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准备
2023年暑假,我想去清北找找机会,就参加了北京大学的暑期课程,认识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这样多元化的背景让我有机会了解其他学校同学们不同的选择,并且激励着我跳脱出自己的舒适区,尝试更加刺激和冒险的事情。我开始尝试接触清华北大顶尖教授们,向他们争取做科研的机会。这期间,我发出了数十封邮件,大多数都石沉大海,但是也幸运的得到了三份面试、一个午餐会和最终来自清华大学伍晖教授的工作机会。为了不负老师的期望和信任,我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于我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上。在实验室里,我经常通宵达旦地进行试验,对每一个实验步骤都细致入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的可重复性。同时,我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文献调研,阅读最新的研究论文,以确保研究方向和方法紧跟学术前沿。每当夜幕降临,实验室的灯光逐渐熄灭,我一天的工作才告一段落。此时,我会独自一人前往校园里的荷塘边,沿着蜿蜒的小路静静地散步。荷塘的水面在月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偶尔传来几声蛙鸣,为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机。这段经历,如同细水长流,渐渐雕琢出我内心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在荷塘边的每一次深夜漫步,都是自我对话的宝贵时刻。
幸运的是,我的工作有了令人欣喜的结果。我不仅被推荐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课题组交流,并且撰写的会议论文也分别被材料和化工领域的顶级年会AiChE和MRS Fall录用,还被邀请在MRS年会上向到场的科学家们进行口头汇报。此外,我还参加了一次工业界的讲座,参观了阿贡国家实验室,聆听了美国能源部未来十年战略规划的介绍。
2023.11 芝加哥 参观阿贡实验室
在这些学术盛会上,我积极与众多学术界的领军人物进行深入交流,包括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Yet-Ming Chiang教授、斯坦福大学的Thomas Jaramillo教授、纽约大学的Andre Taylor教授,以及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匹兹堡大学的教授们。令人惊喜的是,在海报展示环节结束后,我还收到了来自爱荷华州立大学的一位助理教授的博士研究邀请。同时,我也主动与参会的博士和博士后进行了交流,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学者。
2023.11 奥兰多 AICHE会议上和斯坦福教授合影
除了在美国的学术活动外,我的旅程还延伸到了香港和新加坡。在那里,我主动寻求与教授们的交流和面试机会。基于我们初步的沟通,教授们对我的表现给予了积极反馈,并口头承诺,只要通过相关委员会的审批,我就可以成为他们团队的博士生。更加让人惊喜的是,我得到了来自自1971年来最年轻诺贝尔奖得主Konstantin Novoselov教授的青睐以及明确的博士录用通知。
2024.1 新加坡 与诺奖老板合影
我时常恍惚的想自己还是那个刚从江南水乡来到北方求学的青涩男孩吗?但是回首过往的四年,轻舟已过万重山。从迷茫与不确定到拥抱无限可能的未来,我的内心变得无比的宁静与坚定。在这段成长的旅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在失败中寻找机遇、如何在成功中保持谦逊。
在留学申请的道路上,我经历了从迷茫到坚定的转变。我学会了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如何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我明白了,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也认识到,成功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它激励着我继续前进,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2023.11 波士顿 参观哈佛大学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我相信,只要我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对梦想的执着,我就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感谢这段旅程中的每一个人、每一次经历、每一次挑战。它们塑造了今天的我,也将继续激励我前行。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财富,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探索,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和真理。愿我们都能以君子豹变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让我们一起,以最饱满的姿态,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机遇,展现自己最耀眼的光芒!
经验分享
在这,我也希望能够跟还在处于方向迷茫中亦或者对于留学申请规划并不清晰的同学们分享我的一些建议。
首先,你应当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没有好的想法,那就尽可能追求更多的选择机会。这一点是我从我的指导老师那得到的——“当你不知道选择什么的时候,选择给你更多选择的选择”。尽管我不能确定自己的学术具体方向,但是我很清楚我想要去最好的地方做科研,这也是我为什么加入东秦的伊老师、清华的伍老师以及Konstantin Novoselov教授课题组的缘故。
其次,一定要提早进行规划和准备。这一点依赖于更多的信息摄入和快速决策。学弟学妹们可以多找往届校友进行就业咨询、关注“东秦就业”公众号上的各种就业信息和宣讲活动,如果想要留学的话可以多关注“一亩三分地”。我一直很遗憾自己直到大三下的时候才遇到了自己的指导老师。尽管按照他的规划,我已经拿到了超出自己预期的成果,但是我很清楚如果我能有更多一年,无疑会有更加扎实的学术训练和更清晰的学术目标。这也会让我获得信息去冲刺诸如麻省理工、斯坦福、普林斯顿这些学校的顶尖项目。(事实上我最终还是怂了,希望自己博后能去)
此外,要把语言和标化学习嵌入到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一个人很难在巨大压力下进行全身心的英语学习备考,反倒是细水长流,合理规划更加容易让自己获得理想的语言和标化成绩。同时海外的会议和访学经历让我有更多的自信进行英语会话,并且极大的提升了我的语言能力。
2023年圣诞 盐湖城 忙里偷闲去滑雪
最重要的是,我意识到了“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特别是如果在保研、考研、申请之间徘徊不前,亦或者希望能够“兼有之”,很容易落得两手空空的结果。最难的也未见得是最好的,最终我们的追求还应当是“自洽”和人生的舒适感。
关于中介的选择,我也走过一段弯路。一开始我选定了一家“知名”机构,但是相处过后发现所得到的服务并不匹配我自己的个人能力和职业愿景,同时对方也并不懂我的专业领域。最终我选择了和我的性格、目标以及专业度都非常契合的指导老师并最终在最后一年快节奏地打满了一套连招。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的寻求学长学姐的信息,并且不停地对于对方的专业度进行尽调。
关于授课和学术型的项目。我认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一点美国的很多项目提供了良好的选择,可以选择授课毕业,也可以在毕业的学分中选择thesis track并使用学年论文进行毕业答辩。这样还没有想好工业界还是学术界的同学就可以在不预设前提的情况下进行申请。特别是它对于个人履历十分看重,对于低GPA的同学有更好的包容度。
关于国家的选择。得益于指导老师的专业度,我的申请采用了难度最大的全球硕博混申的策略,包括英港新和美国,最终也获得了超预期的结果。我认为要充分考虑个人的预算、兴趣,以及长期的职业规划。选择国家某种程度上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从我的角度来看,我非常看重所在国家学校的雇主声望、回国的就业优势、学术圈的认可程度以及课程学习的自由度。
文章篇幅所限,还有很多内容不能尽数分享,欢迎同学们随时来找我闲聊,也希望自己能够为东秦学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
排版 | 林逸菲
责编 | 魏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