。

纪录片《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将地方的生物区城、自然地理、文化伦理和环境美学,持续地、良性地呈现在全球生态系统的沟通和影响上,这是我们必须以行动写就的献给大地的歌诗。

作者:郭建强



来源:西海都市报
图文编辑:青海省广播电视局信息中心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青海广电
青海省广播电视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