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唐婧
编 辑丨周炎炎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一般而言,每年4、7、10、12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10月不一定召开),都会研究经济工作。在12月政治局会议结束几天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会召开,政治局会议的一些定调也会延续到经济工作会议中,因此12月政治局会议被视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前奏”。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召开前夕,新华社连发六篇《当前中国经济问答》系列文章,覆盖经济增速、内需提振、企业经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房地产六大热点问题,不少市场人士认为这是重磅会议召开前的吹风。结合来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后发现,此次政治局会议主要释放以下六大重磅信号:
1. 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时指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
《经济增速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一》一文表示,前三个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5.3%、4.7%、4.6%,虽有所起伏,但波动幅度不大,保持在预期目标附近。这样的增速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有世界经济增长动能趋缓带来的冲击,有房地产、地方债等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也有内需不振、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洪涝灾害频发等方面的作用。
“但是,我们顶住了压力,守住了底线,经济稳定运行的总基调没有变。”文章分析,纵向看,今年前三季度GDP总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3.7万亿元,三季度GDP总量比去年同期多了近1.3万亿元,环比增速连续九个季度正增长。无论是增量还是增势,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已经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还称,今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是5%左右,我们一直朝这个目标全力以赴。经过努力,在5%的左一点或是右一点,都可以接受。原因在于,当前的中国经济,更加注重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而不是简单以GDP论英雄。
2.财政政策基调由“积极”调整为“更加积极”
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达十五年之久,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法较为少见。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告诉记者,本次政治局会议上首次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前增加了“更加”的表述,表明财政扩张及政策加码的决心和力度,后续财政发力可期。近年来实际赤字率最高的年份是2023年和2020年,分别为3.8%、3.6%,而2024年财政赤字率有望达到4.0%,新增专项债、特别国债规模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四》也指出,我国政府杠杆率明显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中央财政还有比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背后的原因在于,从负债率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23年末G20中的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23.4%。同期,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85万亿元,其中,国债30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万亿元,隐性债务14.3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7.5%。从赤字率看,我国长期以来对于赤字率的安排较为谨慎,大多数年份低于3%,明显低于其他全球主要经济体。此外,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了大量有效资产。地方政府债务支持建设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很多资产正在产生持续性收益,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是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
事实上,一系列更加积极的政策已经在紧锣密鼓谋划推进中。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此前明确表示,2025年将实施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包括积极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间,扩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大力度支持“两新”品种和规模,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等。
3.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
根据通稿,中国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2011年以来高层首次提出这一表述,也是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三次。回顾历史来看,2007年年底,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货币政策基调定为“从紧”。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加速升级,我国经济也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中央遂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延续至2010年。2011年起,为防通胀、防资产价格泡沫、防“热钱”异动和防金融风险,我国重回“稳健”货币政策基调。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刘涛表示,当前宏观经济和金融指标较为疲弱,此前连续实施14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与市场心理预期之间存在明显落差,在政策力度上尚有不足。本次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后,将可以更大程度上配合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双松”组合,进一步增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政策效果。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告诉记者,高层时隔14年再提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首次提出了“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可以看出稳增长的决心,政策从被动应对转换为主动出击。在他看来,两项表述或意味着央行明年将采取更大力度的降息降准,全年可能累计调降政策利率40-60BP,引导5年期LPR下行60-100BP,全年可能累计降准150-250BP。
4.“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调升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对比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来看,此次会议关于“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表述较“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更进一步,也因此备受关注。
刘涛告诉记者,2025年的“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可能体现在政策思路更加积极、工具更加丰富、操作力度更大、更有针对性、更具综合性等多个方面。
一是采用“超常规”的政策工具,2025年政策操作思路会更加积极,将不局限于传统的政策工具,会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央行大规模购买国债、成立特定目的公司或基金直接购买房地产相关资产、成立平准基金支持股市发展等等政策工具可能会被使用。
二是政策工具操作规模将持续加码,如实现赤字率4%的突破,大规模增加财政赤字;发行更大规模的特别国债,过去是1万亿元,今后可能会增大至3万亿以上;实施更大力度的降准,释放更多流动性;实施更大幅度的降息,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持续下行。
三是政策工具操作更具针对性,如专项解决隐性债务问题的工具、解决房地产市场风险问题的工具、提振股市的工具、解决中小银行风险的工具、境外加征关税的应对工具。
四是宏观调控将更具综合性。2024年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时,中央进一步强调了要加强政策间、部门间的协调配合;2025年要打好政策“组合拳”,需要中央各部委、各主责单位加强配合,各项政策措施出台与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全方位地推进各项配合工作,进一步提升宏观政策实施效果。
5.“扩大国内需求”拓展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会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内需提振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二》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
文章表示,环顾全球,美国、德国、英国等在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时内需结构均表现出“内需主导、消费引领”的特征。审视自身,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增长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看需求,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仍在不断扩大,商品零售额位居世界前列,今后还有稳步增长空间;看供给,我国基于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还告诉记者,从短期看,2025年面临外部发展环境不确定性提高,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将减弱,经济增长对内需的依赖性增强;从中长期看,国内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资需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有增有减,更多投向科技创新、基本民生等领域,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方向应从过去的更多偏向投资,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
“因此,会议提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一方面要大力提振消费,预计财政支出结构将从偏重投资向更加注重增强消费能力与意愿转变;另一方面要提高投资效益,当前我国投资规模不可谓不大,但投资效率持续下降,提高投资效率、盘活存量资产,实质上也是扩大需求。”伍超明说。
6.进一步提出“稳住楼市股市”,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和“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本次会议再次提出要“稳住楼市股市”,高层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记者,稳住楼市股市,意味着高层更加重视微观主体在经济中的获得感。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作为居民财富蓄水池,是稳定预期、激发经济活力的重中之重,也是年初以来居民预期和内需持续偏弱的核心因素。面对明年外部不确定性加大,需要更加防范由房地产或股市下行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和内需冲击。
楼市方面,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今年10月以来,监管部门已经落地多项支撑房地产市场的“组合拳”,在提振市场预期、改善市场活跃度方面效果明显好于以往,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阶段性回稳。在她看来,楼市从阶段性回稳到市场真正实现“止跌回稳”,关键在于要将已出台政策落实到位,包括加快推进货币化安置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加快落实3000亿元保障房再贷款收购存量房等。另外,盘活闲置土地有助于优化供需关系,为市场注入活力,同时有助于改善地方政府及房企资金状况,而专项债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加快落实或是促进2025年投资和开工恢复的关键。
股市方面,伍超明认为,资本市场连着双循环战略和高质量发展两端,稳住股市既有利于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通过财富效应增强扩大内需潜能,又能为科创企业提供更适配的融资支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积极作用。预计央行最近创设的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为股市提供流动性支持。此外,稳定股市也是稳定预期、激发活力的重要抓手。
更多精彩内容↓↓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 钟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