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
国之伟人
钱学森,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2024年10月31日,15年前的今天钱学森院士与世长辞。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在今天,我们缅怀钱学森,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更是要从他的人生历程中汲取力量,传承他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
人物
简介
钱学森(1911年12月11-2009月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他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他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与“火箭之王”。
承钱老精神
铸强国之路
1
爱国主义精神
放弃优渥条件:钱学森在美国时,已经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拥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和优厚的生活待遇。然而,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决定放弃这一切,回到祖国参与建设。
克服重重阻碍:美国政府深知钱学森的价值,对他回国进行百般阻挠。钱学森遭到美国当局的强行拘留,被软禁长达5年之久,期间所有的资料和书籍也被扣押。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回国的信念,积极寻找机会与国内取得联系,历经艰难险阻,他冲破重重阻碍回国,体现出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爱和忠诚。
2
科学精神
钱学森在科学研究中注重细节,无论是理论计算还是实验数据都要求精准。在导弹研发等工作中,每一个参数、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核对和验证,确保万无一失。例如在航天工程里,对火箭的轨道计算、燃料用量等诸多关键因素的研究,他绝不允许有丝毫马虎,这种严谨确保了我国航天等项目能够安全且精准地推进。
3
无私奉献精神
在科研工作方面,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舒适的生活,历经艰难险阻回到祖国。回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国导弹、航天等国防科研事业中。在艰苦的环境下,他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为了攻克技术难题,常常废寝忘食。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也不遗余力。钱学森深知科研事业需要后继有人,他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他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为我国航天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而在新时代的今天,中国航天事业与导弹事业蓬勃发展,其中不乏新青年力量承钱老精神,为强国之路全力付出。
飞天逐梦问苍穹
让神话变现实
1
神舟十九号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两千年前,屈原向天叩问宇宙起源。“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千多年前,李白把酒问月。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宇宙第一次听到“中国声音”。
2003年10月15日,神五飞天,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第一位中国访客。
“嫦娥”奔月、太空漫步、“祝融”探火、“北斗”闪耀……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10月30日凌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3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43次飞行。
2
“90后”航天员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时代的血液不断更新换代,中国空间站也迎来了“90后”青年力量。
10月29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名单一公布,王浩泽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她是本次神舟十九号载人航天3位航天员里的“90后”,也中国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3
“东风”快递
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准确落入预定海域。
44年前,中国发射的是没有弹头的运载火箭,不具备实战意义。而今天,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首次向太平洋进行全程实战实用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
这一次,中国进行向太平洋相关海域的导弹发射,并且昭告全世界,毫无疑问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性能与实力。
E
N
D
钱学森魂耀华夏
精神如炬照前路
吾辈接力传薪火
强国之梦永不误
转载来自: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