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气温骤降,如何预防脑卒中?

文摘   2024-10-29 17:30   河南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脑梗死患者逐年增多,脑梗死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秋季来袭,气温骤降,卒中等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显著增高。老年朋友要多关注和呵护血管健康,小心脑血管“闹脾气”

什么是脑梗死?

如果向脑部输送血液的血管发生阻塞,即可引起脑梗死,此时,脑组织不能得到充分的养料和氧气,受影响的神经细胞发生坏死,导致各种神经症状与现象。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80%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群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尤其是秋冬时节更是脑梗死的高发时节

脑梗死有哪些症状及特点?

脑梗死的症状主要包括突然出现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一侧肢体无力或不灵活、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眩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通常发生在高龄的患者,60岁以上患者更为常见,目前80-90岁的患者居多,起病比较急,会有多种慢性基础病及不良生活习惯,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长期吸烟饮酒等。

为什么秋冬时节更是
脑梗死的高发时节?
  • 秋冬季昼夜温差大,当人体从温暖的室内环境转移到较冷的室外环境时,交感神经系统立即受到刺激而兴奋紧张,大血管收缩,导致血管阻力和血压升高,心脑负荷也随之增加,导致出血性卒中的可能性增加;大多数卒中患者的血管都存在血管狭窄病变,血管的收缩会中断某些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 寒冷的刺激会增加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易于形成血栓;

  • 秋冬季天气干燥,易使呼吸道黏膜干燥,有利于病毒和细菌侵入,可引起急性感染,通过一系列生物生化反应,有可能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甚至促使斑块破裂,大量的炎性介质会影响凝血功能,容易促使血栓形成;

  • 秋冬天气转凉,人们往往不愿出门进行户外活动,在室内躺着、坐着的时间大大增加,身体运动量明显减少。加之人们相对饮食会不节制,增加饮酒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因此血脂升高、血糖飙升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显著增加。





秋冬季脑卒中预防


防寒保暖:秋冬季昼夜温差大,所以出门时,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头部,记得头上戴上帽子,材质要保暖些的,这对于预防寒冷诱发的脑血管痉挛非常有效。同时需要注意四肢的保暖,因为只有在肢体末梢血液循环良好的情况下,人体整体的血循环才会良好,血液也不容易瘀滞,不容易形成血栓。洗澡前使用浴霸、风暖等取暖设备。

合理运动:适当运动,不宜太早,可选择一天中较温暖时段进行;运动前先热身,可选择太极拳、快走等有氧运动;老年人及高危人群最好提前进行运动评估,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锻炼的时间最好选择阳光充足时,这样既有利于保暖,又有利于钙质的合成和吸收,促进骨骼系统的健康。

合理饮食:秋冬季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也会相应增加。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热量和高盐的食物。坚持健康饮食,戒烟限酒,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推荐低盐、低饱和脂肪酸的膳食。

饮水充足: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

加强监测: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应加强监测,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水平,遵医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改变药量。

避免异常情绪:精神紧张,忧虑、悲伤、烦恼、焦虑等异常情绪和过度疲劳,都会引起全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再加上寒冷的作用,会大大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冬季一定要保持性情开朗,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

老年人起床或改变体位时尽量缓慢;排便不宜过于使劲;保持心态平稳。


对于已患脑卒中的患者如何预防再复发?


脑卒中是高复发的疾病,尤其在卒中发生后的前6个月,复发的几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对于已经发生过一次或多次卒中的患者,通过寻找卒中发生的原因,控制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预防或降低卒中再发的危险是尤为重要的,也就是卒中二级预防


很多老年人觉得每年定期输液就可预防脑卒中,这种说法对吗?
临床上疏通血管是在血管堵塞时通过溶栓等方法进行治疗,有严格的治疗条件限制。如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过多输液可增加血容量,会适得其反,加重心脑血管负担。输液是有创的,还存在许多潜在风险,如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


来源:健康天津

漯河疾控
主要承担全市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卫生健康法律法规监督、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巡查监督、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术咨询、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等职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