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s的闪点及爆炸极限|附130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

百科   2025-01-24 18:18   湖南  

往期精彩推荐:

VOCs废气预处理核心设备——洗涤塔

高、中、低浓度的VOCs有哪些处理工艺?附:常见的VOCs控制技术优缺点

VOCs有机废气处理常用10大工艺及原理图

【VOCs课堂】危废暂存仓库必须安装废气收集装置吗?

浮顶罐与固定顶罐在VOCs排量上的区别

这些情况属于重大变动,需重新报批环评!

蓄热燃烧(RTO)与催化燃烧(CO)的异同解析

沸石转轮中VOCs残留的处理办法



安全是一切的基础  

安全无小事,没有万一,只有一万;VOCs绝大部分都是易燃易爆气体。不论是环保设计公司还是化工等VOCs排放企业,都必须对VOCs净化设施装置的安全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防患于未然。

VOCs治理工程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客户的重视,达标排放是前提,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有机废气大多为易燃易爆物质,被处理的VOCs混合气的爆炸性问题更是方案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


首先,分享几个基本概念。

①闪点是指可燃气体挥发出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源接触能够闪燃的最低温度。闪点越低,引发火灾事故的危险性越大。如常见的VOCs类汽油、苯、酒精等闪点在28℃以下,容易引发火灾事故。

②爆炸极限也称爆炸浓度极限,是指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


例如常见的VOC:苯,其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1.5%~9.5%,前后两个数字分别称为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这两者有时亦称为着火下限和着火上限。在低于爆炸下限时不爆炸也不着火;在高于爆炸上限时不会爆炸,但能燃烧。这是由于前者的可燃物浓度不够,过量(专业各类VOCs治理初/中/高效过滤器、RTO、RCO、CO、冷凝器、喷淋塔、活性炭/树脂/沸石吸脱附等设备厂家:樊13141458653微信同)空气的冷却作用,阻止了火焰的蔓延;而后者则是空气不足,导致火焰不能蔓延的缘故。

常见物质的爆炸极限如下,仅供参考:

常见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序号

名称

化学式

在空气中的爆炸限

﹪(V/V

下限

上限

1

乙烷

C2 H6

3.0

15.5

2

乙醇

C2 HOH

3.3

19

3

乙烯

CH4

3.1

32

4

H2

4.0

75

5

硫化氢

H2S

4.3

45

6

煤油

 

0.7

5

7

甲烷

CH4

5

15

8

甲醇

CH3OH

5.5

44

9

丙醇

C3H7OH

2.5

13.5

10

丙烷

C3H8

2.2

9.5

11

丙烯

C3H6

2.4

10.3

12

甲苯

C6H5CH3

1.2

7

13

二甲苯

C6H4CH32

1.0

7.6

14

二氯乙烷

C2H4Cl2

5.6

16

15

二氯乙烯

C2H2Cl2

6.5

15

16

二氯丙烷

C3H6Cl2

3.4

14.5

17

乙醚

C2H5OC2H5

1.7

36

18

二甲醚

CH3OCH3

3.0

27.0

19

乙醛

CH3COH

4

57

20

乙酸

CH3COOH

4

17

21

丙酮

CH3COCH3

2.15

13

22

乙酰丙酮

(CH3CO)2CH2

1.7

 

23

乙酰氯

CH3COCl

5.0

19

24

乙炔

C2H2

1.5

100

25

丙烯腈

CH2CHCN

2.8

28

26

烯丙基氯

CH2CHCH2Cl

3.2

11.2

27

甲基乙炔

CH3CCH

1.7

 

28

NH3

15

30.2

29

乙酸戊酯

CH3CO2C5H11

1.0

7.5

30

苯胺

C6H5NH2

1.2

11

31

C6H6

1.2

8

32

苯甲酸

C6H5CHO

1.4

 

33

苄基氯

C6H5CH2Cl

1.1

 

34

溴丁烷

C3H7CH2Br

2.5

 

35

溴乙烷

CH3CH2Br

6.7

11.3

36

丁二烯

CH2CHCHCH2

2.0

11.5

37

丁烷

C4H10

1.9

8.5

38

丁醇

C4H9OH

1.4

11.3

39

丁烯

C4H8

1.6

9.3

40

丁醛

C3H3CHO

1.4

12.5

41

丁酸丁酯

CH3COOC4H9

1.2

8.0

42

丁基甲基酮

C4H9COCH3

1.2

8

43

二硫化碳

CS2

1.0

60

44

一氧化碳

CO

12.5

74

45

氯苯

C6H5Cl

1.3

11

46

氯丁烷

C3H7CH2Cl

1.8

10.1

47

氯乙烷

CH3CH2Cl

3.8

15.4

48

氯乙醇

CH2ClCH2OH

5

16

49

氯乙烯

CH2CHCl

3.8

31

50

氯代甲烷

CH3Cl

8.1

17.4

51

2-氯丙烷

CH3CHClCH3

2.6

11.1

52

甲(苯)酚

C6H5OH

1.1

 

53

环丁烷

CH2CH2CH2CH2

1.8

 

54

环己烷

CH2(CH2)4CH2

1.2

8.3

55

环己醇

CH2(CH2)3CHOHCH2

1.2

 

56

环己酮

CH2(CH2)3COCH2

1.3

9.4

57

环丙烷

CH2CH2CH2

2.4

10.4

58

萘烷

C10H18

0.7

4.9

59

环己烯

CH2(CH2)2CHCHCH2

1.2

 

60

双丙酮醇

(CH3)2COHCH2COCH3

1.8

6.9

61

二丁醚

C4H9OC4H9

0.9

8.5

62

二氯(代)苯

C6H4Cl2

2.2

9.2

63

二乙基胺

(C2H5)2NH

1.7

10.1

64

二甲胺

(CH3)2NH

2.8

14.4

65

二甲苯胺

(CH3)2C6H3NH2

1.2

7

66

二氧杂环己烷

(CH2)4O2

1.9

22.5

67

环氧丙烷

OCH2CH2CH2

1.9

37

68

乙氧基乙醇

C2H5OCH2CH2OH

1.8

15.7

69

乙酸乙酯

CH3COOC2H5

2.1

11.5

70

丙烯酸乙酯

CH2CHCO2C2H5

1.7

13

71

苯乙烷

C6H5C2H5

1.0

7.8

72

环氧乙烷

CH2CH2O

2.6

100

73

乙硫醇

C2H6S

2.8

18

74

乙基甲基醚

C2H5OCH3

2.0

10.1

75

乙基甲基酮

C2H5COCH3

1.8

11.5

76

甲醛

HCHO

7

73

77

轻油

 

0.9

6

78

硝基苯

C6H5NO2

1.8

 

79

硝基甲烷

CH3NO2

7.1

63

80

苯酚

C6H5OH

1.3

9.5

81

苯乙烯

C6H5CHCH2

1.1

8.0

82

乙苯

C6H5C2H5

1.0

7.8

83

甲酸乙酯

HCOOC2H5

2.7

16.5

84

对二恶烷

C4H8O2

2.0

22

85

异丁烷

C4H10

1.8

8.4

86

C10H8

0.9

5.9

87

壬烷

CH3(CH2)7CH3

0.7

5.6

88

壬醇

CH3(CH2)7CH2OH

0.8

6.1

89

仲醛

(C2H4O)3

1.3

 

90

戊烷

C5H12

1.1

8.0

91

戊醇

C5H11OH

1.2

10.5

92

丙胺

C3H7NH2

2.0

10.4

93

丙基甲基酮

C3H7COCH3

1.5

8.2

94

吡啶

C5H5N

1.7

12.0

95

四氢呋喃

C4H6O

2.0

12.4

96

四氢糠醇

C4H7OCH2OH

1.5

9.7

97

三乙胺

(C2H5)3N

1.2

8

98

三甲胺

(CH3)3N

2.0

11.6

99

三氧杂环己烷

(CH2O)3

3.0

29

100

松节油

 

0.8

 

101

己烷

C6H14

1.2

7.4

102

己醇

C5H11CH2OH

1.2

 

103

庚烷

CH3(CH2)5CH3

1.1

6.7

104

异丙基硝酸酯

(CH3)2CHONO2

2

100

105

甲氧乙醇

CH3OC2H4OH

2.5

14

106

乙酸甲酯

CH3CO2CH3

3.1

16

107

丙烯酸甲酯

CH2CHCO2CH3

2.4

25

108

甲胺

CH3NH2

4.9

20.7

109     

甲基环己烷

CH3C6H11

1.15

6.7

110

甲酸甲酯

HCO2CH3

5

23

111

乙胺()

C2H7N

3.5

14.0

112

乙腈

C2H3N

4.4

16.0

113

乙酸酐

C4H6O3

2.9

10.3

114

(正)癸烷

C10H22

0.8

5.4

115

丙醛

C3H6O

2.9

17

116

丙烯醛

C3H4O

2.8

31

117

甲醚

C2H6O

3.4

18

118

甲乙醚

C3H8O

2

10.1

119

甲硫醇

CH4S

3.9

21.8

120

甲基亚砜

C2H6O2

2.6

28.5

121

异丙醇

C3H8O

2.3

12.7

122

异丁醇

C4H10O

1.7(212ºF)

10.9(212ºF)

123

异丙醚

C4H14O

1.4

21

124

异丙胺

C3H9N

2.0

10.4

125

()辛烷

C8H18

1.0

4.66

126

N2H4

4.7

100

127

硫化羰

COS

12

29

128

氯丙烷

C3H7Cl

2.6

11.1

129

3-氯丙烯

C3H5Cl

3.3

11.1

130

溴甲烷

CH3Br

10

16

 

 附: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计算

仅供参考

公式为:Lm=1/(Y1/L1+Y2/L2+Y3/L3),式中:

Lm——混合VOCs爆炸极限(%);

Y1、Y2、Y3——混合物中组成(%);

L1、L2、L3——混合气体各组份相应的爆炸极限(%)。

例如:一天然气组成如下:甲烷80%(L下=5.0%)、乙烷15%(L下=3.22%)、丙烷4%(L下=2.37%)、丁烷1%(L下=1.86%)

求该天然气的爆炸下限。解:Lm=1/(80/5+15/3.22+4/2.37+1/1.86)= 4.369%

往期精彩推荐:

活性炭吸附箱的燃爆原因及预防建议

VOCs废气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区别及影响因素

吸收/喷淋塔的运行或维护关键参数要点

不同种类废气,能合并一个排气筒吗

VOCs废气高效治理设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要点指引

VOCs治理全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制药行业RTO焚烧炉堵塞原因分析

活性炭吸附设施设计实例解析(截面风速、停留时间、装填量、碳箱结构等)

-END-

本内容综合自网络,VOCs课堂公众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行业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和知识产权等侵权问题,请于本号后台联系,即刻删除内容处理!



VOCs课堂
深耕VOCs治理,保卫祖国蓝天。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