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饮酒历史悠久,饮酒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也逐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华酒文化。2018 年《中国饮酒人群适量饮酒状况》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饮酒人群超过 6 亿。然而,随着健康理念的提升和医学研究的进展,过量的酒精摄入会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已成为共识。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酒精列为 I 类致癌物,其关于酒精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因酒精导致的死亡在男性中最高,为200万人,而女性为60万人。”过度饮酒也一直是导致中国人死亡的主要风险之一,酒精的过量摄入会造成肝脏、肠胃、大脑等器官的功能受损,增加致癌风险与死亡风险。近年来,也有研究证明任何剂量的酒精摄入都会危害健康,推翻了过去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结论(GBD 2016 Alcohol Collaborators,2018)[1]。
酒精饮品在被喝下去的那一刻,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酒精与食物不同,食物在被吸收前需要被消化,而酒精是小分子,能在短短1分钟内迅速穿透胃壁,抵达大脑。尽管乙醇是有毒的,饮酒过量会引起身体对毒素的初级反应—呕吐,但通常情况下,酒精是分多次逐渐到达大脑的,期间被足够的液体或食物稀释,使得呕吐反射被抑制,减少对身体的冲击。一但酒精进入小肠后,则很容易被吸收。
有的人一喝酒可能立刻就醉了,特别是空腹的情况。这是因为当胃中充满食物时,酒精分子接触胃壁的机会少,所以较难进入胃壁,减缓了酒精达到大脑的速度。另外,一个充满食物的胃会延缓酒精向小肠流动,为胃中的酶留下时间去分解一些酒精。给在社交场合下喝酒而不想醉的你提供一点小建议,喝酒前不妨先吃些点心打打底(但不要吃咸的,因为口渴可能导致酒精摄入增加)。
一些人把酒当做一种“社交润滑剂”来帮助他们享受社交场合;一些人把酒当做帮助他们放松或者减缓焦虑的药物。然而,酒精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它会延长紧张和压抑的情绪。而压力会减少快感,所以感到压力的饮酒者会喝更多的酒以期达到他们寻求的效果。一杯酒减轻了压抑感,这可能给人们一种酒精是个兴奋剂的印象。事实上,酒精起着抑制剂的作用,它会暂时抑制神经系统,让人感到放松,但当酒精浓度过高时,所有神经细胞都会被抑制,导致认知和反应能力下降。
饮酒后,肝脏会加速脂肪的产生,并堆积在肝组织中。所以在酗酒者中见到肝恶化的第一阶段被称为脂肪肝。年轻人只要经过一个晚上的重度饮酒,脂肪就会蓄积在肝中,并停留一天以上。如果大量饮酒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纤维瘢痕组织就会入侵肝细胞,也就是肝恶化第二阶段,称为纤维化。纤维化在戒酒和提供良好营养的情况下,是可以恢复的。但肝恶化的下一阶段——肝硬化,就无法恢复了。肝硬化时,肝细胞变硬,呈橘黄色,最后死亡,永久丧失功能。
宿醉是饮酒后次日的常见反应,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和情绪低落。宿醉是酒精戒断的一种表现,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焦虑加重以及认知能力受损。酒精降低了脑细胞中水的含量,当它们在第二天早晨补充水分时,细胞体积增大到正常水平时就会出现神经疼痛。
维生素、镇静剂、阿司匹林、喝更多的酒、呼吸纯氧、锻炼、吃东西这些对宿醉可能都是没用的。体液补充有助于恢复体内正常的化学状态并且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缓解。最好的治疗方式是预防即下次少喝点。
除上述危害外,酒精对于骨骼肌和心肌有直接伤害,会导致功能退化,酒精和它的代谢产物都会直接攻击脑细胞。即使是适量摄入也会使某些脑细胞运作减速,重度饮酒可能会导致痴呆。即使适量饮酒也会增加部分癌症风险。同时,酒精提供单纯的热量,一个人喝得越多,能够进食满足营养素需求的食物就会越少。在酒精影响下,胃细胞会分泌过多的胃酸和组胺,而后者是免疫系统中导致炎症出现的物质;小肠细胞吸收维生素B1、叶酸、维生素B12和其他维生素的能力下降;肝细胞激活维生素D的效率降低;视网膜中的细胞平时负责将维生素A转化为维护视力所需的形式,现在却在转而处理酒精;肝细胞处理和利用维生素A的能力也会下降;肾则会排泄身体需要的矿物质如镁、钙、钾和锌。
因此,如果选择饮酒,一定要严格遵循适量的原则,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饮酒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不是成为健康的负担[2]。
。
来源:人民健康
初审:汪兴麒
复审:张 杨
终审:孟凡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