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出现这个信号,说明你该放过自己了
文化
2024-11-06 06:02
上海
编辑 | 慈怀书院(ID:cihuaishuyuan)明明假期什么都没做,休息了好几天,但还是觉得很累,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外表看起来似乎还很正常,但是内心早就陷入挣扎,很纠结也很痛苦;总是想得很多,但却很少行动,身体虽然没有劳累,但是情绪却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如果你也有以上状况,说明你可能已经陷入“精神内耗”。“精神内耗”这个词这几年很火,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把这个当回事,以为这只是情绪问题,过几天就好了。然而情绪内耗若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持续不断地过度思虑,就会引发躯体化的病症。当精神出现“内耗”的信号时,说明你真的该放过自己了。人生总不会是事事顺心的,内耗因此非常平等地出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里。公司是一个全球500强公司,工作节奏十分紧凑,每天两点一线,还要熬夜加班到12点,生活是根本没有的,即使周末也要在家里工作。每天都在绷紧神经,这让她不堪重负,她一度陷入神经衰弱的状态里。她跟领导反馈工作的强度,领导不以为意,反而跟她卖惨表示他的日子也不好过。当她跟朋友倾诉工作的苦恼,朋友却表示,虽然工作辛苦,但是挣得多啊,为了这份高薪,你再坚持一会。在家人眼里,小月是个非常要强的孩子,工作很体面,收入也高,比所有人活得都好。小月满腹的委屈,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她只能在内心里,独自消化这些情绪,即使内心已经狂风暴雨,但在众人面前也要佯装坚强。这样的日子过了大半年,还没有撑到年底,她却首先“病”倒了。刚开始她只是经常忘事,后来出现总是上不来气的感觉。她去医院检查,并没有什么毛病,医生只是建议她不要熬夜,要多休息。小月也想休息,但工作总是山一样地压过来,似乎总也做不完。她很想有一天能够停下来,没有工作安排,也没有任何行程。但她知道,父母很希望她在这家公司上班,在亲戚面前,这份工作一直都是耀眼的光环。她只能拖着这副躯体向前走着,等到撑不下去了,然后终于倒下。
而当身心资源全部用于自我战斗式的内耗时,我们无力应对哪怕一点点的挑战,也无力做出任何有意义的改变。当你一直处于情绪内耗的深水里,找不到任何救命的浮木,越挣扎就会越痛苦,直到被完全吞没。有些人遭遇坏情绪之后,他们会通过分析、疏导、解决等方式,就可以把糟糕的情绪代谢出去。而在另一些人的观念里,当负面情绪来袭,他们没有任何防御、对抗机制,面对外界的情绪风暴,他们什么也做不了。
生活中,导致情绪内耗的产生,大致是以下这几种情况:很多人遭遇负面情绪事件之后,会不断地回忆当时的痛苦遭遇。由于无法放下这种精神苦痛,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复刻当时的场面,如同酷刑般再次经历过去的糟糕情绪。这样不断的精神反刍,不断耗费内心的能量,将人囚禁在痛苦的回忆里,难以走进新的生活。你一定见过这种人,事情还未发生,他们已经预设了最坏的结果,并提前代入这种结果带来的负面体验。他们被这种还未发生的未知恐惧吓垮,不敢做出任何改变和行动。
他们要求自己,事事尽善尽美,稍有不及预期,就在内心对自己大肆苛责,甚至狠狠“惩罚”自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都保持着这种低落的情绪状态。当我们持续出现精神内耗的状态之后,轻则影响自己的情绪健康,重则导致抑郁等情绪崩溃的情况。想要解决性格缺陷,首先要做到的是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我们越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寻求解决的方法,就越能获得内心的自由。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只有直面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每个人性格都不是天生完美的,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克服和调整。如果你能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人生就会进入下一个level;但如果你只是逃避或沉沦,那么痛苦的考验便会一次又一次重演。当事情发生之后,我们首先认识到,令人痛苦的是现实的处境。如果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痛苦的情绪就会一直发生。
这类人不能够正视性格的缺陷,无法容忍自身的问题,归根结底,他们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完美是一种追求的理想状态,但现实中的每个人,都因为各种不完美才变得独一无二。接纳自己能力有限,允许自己犯错误,承认自己的失败,这是生活最终告诉我们的幸福法则。
不得不承认的是,大多数情绪问题,都是因为智慧不够。由于认知有限,因此看事情只有短浅一层,看不透问题的核心;因为见识浅薄,所以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任由情绪泛滥成灾。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才不会固守在狭隘的世界里以己度人。多读书提升自己的认知,当你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就能理解了很多以前想不通的事情。情绪内耗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允许自己任其俘虏,耽溺其中,并让生活陷入一团糟的境地。我们需要时刻观照自己的内心,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尽早解决。千万不要逃避、惧怕自身的问题,我们需要正视它,接纳它,然后才能真正地与之握手言和。点个【在看】,愿你停止情绪的内耗,掌控自己的人生,拥有自在的生活。*作者:苏善书,不会讲道理,只会说故事。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点击阅读原文进慈怀共读群,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