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都对修身推崇备至。所谓修身,即完善自身修养。唯有雕琢好自身修养,方可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
修身之道从不拘泥于一条:古人或书斋静坐、凝神品一壶醇香悠远的茶;或侧卧矮松、伴着庭院美景安心读书;抑或是倚仗柴门、一蓑一杖快意于天地之间······士子文人们秉修身之道,以端正的思想和美好的德行,为家国大业积蓄着力量。
让我们走进青博的“家国五百年——中国传统家族谱系的精神表达”特展,探寻青博人物画里的修身之道。
01
《邢玠行乐图卷》
▲ 明(1368-1644) 钱复 绢本设色
邢玠 (1540—1612),字搢伯,一字式如,号昆田。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潍坊青州市)人。明朝后期抗倭名将。邢玠谋略过人,仕宦四十年,在边境二十余年,不避辛劳,一心为国,为世人所敬重。
细看此画,无不彰显着邢玠将军的高雅:桌案上的物件摆放有序,笔墨纸砚一应俱全。花瓶里插着灵芝与珊瑚。主人端坐于榻上,手执一柄玉如意,亦是健康吉祥之意。小童静静侧立摆弄炉香,氛围恬淡而又惬意。足见主人之风趣,心性之宁静。
02
《王北山小像卷》
▲ 清(1616-1911) 戴苍 绢本设色
王北山 (1628-1679),名曰高,字登儒,号(一作字)北山,清代山东荏平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以正四品京堂回籍待补,疾卒于家。其人擅诗文,时人周亮工评其诗为“以风趣淡宕归”,有《槐轩集》十卷存世。
画卷里,主人斜倚青松、随意而坐,神色闲适淡然。身侧,是几卷古朴的书籍;面前,牡丹花正开得热烈。虽名为行乐,却是在修身。此间惠风和畅、花香袭人,最宜捧起书卷读书安神、修身养性。
03
《李文藻画像轴》
▲ 清(1616-1911) 佚名 纸本设色
李文藻 (1730-1778),字素伯,一字茝畹,晚号南涧,世居益都东关春牛街。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官至广西桂林府同知。清代山东知名的藏书家、金石学家及文学家,平生专注于藏书、刻书,其藏书处曰“竹西书屋”,曾藏书数万卷。
李文藻潜心治学、嗜书如命,于漫漫书海中完善自身文化修养。在其眼中,书籍远胜于金钱,即使典当财帛也要购买好书,以致其藏书多达数万卷。他对金石亦研究颇深,每每发现碑刻,便总是秉烛拓印、乐在其中。
04
《王士祯柴门倚杖图卷》
▲ 清(1616-1911) 禹之鼎 绢本设色
王士祯 (1634-1711),清初诗人,字子真诒上,号阮亭、渔洋山人,清代新城(今山东桓台)人;23岁时游济南,与诸名士集会大明湖,赋《秋柳诗》,因结秋柳社,在清初诗坛颇具影响力,论诗创神韵说,著作《带经堂集》《池北偶谈》等传世。
垂柳依依前,山水相撞间,画卷上的主人头顶斗笠、手执杖藜,飘然站在岸边。水边的风似乎并不小,画中人衣袂飞扬、襟带飘飘,宛若一名看破世俗利禄的江湖隐士。修身在于修心,行走于山水之间,洗濯心灵,同样是一条修身之道。
君可见,何为修身之道
如青松般向上、一心治学
如美玉般纯粹、心性良善
修养身心、涵养德性
常多自省、读书守礼
习得修身之道,方可成为君子
文|邱子桐
编辑|王雷
编审|徐清华
核发|杨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