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走着,方向就清晰了》
【肖克文】
山东省邹城市郭里镇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全国班主任成长研究会核心成员,《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山东省“三名”建设工程齐鲁名班主任人选,山东省优秀班主任,济宁市“四有好老师”,济宁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邹城市教学能手,邹城市优秀教师。在《中国教育报》《中小学德育》《小学语文教学》等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著有专著《成长也可以如此精彩》、主编《中小学教师小课题开发策略与运用》等图书8部。在全国各地开设班主任工作讲座20余场。事迹曾在《教师博览》《中小学德育》等媒体报道。
行走在做班主任的这条道路上,最精彩的不是我们遇见了多少人,欣赏了多少风景,而是走着走着,道路越来越开阔,方向越来越清晰,内心越来越真实,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积极、正面、深远,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工作前8年,我的带班哲学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即做人做事要“正”,在坚持高度道德自律的基础上,以正班风来正学风,在班级管理上讲究方法的出奇制胜。我的育人主张是“专心、专注、专业”。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班主任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专注力的培养,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我的职业体验是累、忙、盲。
1992年,我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邹城市西南最偏僻的郭里镇中心小学任教三年级语文,兼班主任。我常常与学生一起丢沙包、跳绳、打弹珠、跳房子、捉迷藏……学生喜欢粘着我,我也爱和他们一起玩,班级氛围其乐融融。然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班级成绩在全学区平行班中倒数第二。学校领导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要多向其他班主任学习,你看王老师,他班级的学生对他又敬又怕。你是不敢管还是没有方法?”之后,我开始省思,我该怎么办?之后,我多次向王老师请教班级管理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班级中。终于,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班级成绩在全学区平行班中名列第一。1993年秋,学校安排我任教一个毕业班的数学、
两个班的自然,同时兼任班主任。在那个以分数论英雄的年代,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探索出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让这些乡村孩子们跳出“农门”。
“走正道、行正事、做正人”一直是我为人为师遵循的准则。为提高学生的成绩,我常常在自制的煤油灯下自编试题、刻蜡纸、印试卷;为创设教学情境,我自掏腰包买了一台录音机,也曾骑着单车从100多里外的县城买来一盘教学磁带。
为正班风、树学风,我推出了“一二三四五”班级管理法:围绕一个主题,即学习;制订两项学习计划,即周计划、月计划;紧盯三大重点,即学习、纪律、卫生;做好四项工作,即养正班风、尖子生培养、学困生转化、家访;做到五项常规到位,即晨读、午检查、晚通报、周总结、月评比。我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管理学生,每天的跑操、室内外的卫生打扫、桌凳的摆放等也必陪在学生左右,早读、课间、自习课也必到教室,甚至在科任教师上课时我也会在窗外观察学生。在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中,我是修理工、消防员、侦察兵、法官、保姆……这让我疲于应付,与学生心灵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以奇思的谋略管理班级,有惊喜,有孤独,有光亮,有迷茫……一次期末表彰,我特意为进步较大、成绩刚好及格的学生颁发了“进步奖”,却遭到同事的批评、家长的质疑以及其他学生的误解。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我无法验证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直到1997年的一天,我在《山东教育》读到一篇文章《为进步奖叫好》,这不正是自己当年激励学生的方法吗?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我模仿学校“学园、花园、乐园”三园式校园建设模式,打造“学习班、快乐班、花香班”三维班级,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我班班风正、学风浓、成绩优,已然成为学校公认的品牌班级。
行走职场多年,我才开始慢慢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从“以正治国”走向“以奇用兵”。当我迷恋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沉醉于自己的班级学风,津津乐道于班级管理的锦囊妙计时,一个意外的小插曲让我如梦初醒。
1999年6月的一天,学生杨扬给我提出建议:“希望肖老师以后不要在班级内安插‘密探’,我们都很讨厌这个!”我愕然。杨扬一直是我最头疼的学生,打架、骂人、破坏卫生、不写作业、贪玩成性……为他我没少做工作,家访、谈心、说服教育,但他往往是嘴上答应改正,不久又故伎重演。苦思冥想,我终于想出一条妙招:在班级内安排三个“眼线”,监视他在学校的一言一行。
我抓住了他几次“小辫子”,声色俱厉地训斥一通,他似乎心服口服,也收敛了很多,但是他会有意躲着我,也不和同学们说话。一时间,“老师有密探,我们可要小心呀”在班级中流传开来。看来,在班级内安排我的“眼线”,确实高效,学生规规矩矩,自习课上静悄悄。当我正暗自高兴,沉浸在找到“秘笈”的成就感中时,杨扬的这句话如同春雷一般,振聋发聩,原来我做的是一种“南辕北辙”的教育!我的“学生意识”立刻觉醒:一个不了解儿童的班主任,越敬业,对学生的伤害就越大。
二、弱水三千,但取一瓢
2000年,我的带班哲学是“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对于班级事务,我不再事事亲力亲为,而是把学生推向前台,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构建起“班主任—班长—项目班长—组长”的金字塔式管理体系。我的育人主张是“自信、自立、自强”,职业体验是轻松。
1999年秋,我参加了济宁市教育局组织的“实验研究”培训班,魏书生老师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教学法等走进我的视野。虽是学科实验,但也引发了我的班级管理思想的转变。我开始思索“育分”与“育人”的问题,思考着如何从一味关注班级成绩、一味追求班级管理方法中走出来。我开始大量阅读专业书籍,自费订阅教育期刊,从阅读中追寻到不同角度班主任的教育魅力,那就是神圣而沉静、儒雅而大气。
从2002年到2008年,我主动学习新的课程理念,从大课程观出发,积极投身教改实验,先后参与国家、省、市多项实验课题的研究。在班级内做“从‘他律’到‘自律’——班级自动化管理模式”的小课题实验,从选题到方案设计,从案例收集到数据分析等都亲力亲为。2007年5月,我在全镇素质教育现场会做了“如何做一名轻松的班主任”经验分享;2007年7月,我被选派赴济宁教育学院参加“济宁市骨干班主任”培训;
2009年秋,我被选派参加《中国教育报》与《班主任之友》联合举办的全国班主任研修班。之后,我被选派到浙江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学习。
在学习中,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选准班主任工作的“那一瓢”,它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在“那一瓢”上做得更细致、更深入、更扎实。结合多年来的带班经验,我探索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四年级自信起航—五年级自立知行—六年级自强修远”三进阶育人模式。四年级时,我主要构建“班级多彩课堂”,如“绿色阅读课”“小古文课”“古诗词日诵课”“文学精品课”“好书推荐课”“咬文嚼字课”“校园文化阅读课”“大自然阅读课”“新闻发布会”“才艺博览会”“科技展览会”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充满阳光和自信。五年级时,我以“争章创星榜”行动为核心,促使个人自律、小组自主、班级自治,形成同心圆结构,提升学生自理能力。六年级时,我只做一件事,即开学初引导学生做好一年的目标规划,收集、梳理自己小学六年的成长足迹,开好毕业成长报告会,以自强作为育人理念,打造自强班级文化。
一次家访,我发现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好学生王含,在家中却是另一番模样。学生为什么出现“两面性”?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燃烧在我的心头。立物易,立心难。
自立并不意味着立心,当我想到这里,才发现自己苦心经营的“三自教育”似乎只完成了班级育人工作的一小部分,或者说育人才刚刚起步。
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013年以来,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世纪之问,我的带班育人方向更加清晰。育人先育心,首要的是育精神、育理想、育灵魂。我的带班哲学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成长比成绩更重要,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我的育人主张是“立心、立群、立范”,而职业体验是幸福。
2010年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我先后加入重庆市特级教师钟发全创建的“教育原规则写作群”,教育专家郑立平老师组建的全国班主任成长研究学会,湖北省学科带头人彭敦运老师组建的“微班会研究群”等团队,与全国各地教师结盟,分享专家、名班主任和同行的教育视频、班级管理经验、育人故事等丰富资源,同时把自己在班级育人中的新发现、新思考、新策略展现出来,获得思想的碰撞和理念的提升,这些无不让我心潮澎湃,远离“怀疑与恐惧”,开始走向“新我”,以教育的眼光、人性的眼光、成长的眼光审视班主任工作。我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编文集,一起研学,为每个学生书写生命故事,如《去除“杂草”还需多“栽花”》刊发于《中国教工》,《叩醒善良的种子》《为学生开启“希望之窗”》刊发于《中小学德育》,《生命的化妆》刊发于《中国教师》等。我不断探索着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规律,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师生观、评价观,尝试构建自己的教育学。
“立心”:帮助学生树立报国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北宋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达了一个人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对小学生来说,教师教育他们懂得报国、责任、仁爱,在细节上要注重浸润式文化的优化、布局,用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当地的孔孟文化、伏羲文化资源优势,将其融于自身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之中,让学生听得清、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
班级内设置思政墙、知心信箱、心愿树、热线电话、亲情聊天室、温暖小屋、成果橱窗、光荣榜、海报栏等文化展示窗口,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明理正心、见贤思齐。开展“走进父母、了解父母、感恩父母”“周末同行,欢乐同在”等系列活动,逐步探索出场域育心的范式:(1)情境与具象;(2)操作与体验;(3)对话与省思。例如,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率先把微视频、微行动、微体验引入班级文化中,通过丰富的故事、漫画、歌曲、童谣等,启发学生们去认识核心价值观的渊源、传承和发展。其中,微班会的研究成果《探“微”为知“著”》刊发于《中小学德育》。在不断探索中,我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观:教育就是用温度和情感激发学生内心的能量,促使他们形成阳光向上的生命自觉。
“立群”: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朋辈群体关系。我与科任教师、学生、家长联手,通过“‘四四’顺心”,打造友好型班级。四步骤:第一步,不敌视,学会倾听、接纳;第二步,发现优点,学会理解、欣赏;第三步,朋辈同乐,学会分担、共享;第四步,共情体验,学会尊重、关爱。四阶段:建立规则—用心理解—行为活动—多元评价。实施“五语连心”式评价,即“心中的我”“同桌的勉励”“爸妈的期盼”“任课老师眼中的我”“班主任对我说”,让每一位学生能真切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被认可、被接纳。
营造四个瞬间,打造融群、立群峰值体验,涵养同窗情。第一,感动瞬间,生命中不期而至的感动,是一生刻骨铭心的记忆。例如,学生遇到挫折了,一段“你疼我也痛”的心灵告白,让学生泪眼婆娑;和好朋友吵架了,一个微电影《经风雨见彩虹》让他们和好如初;一周的“找优点”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每天的太阳都是火红的;为留守儿童策划“你的生日,我计划”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等等。第二,荣耀瞬间,班本课程为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媒介。2013 年10月,我带领学生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草木情怀启蒙课程”之旅。我们以自然万物为教材,以生活为课堂,一物一课题。从学校延伸到自然、社会,融汇人文、艺术、科学等学习领域。学生学会了与自然、他人、社会和谐相处,在快乐阅读、研究、互动体验中感悟草木情怀,培养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一成果在2021年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案例”。第三,相知瞬间,链接生活“剧场”,记录同窗美好生活。例如,开学初的破冰活动,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聊聊天,一起读一本书,一起制作工艺品,一起旅游等,培植了同窗情。第四,自励瞬间,特殊时间的仪式感,让这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例如,我利用六一儿童节、元旦、毕业日等特殊的日子,让学生过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节日,同桌携手走过成长门,通过深情的告白、真诚的祝福、互赠小礼物、亲切的拥抱、合影留念,涵养同窗情。
“立范”:用榜样的力量去感召学生。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相影响,使大家互为榜样,共同成长,形成了“课程育人知榜样”“家校共育树榜样”“互学共进做榜样”“从外部驱动到内部驱动”的常态化实施路径,构建了“过程数据+关键事件+榜样引领”的评价体系。
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科技教育、生涯启蒙等教育中。2021年9月开学初,我在班级内开展“从仰望星空到成为一颗闪亮的星”主题教育活动,相继推出“星星展播”微视频。
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申纪兰、孙家栋,到“时代楷模”杜富国、毛相林、张桂梅等;从大国工匠胡双钱、高凤林、周东红等,到航天英雄杨利伟、刘洋、王亚平等,一一走进学生的生命中。每位学生结合自己的理想信念、兴趣特长、学习成绩、个性才艺等,写下一年的奋斗目标,做成班级“星语心愿”文化“星空”。我组织学生给心中的明星写一封信《我要做一颗闪亮的星》,讲一讲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梦想;学期末召开班级“星光灿烂”故事分享会,道德之星、劳动之星、航模之星、武术之星、阅读之星等闪亮登场,我惊喜地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于是我把每一位学生的亮点做成班级“群星璀璨”文化“银河”。这期间,学生们从榜样中汲取精神力量,内化为一种生命能量,在一次次对榜样的追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为班主任,我也特别注重家校协同育人,每学期在班级开展家长与学生“同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看一部电影”“共读一本书”活动,引导家长与学生一同去讨论这些视频、电影、书籍背后的故事,挖掘其中的榜样价值。
“立范”更重要的是班主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召学生。为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养,我积极举乡贤、引作家、做讲座,做学生阅读的点灯人。2014年,我邀请儿童文学作家凌岚到我校开设《关注孩子的生命与成长》主题讲座,她向我校捐赠图书《狼王》200余册;2016年5月,我想方设法与《意林》杂志社总监刘世佳老师取得联系,获赠《意林》少年版100本;2018年4月,为了学生能诵读国学经典,我费尽周折找到邹城岳庄社区孟子学堂创始人白令春老师,说明来意后,白老师当即赠送我120余本《弟子规》和50本《孟子》。每日,我手不释卷,笔耕不辍。我撰写的一篇篇下水文、读后感见诸报刊,其中发表在《智慧与思维》杂志上的《端午童年艾蒿香》,被昆明盘龙区选为中考阅读试题。我所做的一切对点燃学生的读写热情,对书香班级的建设无疑起到“无言”的引领作用。无论带哪个班级,我始终坚持给学生开阅读书目,每天早晨和傍晚站在校门口迎送学生,问得最多的就是“最近在读什么书?”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我提倡不带书包回家,周末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平均阅读10 余本,爱读书、读书多,阳光、朝气、灵气已成为我班学生的一大特点。我带的班级中先后有200多名学生的演讲、征文、书画等获国家、省、市级奖项,其中25人的才艺表演走进省、市电视台,所带班级也被评为济宁市优秀班集体。在我的影响下,2015年学校开展“书香校园”建设,设置了开放式“书吧”,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同时,我也影响、感召着一批优秀教师坚守农村,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的优秀班主任团队,也在2018年9月被邹城市电视台专题报道。
30多年来,作为班主任的我,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每日的言行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什么,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是,我坚信在阅读、写作、探索、实践、总结、不断地求证自己育人之道的旅途中,方向会慢慢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