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沧桑染霜鬓
最是黉堂不了情
李文龙
(李文龙,新化一中高21班校友,1960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我叫李文龙,原名李谟胤。1938年出生于原新化县冷水江镇(现冷水江市)。我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但在我一岁多时就病故了,我是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的。
母亲开一家农村客栈,并制作豆腐出售,劳动力紧缺。因此我小学毕业后就没有再上学,在家帮母亲制豆腐,并走村串寨卖豆腐。
直到1955年我已17岁了,才考上复初中学。由于小时吃过一点苦,知道读书的宝贵,所以学习很认真,很快就成了班里的第一名。不久就入团,又被选为团支书,初二时就被选为复初中学团总支书记。
1957年初中毕业,成绩还不错,考上了新化一中高21班就读。由于有初中的基础,所以我一进高中就被选为高中团总支书记兼校团委委员,高二时被选为校团委书记,1958年12月28日经罗教勤、张顺新老师介绍,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1959年按期转正。
1958年大炼钢铁一开始,我们新化一中师生全体出动,分布很广,地点包括当时的沙塘湾、禾青、三尖、金竹山、铎山、杨新等地。为了保持学校与上级政府机关有一个联系窗口,校领导决定把我和龚谷成留在沙塘湾的一个叫沙市转运站的地方,因为该站有一部座机电话,上级可以通过这部电话找到一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电话向上级反映情况。
学校校长及全体老师一个不留地都下到炼铁第一线,我和龚谷成俩人的任务就是编印一份叫“一中青年”(好像是这个名字,记不准了)的油印小报,每天一期。每天早饭后,我们俩人就出发到我们师生所在地去送昨晚编印的油印小报,并了解情况和收集师生们的投稿。晚饭后,我们俩又开始编印第二天的简报。龚谷成负责编稿,我负责刻油印蜡纸,最后我们俩合作,把简报印出来,才算完成了当天的任务。最后我们俩疲惫地睡在地板上的同一条被窝里,幸好是木地板,没有太多痛苦。1958年的下乡支钢,历时七十多天。
我在一中读书时,粮食是定量的,由食堂包伙,八人一桌,每天两餐,每餐一个菜,每月伙食费七元,同学大多处于没吃饱的状态。大约在1959年,吃不太饱的日子里,在土豆(学名马铃薯)成熟的季节里,我们班(其他班也有)有同学发现,附近上渡乡农民收过土豆后的地里还可以捡到一些小土豆,或挖烂了还剩下半块的土豆,以及漏收了的整个好土豆。因此我们就利用晚饭后的这段休息时间,去农民地里捡土豆,还真有收获,有时能捡一两斤。拿回来用砂罐子煮熟,大家吃了,高高兴兴地上晚自习。
我们当时在高考前就要填报志愿的,我自已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北大,因为我们一中先前已有几人考上了北大,是王梅薰校长把我的第一志愿改为清华的。其实我是不敢的,因为几十年来都没有人考上清华,我不敢相信自己能是一个破记录的人。高中三年一期读完后,已是1959年底,我们高三年级没有放寒假,利用这个寒假把三年二期的新课全部教完了。所以从1960年开始就转入全面复习,准备高考。当年要考的课程,一共有五门,即语文、数学、政治、外语,除这四门之外,报考理工专业的,加试物理化学,报考医农专业的,加试生物,报考文史专业的,加试历史地理。所以各人都只复习自己要考的科目了。
在整个长达半年的复习时间里,学校对高三年级改变了一些常规的制度。比如作息制度。原來是每晚十点熄灯就寝,改为了高三年级不受此限。高三教室里只要有同学在复习功课,就可以通宵不关灯。所以有时出现了开夜车的还没去睡觉,开早车的又来了。同学们虽然辛苦,但对提高学习成绩确实有一定作用,所以才有六零年我和高20班的杨同球、高22班的吴满初三人同时考入清华大学,改写了新化一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没人考上清华的历史。
我于1960年高中毕业。当时的王梅薰校长下了很大的力气抓教学,加上自己刻苦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制六年。当时该系的任务就是培养研制原子弹的人才,我国的许多两弹一星元勋,如钱三强、何泽慧、王淦昌、朱光亚、周光召等都是物理系的毕业生。不巧的是,正在我们临近毕业的前夕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学校一切都乱套了。直到1968年我们才走出清华园,我被分配到二机部814厂(在四川)。
因为四川也在武斗,因此我们这批学生又被安排到部队农场劳动锻炼,我被分配到4606部队,在这里劳动了一年多,于1970年初结束农场劳动,二机部把我改调到正在抢建中的821厂(也在四川)。进厂后,在车间搞了几年的生产管理工作。后來由于科研的需要,厂里需要增设质谱分析岗位。不知什么原因,领导找上了我,并决定调我去承担此任务。
说实话,我在清华并没学过质谱这门课,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领导已决定,只好硬着头皮上,从零开始,边学边干。首先第一件事就是仪器的选型,我们国产的质谱仪在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方面都达不到我们需要的标准,只好把眼光投向国外,最后选定了德国产的MAT261型固体同位素质谱分析仪,耗资30多万美元。仪器到北京后,因为我厂是军工部门,不能让外国人进入,因此只好在北京开机验收。验收结束后,我们自己把它拆开重新包装运回四川本厂。自己动手,重新安装调试,最后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了德国专家的水平,为此获得821总厂科技成果奖。
往事如烟。如今,我已经步入耄耋之年,垂垂老矣。回想过去,当年在母校新化一中学习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那一幕幕鲜活的画面,在我的记忆里渐渐定格,成为永恒的风景。
附:校友信息收集
敬请新化一中校友填写《新化一中校友信息收集表》,您提交的信息将得到合法保护。
新化一中校友信息收集表
校友你好
欢迎扫码
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填写内容
新化县第一中学
XIN HUA YI ZHONG
顾问|伍玉伟 张海华
策划|办公室 校联处
作者|李文龙
编辑|曾维维
审核|易雄斌 谢永永
终审|刘文理
★ 新化一中★
百年学府 三湘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