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珍惜”守护“珍稀” | CMCN新闻No.090

楼市   2024-11-04 08:59   福建  

本文内容整理自互联网

不代表CMCN和相关资方的观点


☆复制网页可阅读全文

2024.10.06

福建连江成功培育“无边海带”

走进连江县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育苗室,只见一排排“无边海带”幼苗整齐划一地平铺在水池里,一旁的工人们正在忙着清洗苗盘,将海带苗表面杂质冲洗干净,确保良好的生长环境。

据悉,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23年引进“无边海带”亲本,随后便着手开展该品种本土化试养工作。今年8月中旬,“无边海带”已开始小规模化育苗,经过40余天的精心培育,幼苗已长至3-4公分并陆续下海养殖,标志着我国首批“无边海带”培育成功。

链接:https://www.people.com.cn/n2/2024/1016/c181466-41009954.html

图源人民网

2024.10.09

秋日鹭舞生态美

近日,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塔市保护站,一群白鹭在红树林间休憩,时而翩翩起舞,展现出优雅的姿态。

据了解,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大面积保护完好的红树林、滩涂、浅水海域及沼泽湿地而闻名。这些自然环境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同时也是海南省重要的水鸟迁徙及越冬栖息地。目前,东寨港保护区鸟类占海口市鸟类物种数的76.33%,占海南岛鸟类物种数的50.55%。

链接:https://news.hndaily.cn/html/2024-10/09/content_58466_17868370.htm

图源海南日报

2024.10.11

“北海沙虫”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沙虫是产自近海滩涂的一种海产品,学名为方格星虫,是中国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经济动物之一,在我国山东、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均有分布,以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沙滩资源最为丰富,其中又以北海市的沙虫为上品,素有“珍海之味,贵在北海沙虫”之称,是广西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

日前,“北海沙虫”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是北海市继合浦南珠、合浦大月饼、北海生蚝后,第4个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

链接:http://people.com.cn/n2/2024/1011/c404759-41004318.html


2024.10.13

粤看粤美|风景如画 珍稀濒危鸟类现身汕头

近日,有摄影师在汕头韩江口(莲阳河口)培隆沙滩及周边红树林、农田等地,拍摄到中华凤头燕鸥、黄嘴白鹭、勺嘴鹬、黄胸鹀等多种珍稀濒危鸟类,风景如画。据介绍,近年来,汕头市持续推进红树林营造与修复工作,韩江口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吸引珍稀濒危鸟类来此活动。

链接:http://people.com.cn/n2/2024/1013/c123932-41006377-4.html

图源人民网

2024.10.14

鹭鸟翔集画卷美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多措护航候鸟迁徙繁殖

江华是“湘中丘陵——南岭千年鸟道”的必经之地,每年大批候鸟沿南岭山脉迁徙。为切实了解县境内鸟类资源分布状况及其保护情况,今年,江华县人大常委会就鸟资源进行了专项调研。目前,县内共记录鸟类16目54科204种。

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江华中部靠西北方向,由东南向西北呈片带状走向,规划总面积2864.8公顷,其中湿地总面积为2839.8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99.1%,2018年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成为永州市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链接:http://hn.people.com.cn/n2/2024/1014/c356887-41007189.html


2024.10.15

105亩!金山这个生态林地修复项目竣工时间是

在绿意盎然的“森林秘境”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村民们不禁对这里的变化感到欣喜。村民李爱娟说:“以前这里是一块平地,村民走不进去现在村里变化很大,绿化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好了。据了解,该项目紧邻秀州村开放休闲林地,总面积约105亩,分为东、西两个区。根据实际地形和功能,对区域水系、地形和植物群落进行优化,增强水质净化能力,形成林水相依。

链接:http://hn.people.com.cn/n2/2024/1015/c134768-41008703.htm

图源人民网

悉尼海滩出现大量“神秘黑球” 或与石油泄漏有关

澳大利亚悉尼的两个海滩陆续发现大量“神秘黑球”。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球体可能是“焦油球”。

据报道,“焦油球”是石油与杂物碎屑和水接触后形成的合成物,通常由石油泄漏或渗漏造成。不过,当地部门称,暂时没有任何船舶运营商自行报告发生漏油事件。

目前,相关海滩已被暂时关闭,游客被警告不要触摸或靠近“神秘黑球”。当地正在展开清理工作。

报道指出,这些“焦油球”数量之多和形状之均匀,让专家认为该事件并不寻常。不过专家也表示,“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澳大利亚海洋保护协会相关负责人称,这些“焦油球”可能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产生影响。

链接:http:/australia.people.com.cn/n1/2024/1017/c408038-40341446.html

2024.10.17

江西永修:12只“鸟中大熊猫”现身鄱阳湖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管理站巡护员王小龙和队员在湖区巡护。上午8时46分,大家惊喜发现了12只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黑鹳。根据监测记录,这是今秋以来,鄱阳湖保护区监测到的最大一群黑鹳。

黑鹳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多在悬崖峭壁的凹处石沿或浅洞处筑巢;鲜红色的嘴长而直,腿较长,呈鲜红色。黑鹳成年后声带退化,不会发出叫声,但能上下嘴快速叩击发出“嗒嗒”声。

目前,黑鹳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王小龙介绍,每年秋冬季节,70多万只候鸟,会飞抵鄱阳湖越冬,其中,黑鹳是鄱阳湖候鸟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

链接:http://people.com.cn/n2/2024/1017/c190260-41011701.html

图源人民网

海底2500米热液喷口发现动物生命

据《自然·通讯》15日发表的生态学论文,科学家在东太平洋海隆的热液喷口发现了动物生命。该研究为人们理解深海复杂生境(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认知。

东太平洋海隆是一个火山活跃脊,位于两个构造板块在海底的交界处。东太平洋海隆有无数个热液喷口,即地壳下海水与岩浆相遇处形成的海底裂口。此前研究曾关注过在喷口周围生活的海底生物,但这个海底地壳下是否存在动物生命,比如管状蠕虫和贻贝,一直有待探索。

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4-10/17/content_578960.htm?div=-1

图源施密特海洋研究所

2024.10.18

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立市”战略的“明珠”效应

涠洲岛位于广西北海市的北部湾海域中部,是我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素有“中国最美海岛”的美誉,这里不仅自然风光旖旎,生态资源也十分丰富。

位于北部湾海域中部的涠洲岛海域,成群的布氏鲸已于9月如约而至,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它们如精灵般俏皮,为这片美丽的大海增添灵动与温馨、注入生机与活力,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奏响绿色发展的华美乐章。

链接:http://www.people.com.cn/n2/2024/1029/c179464-41023567.html

图源人民网

2024.10.19

海洋真菌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主要导致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伴随人口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靶向调控神经炎症被证实是该疾病的有效治疗策略之一,但仍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

黄玲团队在对南海海洋微生物资源库进行药用价值研究时,发现弯孢聚壳属真菌具有丰富代谢产物和独特生物活性。团队从弯孢聚壳属真菌中分离出一系列结构新颖的聚酮类化合物。在进行生物活性测试时,该类化合物显示出较强抗神经炎症作用。

此外,团队从该真菌中分离鉴定了23个桉叶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优选化合物16能够显著降低部分炎症因子表达,发挥抗神经炎症活性。

链接:http://edu.people.com.cn/n1/2024/1023/c1006-40345242.html


科学家培育出耐热浪珊瑚

据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了耐热性更强的珊瑚,将使珊瑚能够抵御日益频繁的海洋热浪。

海洋热浪已引发大范围珊瑚白化和死亡,导致全球珊瑚礁数量显著减少。研究人员希望,培育耐热性更强的珊瑚以帮助这些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适应不断变暖的海洋。

该研究重点关注了两项育种实验,旨在提高珊瑚暴露于短期和长期高温环境的耐受性。其中一项实验将珊瑚暴露于为期10天、强度极高的热浪中,温度上升3.5℃;另一项实验则模拟了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更长(一个月)的热浪,温度上升2.5℃。这些条件反映了自然海洋热浪的情况

链接: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4/1019/c1004-40342730.html


2024.10.20

野生脊椎动物增加175种  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布成立11年来首次科考报告

近日,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布了成立11年来的首次科考报告。报告显示,与2011年的科考报告相比,闽江河口湿地野生脊椎动物增加175种(其中鸟类71种、鱼类104种),维管束植物增加68种(主要为湿地公园园林植物)。

本次科考范围覆盖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全域生物与非生物的相关指标,历时2年,共进行了72次鸟类调查、23次植物调查、7次鱼类调查、160站次底栖动物调查等,制作植物、底栖动物标本约200份,拍摄了各类动植物影像记录资料,绘制了植被类型、景观类型、土地覆盖类型、土壤类型等图件,系统地完成了对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现状的全面调查。

链接:http://people.com.cn/n2/2024/1021/c181466-41014751.html

图源人民网

2024.10.21

全球水循环有记录以来首次失衡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指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报告区分了“蓝水”(湖泊、河流和含水层中的液态水)和“绿水”(储存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水分)。报告指出,绿水的供应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但它对水循环同样重要,因为当植物释放水蒸气时,绿水会返回到大气中,产生陆地上大约一半的降水。

报告发现,水循环的破坏与气候变化“紧密相连”。稳定的绿水供应对于支持能够储存碳的植被至关重要。但是,人为破坏湿地和砍伐森林正在耗尽这些碳汇,并加速全球变暖。反过来,高温也正在减少水分,并增加火灾风险。

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4-10/21/content_579166.htm?div=-1

2024.10.23

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联合开展易危海草床生态系统调查和碳汇研究

作为地球上唯一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海草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海草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藏身和繁殖栖息场所;根系可以固定海底沉积物,维持海底地形稳定;其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进行固碳释氧;通过新陈代谢活动,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改善海洋水质环境。同时,海草也是许多海洋食草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被誉为“海洋生态系统工程师”。

贝克喜盐草属潮间带典型海草,在海草谱系中,是最古老的两种海草植物之一,也是全球面临灭绝风险的10种海草之一,目前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L)种。结合潮汐变化,联合调查组先后开展了贝克喜盐草的分布面积摸查、生物量与沉积物采样、水气-土气界面非CO2温室气体通量24小时监测等工作,测定碳汇计量相关参数,系统评估调查区域内贝克喜盐草的生态状况及碳汇潜在能力。 

链接:https:www.people.com.cn/n2/2024/1023/c123932-41017196.html

图源人民网

候鸟南飞,赴一场温暖之约

近日,在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的滩涂地上,蒙古沙鸻正在觅食。 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白鹭捉到小鱼。

海南岛是我国东部地区候鸟南北迁飞的重要通道,每年的初秋,大群迁徙的越冬候鸟从四面八方陆续飞临并栖息在湿地、港口、滩涂、公园等地,为琼州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

这几天,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塘湿地,苍鹭、牛背鹭、白眉鸭等候鸟的身影出现,它们觅食嬉戏,在草丛滩涂之间翩翩起舞,悠然自得。

为给迁徙候鸟创造安全和谐的越冬和栖息环境,我省林业、资规等部门多措并举保护湿地、红树林等生态系统,在我省划定的候鸟迁徙通道重点区域范围内,各通道保护点加强重要候鸟及种群调查、监测与评估等工作,对重要栖息地定期开展巡护监测,严防候鸟的栖息地受到干扰和破坏,为迁徙候鸟越冬度春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

链接:https//www.people.com.cn/n2/2024/1023/c231190-41016743.html

图源人民网


2024.10.25

“检”守绿水青山  “益”护百姓民生

龙海区人民检察院联合相关部门探索建立“蓝碳”修复机制。在九龙江口红树林省级保护区设立了蓝碳司法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在办案中,注重引导盗采海砂等涉海洋案件的被告人以补植红树林的形式进行修复,实现海洋生态价值等量补偿,解决海洋生态环境修复难问题,该做法得到上级检察院的肯定,相关案例入选“福建省检察机关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2020年以来,我们通过释法说理,促使42起案件当事人主动进行生态修复或缴纳生态修复费用,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37件,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630余万元,让受损的生态环境及时得到修复。

链接:

http://www.people.com.cn/n2/2024/1025/c181466-41020739.html

图源人民网

“海水倒灌”成热搜词,百川入海的水为何会“逆行”?

海水倒灌,顾名思义,就是海水侵入原本由淡水主宰的河道,甚至渗透到内陆地区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河流的入海口,当海水倒灌发生时,原本清澈的河水突然变得咸涩,甚至沿海部分地区被海水淹没,对当地的农业灌溉、居民饮水以及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气候干旱也会导致海水倒灌。据2024年3月18日央视财经频道报道,受气候变暖、全球海平面上升以及干旱天气影响,越南多地都面临着海水倒灌的问题,其中,以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最为严重,土壤盐碱化程度加剧,渔业也遭受严重损失。

链接:http://www.people.com.cn/n1/2024/1025/c404214-40346811.html

源新华社

2024.10.26

兴凯湖进入候鸟南迁高峰期 日均过往候鸟达3.5万只

兴凯湖是中俄最大的界湖,其中,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的湿地与俄罗斯境内湿地连成一片,是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位于东北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带上,每年9月中旬到11月中旬,来自俄罗斯远东等地的候鸟飞至兴凯湖中转,短暂停留补充体力后,继续前往中国长江中下游、日本和韩国等地过冬。

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sh/2024/10-28/10309113.shtml

源中国新闻网

2024.10.27

以“珍惜”守护“珍稀”  福建野生动物“朋友圈”扩容

2024全国爱鸟周自然笔记总结暨福建省首届野生动物文化交流活动”在福建省晋江市举办。活动现场共布置了七大展区、近80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尤为引人注目的是,100多只珍稀野生动物标本首次在当地的文化中心美术馆亮相,让市民们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志愿者们生动地介绍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彩鹮、白鹤等珍稀鸟类,这些曾经难得一见的动物,如今已成为晋江的“常客”。

近年来,晋江聚焦湿地保护修复,累计种植高固碳红树林2912亩。截至目前,晋江共监测记录鸟类22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40种,泉州湾河口湿地等地成为鸟类“安家落户”的栖息地,蓝色海湾更获评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经过多年努力,一幅绿量充沛、蓝绿交织、山水交融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链接:http://people.com.cn/n2/2024/1027/c181466-41021636.html

图源人民网

厦门市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入选“自然城市”平台

厦门市再添国际生态新名片,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迎来高光时刻!27日,厦门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并入选“自然城市”平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哥伦比亚卡利市举行。北京时间10月27日,大会官方平行活动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正式公布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和新一批“自然城市”入选名单。

厦门市和北京市、天津宁河区、鄂尔多斯市、安吉县、十堰市、宁波北仑区、绍兴市、丽水市一同获此殊荣,同时这些城市和法国巴黎、美国西雅图、德国柏林、巴西贝宁、哥伦比亚波哥大、日本横滨等一起,入选了由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大自然保护协会发起,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支持的全球城市间知识分享和案例展示平台——“自然城市”平台。

链接:http://people.com.cn/n2/2024/1028/c181466-41022272.html

图源人民网

2024.10.28

“生”动厦门

每年在下潭尾举行的人工繁育与增殖放流行动,都有市民参与的身影。多年来,厦门在这片红树林周围,逐步构建起一个“红树林+光滩+潮沟+浅水水域”的近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鱼儿、贝类、虾蟹类、多毛类生物在此繁衍生息,生物量显著提升。这个生态公园不仅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观光的热门打卡地,也是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碳中和林”。

这样由人工用心修复打造的近自然生态系统,在厦门还有很多——观音山、鼓浪屿、会展中心等沙滩修复工程,总面积高达240万平方米。在这些海域,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增至80多头,文昌鱼达到63尾/平方米,较2018年增长了174%。

厦门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使越来越多种类的候鸟选择在厦门越冬。图为“鸟中大熊猫”黑脸琵鹭在厦门现身。

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cj/2024/09-28/10294429.shtml

图源厦门日报

从海河到黄河三角洲(遗产小道·海岸带)

在我国南方,海岸带还是一条红树林带。红树林在海陆交接的潮间带上形成奇特的“海上森林”景观。“沿着海岸向南行进,我还建议去看红树林。”韦荣华补充,“越往南,红树林生长越高大茂密,其中的生物多样性也越丰富”。我国的红树林分布从浙江南部一直延伸到广西东兴北仑河口。“没有它们,海岸带将会少了一些色彩和生趣”。 中国海岸线也可以理解为一条候鸟迁徙路线。进入2024年春季,申遗中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5处提名地,已能看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曙光。鸟类迁徙成为热门话题,带动沿线的观鸟、科普、公益救助等文化活动日趋活跃。

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24/10-28/10309094.shtml


2024.10.29

世界气象组织:2023年温室气体浓度创新纪录

世界气象组织28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温室气体浓度创下新纪录,地球在未来许多年都将面临气温升高的问题。

这份年度《温室气体公报》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积累的速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过去20年里二氧化碳浓度上升11.4%。

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科·巴雷特表示,在不久的将来,气候变化本身可能会使生态系统成为更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野火可能会向大气中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而变暖的海洋可能吸收更少的二氧化碳。因此,更多的二氧化碳将留在大气中,加速全球变暖。上一次地球出现类似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在300万至500万年前。那时的温度比现在高2至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10至20米。

链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029/c1002-40349297.html

2024.10.30

面积持续扩大  福建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近年来,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互花米草除治攻坚工作,推动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全省红树林面积持续扩大,质量显著提升。

链接:http://www.people.com.cn/n2/2024/1030/c181466-41025419.html


文章内容整理自网络

不代表cmcn和相关资方的观点







红树林保育联盟
红树林保育联盟(简称CMCN),2001年成立,是致力于推动以红树林为主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的公益机构。2015年加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7年成为4A级社会组织。主要项目:基础科研、栖息地保护、公众参与和教育、宣教体系规划与设计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