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强忍着泪水,享受这简短却又隆重的致敬仪式。他说:“这真的很特别,也让人很难抑制住感情。”
“我可能在世界前5、前10的位置上待了25年吧。对抗着时间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就是我职业生涯最伟大的成就。”
在所有的体育明星自传中,波尔的那本都可以算作是特别的,一个德国人,却给自传起名为《我的中国》,封面是火红色五星红旗。
不过,《我的中国》也很准确,4岁开始打乒乓,被誉为欧洲神童,这36年里,波尔的一直在和国乒对抗。
当刘国梁已是国际乒乓球联合会执行副主席时,只比刘国梁小5岁的波尔还得披挂上阵。两人在球场交集不多,只在双打比赛中交过手,而对于刘国梁而言,不管身份如何转变,波尔都是国乒男队重点防范的对手,“有波尔我就睡不着,任何意外都有可能发生。”
事实也是如此,2002年世界杯,波尔连续击败王励勤和孔令辉,在中国本土拿到人生第一个单打世界冠军。当瓦尔德内尔、萨姆索诺夫等人老去,波尔加速度赶上,2003年登上世界第一,以欧洲一哥身份成为对抗国乒的先锋官。
如果孔令辉和刘国梁是波尔对抗的第一代中国球员,那么2005年世界杯无疑是波尔面对第二代中国球员的代表作。
这届世界杯波尔上演神奇之旅,凭借三个4-3挑落王励勤、马琳、王皓拿到冠军,当时的“二王一马”都处在生涯最巅峰,波尔的冠军含金量十足,书写乒坛史上少有的在世界大赛上“团灭”中国队的壮举。
与刘国梁孔令辉PK过,与二王一马强强对话过,波尔又迎生涯中的第三代中国主力。2012年伦敦奥运会半决赛,纵然德国队失利,但波尔3-1击败张继科。
波尔和马龙的对决一直延续到东京周期。其中2017年世界杯,尽管最终夺冠的是奥恰洛夫,但正是波尔连续扫掉林高远和马龙,为德国军团确保冠军立下头功,对阵林高远挽救六个赛点实现神奇大逆转,也足以载入乒坛史册,对阵马龙又是在大比分1-3落后情况下完成逆袭。
东京奥运会男团决赛,中国队3-0德国,波尔在第三场对阵马龙,结果败下阵来,但还是从马龙手里抢下一局。马龙曾经说道:“如果选择一个外国选手打双打,波尔是我的第一人选。”
2021年,马龙与波尔在东京奥运会男团决赛中相遇。
二十多年来,波尔对阵闫森、王励勤、孔令辉、秦志戬、郝帅、王皓、张继科、马琳、林高远、马龙都有过胜绩,除了樊振东,其他国乒主将都被波尔攻克过。
“如果没有中国人,我早就成为大满贯了。”波尔说的是实话,纵观波尔的职业生涯,世界第一、世界杯单打两冠,这些荣誉早已收入囊中。从北京到东京连续四届奥运,波尔都帮助德国获得奖牌,其中三届奥运对阵过中国队。
德国是体育大国,国民的运动参与度很高,职业运动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像大多数德国孩子一样,波尔在童年尝试过不止一种体育运动,而且都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天赋。
比如网球,80年代中后期,鲍里斯-贝克尔三夺温网桂冠,在整个德国刮起一股网球热潮,波尔的父亲甚至曾经计划给天赋不错的儿子整理出一块私人球场;还有足球,那是德国的第一国民运动,小波尔曾经有在黑森州少儿比赛中单赛季打入90球的惊人记录。
但是最终蒂莫-波尔却选择了乒乓球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放弃了可能带来更多声誉和财富的网球和足球,最初的理由其实非常简单——乒乓球更轻松,更安全,而且可以不用离家训练。
与大多数中国的80后一样,生于1981年的蒂莫-波尔是家中独子,父亲沃尔夫冈是个业余乒乓球好手,经常约上三五好友在自家地下室的球台上切磋技艺,小球敲击台面清脆的声音伴随着小蒂莫幼年的回忆。
“我从四岁开始跟爸爸学打球,”波尔在自传里这样描述那段时光,“球拍都是在头顶上挥来挥去,打累了我甚至会用双手去握拍,看见我这样爸爸就会哈哈大笑。”
那时候小蒂莫每天打球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沃尔夫冈还是看出了儿子身上出众的运动天赋,并且有了将他培养成职业运动员的想法。
与他的父亲相比,波尔的母亲比起运动成绩更关心的是儿子的学业和健康。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蒂莫在一场校际足球比赛中被比自己高壮很多的对手重重撞到,当时坐在看台上的波尔妈妈就下定决心要让自己的独子远离这项粗野的运动。
“足球确实不适合我,”波尔在后来接受德国踢球者杂志采访时这样说,“我的性格适应不了那种充满身体对抗的环境,乒乓球俱乐部的氛围更平和,运动员也更友善。”
选择练习乒乓对于波尔来说,和生命中其他诸多重要的选择并没有太多不同——只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做自己内心深处最愿意做的事,无关更好的前途、带来更多荣誉。
1989年,8岁的波尔遇到了他的启蒙恩师汉塞尔,尽管后者力邀小蒂莫到当时德国条件首屈一指的杜塞尔多夫接受集训,波尔的父母还是在询问他本人的意见之后婉言谢绝了这份好意,转而选择让他在黑森本地的普丰斯塔特接受训练。
原因很简单,恋家的小蒂莫不想远离父母——或许在中国人看来200多公里不算太远——也不想离开熟悉的朋友和伙伴。
在最初受训的时光里,波尔的母亲会给儿子准备大量零食和甜品——别的孩子训练时背着两袋装备,小蒂莫却经常背着一袋装备和一袋零食。
教练发现这些零食就会没收,俱乐部的其他孩子也会分吃,但是波尔还是被手艺上佳的母亲喂成了“小胖波”——这个绰号至今还被他当初在俱乐部中结识的童年好友,也是他后来婚礼上的伴郎克里斯蒂安-路易吉挂在嘴边。
很难想象后来的世界第一、中国乒乓球最可怕的敌人是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开启自己的运动生涯的,而这种相对轻松的“快乐乒乓”在之后的三十年时间里一直是波尔职业生涯的写照。
波尔每天在乒乓球桌边训练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两个小时,之后做一些力量练习和单车训练——这样的训练量在大多数职业运动员看来平平无奇,甚至有些“偷懒”的嫌疑。
然而或许正是这样平淡安稳的节奏,才让波尔的运动生命得以的细水长流。
年少成名,英俊的外表,出众的成绩,让波尔在亚洲收获了大批忠实球迷——尤其是女球迷的青睐,甚至有疯狂的日本女球迷为了看他换衣服做出攀爬酒店外窗的危险行为。
不过自从1999年在国际大赛上崭露头角开始,就常有一个黑发褐肤的亚裔女子陪在他身旁。
罗戴丽雅-杰克比,一个7岁丧父的菲律宾移民,社区理发店的理发师,当时的德国媒体对她与新科欧洲冠军之间的恋情并不看好,它们讽刺她的出身,说她拖了波尔的后腿,影响他国民偶像的形象。但是波尔本人显然对这些流言蜚语毫不在乎。
“我爱她,就这么简单。”
他一直追求自己心中所想、所爱,追求爱情,就如同追求世界冠军和在乒乓世界中取得更高的成绩,这些都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并没有什么不同,也并不存在那些矛盾。
1999年,身为欧洲冠军的他对罗戴丽雅一见钟情,2002年世界杯后,成为世界冠军的波尔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电话向他心爱的姑娘求婚,忘记时差的小伙子打了还在凌晨睡梦中的女友一个措手不及。
2003年12月31日,在德伦博格乒乓球馆,最亲密的亲友见证了他们的婚礼誓约。
“我爱她直爽的性格,她健康的肤色,”说起妻子的优点波尔总是滔滔不绝,“有她在身边我的生活轻松了很多。”
婚后的十几年,只要比赛结束,波尔总会争取在第一时间赶回家——多年过去,似乎他依然是那个无比恋家的小蒂莫。以至于德国国家队为了照顾头号球星的乡愁,特意把集训地搬到他家所在的人口不足一万的小镇上。
德国女队的队员曾经抱怨说:“波尔在球场上是个男子汉,但在场下,他太随和,缺乏威严。而且,他平时太儿女情长了。”
对此,波尔的反驳理直气壮,“我喜欢和家人待在一起,喜欢那种安静。我从小就恋家,有时集训都不去,很多教练为此还生过气。但现在,他们都习惯了。”
2013年,波尔和妻子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女儿的诞生让这位冠军的乡愁进一步加重,波尔将自己的赛历尽量精简——这在客观上也有利于他背伤的恢复——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一起旅行、看电影、野餐,逃离硝烟密布的职业体育世界,全身心投入平淡的日常生活。
常有球迷和运动专家提出这样的假设,说如果波尔这样的天才生在中国,在中国的乒乓球训练体系中成长,是否能取得比现实中更辉煌的成就?关于这一点相信还是波尔本人更有发言权。
从1997年开始,16岁的波尔就经常在训练、比赛的过程中拜访中国,他的护照本上最多时有十几个中国签证章;2005年开始他还曾经加盟中国乒超联赛,在广东、江苏等地的俱乐部训练、比赛。
谈起前文提到的那种假设,波尔曾经笑着表示自己也许无法适应中国乒乓的“高压环境”。
他曾经对中国记者讲得很直接:“人们说起马琳、马龙,或者张继科,总称呼他们为中国队的一员,可对我,大家只会说波尔,只有我一个人。”在茫茫的乒乓世界里,他踽踽独行,他不认为自己是值得追逐的明星,乒乓球是他热爱的事业,却也仅此而已。
这并不是否认波尔对乒乓付出的努力,事实上,每个运动都要付出旁人难以想象的辛劳,波尔也不例外,尽管早在2003年就成家,但结婚9年他都因为专注于乒乓而选择没有要孩子,为了打好乒乓他学习中文,以更好地交流。
始于快乐,归于平淡,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他始终坚持自我,不盲目追名逐利,不夸大外界的压力,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和赛程,不透支自己对这项运动的爱和热情——或许这就是波尔运动生涯长青的根本原因。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