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9月9日、19日,日本经济新闻社集团旗下媒体“日经BP”发布了两篇文章,主题都是“拆解极氪007”。
为了这次拆解,日经BP从中国进口了一辆极氪007,并表示这是“自主的拆解调查”。
历时5天,完成了拆解,最后,极氪007“已经处于零零碎碎的状态”。
之所以费力拆解,关键是想了解极氪007的技术。
拆解团队发现,007大量采用了一体化压铸技术和基于800V系统的电动动力总成等EV的最新技术。
与此同时,内置了英伟达车载SoC(系统级芯片)的高性能ECU(电子控制单元),作为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用传感器搭载的LiDAR(激光雷达)等电子零部件也是“一大看点”。
复盘这次拆解,日经BP采取了多方对照的开放性视角。
比如,对于一体化压铸技术,极氪引进的压铸机合模力高达7200tf(吨力),而日经BP了解到,在采用一体化压铸方面,特斯拉使用6000tf级的压铸机,本田和日产汽车则正在以6000tf的合模力推进技术开发。
再比如,对于车身重量,日经BP发现极氪007的重量较重——测评的极氪007重量为2301.5Kg,与车身尺寸相近的丰田皇冠相比自不必说,与海豹和Model 3相比“都显得属于重量级”。
对此,日经BP表示:“行驶测试中很少出现因为重量而使得操控极不稳定等情况,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刹车的耐久性。”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拆解内容只是整个拆解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日经BP独力展开,而是联合新潟国际汽车大学校、板垣金属等多家顶尖机构全程参与。
这些机构拆解调查后,集结成《吉利汽车 ZEEKR007彻底分解(全体编)》,记录了拆解的过程和细节,更配备了超过500张高清图片和一系列视频,“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这款车型的技术精髓”。
由于这本书售价高达88万日元(约合4.3万元人民币),且再一次聚焦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尚未面世(据称10月31日出版发行)就受到较多关注。
对中国网友来说,这是自主品牌的一次反向输出,标志着时移势易。
举个例子,对于日本人拆解出书,极氪一位高管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像极了我们当年撅着屁股趴在地上看日本车的样子。”
对日本人来说,通过拆解,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设计、材料使用、制造工艺、技术水平和供应链能力。
既可以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优势,也能窥见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不足,评估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助力日本车企获得直观而全面的认知,进而调整、制定相应的产品策略和市场策略。
怎么看,都是一步好棋。
02
除了极氪007,日经BP还拆解过比亚迪海豹,也是出书,配备图片和视频,“研究了个底朝天”。
2021年,日本还曾播出一期拆解五菱宏光MINI EV的电视节目。
拆解后,专家发现,在日本本土销售的五菱宏光MINI EV,动力电池、半导体、电容器等电器组件大部分来自中国企业,零部件没有一个来自日本企业。
参与拆解的前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山本真义坦言,日本要重新审视中国汽车,五菱宏光MINI EV成本控制极强,设计定位很精确,“以日本现有的供应链,无法造出同品质内定价如此低廉的电动汽车”。
不仅是媒体和研究机构,日本车企也在拆解中国汽车。
丰田曾被曝购买了进口比亚迪汉EV、唐DM、海豚、元PLUS等车型进行拆解,加以重点研究。
通过拆解来研究、分析,不只是能刷新媒体、研究机构和车企对中国汽车的认知,还能提高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认识和接受度,推进消费者教育。
在日本旅中导演竹内亮拍摄的纪录片中,一些日本人对中国汽车不乏鄙夷,直言“我对中国产品的印象不太好”“说到底就是抄袭”“我的印象是容易坏”“都不知道哪里能买到”。
在本文开头写到的两篇文章中,日经BP也坦言:“对于中国的EV,很多观点认为‘便宜无好货’。”
这种情况下,媒体、研究机构和车企对中国汽车的“彻底分解”,详细呈现中国汽车的产品特点和技术能力,即是对消费者进行“再教育”。
比如,对于一款中国汽车,日经BP强调,这款车的“HUD(平视显示系统)通过与ADAS结合,创造出全新的驾驶体验。HUD终于开始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汽车之外,日本相关机构还拆解了华为5G小型基站,及华为、荣耀、小米等品牌的智能手机,中国网友调侃“日本人拆得‘上瘾’了”。
其中,去年11月,日本《日经亚洲》与研调机构Fomalhauto Techno Solutions共同拆解了华为Mate 60 Pro,“对中国科技产业的进步表示大为震撼”。
具体来说,当时的拆解报告显示,这款手机的国产化率为47%,与三年前相比提升了18个百分点。
分析指出,这是在美方打压之后供应链优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反映出中国企业应变能力之强,预计国产化率今后还将进一步上升。
饶有意味的是,《日经亚洲》直指,华为Mate 60 Pro使用的日本零部件降幅最大,从3年前的19%下降至1%。
这些数据表明,在美国“芯片四方联盟”等对华科技围堵机制中,日本配合度较高,而这种配合度,代价是日本获得的中国订单“断崖式下跌”。
不难看出,日本对中国制造的拆解,不仅照见了热门赛道的产品和技术,也照见了国家博弈和市场得失。
顺着这一思路延伸,日本机构的拆解,何尝不是博弈、争夺中的一环?
03
日本拆解中国制造,其细致程度让人想起《淮南子·说林训》中的句子:“太山(即泰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当然,没有人会自大到认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产业已经是“太山之高”。
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也会拆解(不一定是物理层面上的)国外产品。
比如,在通信设备和智能手机领域,华为通过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结合自身的研发投入,不断推出颇有竞争力的产品。
再比如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和电池技术方面,通过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电池和电动车技术,结合自身的研发,推出了受到市场欢迎的新能源汽车。
还有不少中企,通过收购和整合海外品牌,不仅拆解产品,吸收技术,还学习管理经验和市场策略,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
任正非曾说:“在产品开发上,一定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体系,尤其是硬件体系,要开放地吸收别人的好东西,要充分重用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先进成果。”
拆解、学习、吸收的落脚点,是自我提升,是有效、高效地满足用户需求——此处的“自我”,既包含企业,也包含产业。
华为通过长期的研发和努力,变得更强,这只是一方面,整体而言,中国智能手机产业也在做大做强。
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从前五大品牌来看,三星凭借20%的市场份额继续稳坐全球第一,苹果以16%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小米以1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vivo和OPPO分列第四和第五。
相比于2023年同期,三星、苹果市场份额都下滑了1%,而小米、vivo的市场份额要么增长,要么持平,扛住了压力。其中,小米在过去一个季度的全球销量同比增长22%,市场份额顺势从12%提高到14%。
就国内市场看,通讯研究机构BCI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华为手机的激活量逼近1千万台,同比增长42.53%,是前六大品牌中同比增幅最大的一家,市场份额达到14.93%。
多个品牌奋力进击,在市场各放异彩,中国智能手机产业因而越发强势。汽车产业亦是如此,在比亚迪、吉利、奇瑞和诸多新势力车企的推动下,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不断做大做强。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6月,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量为741.9万辆,同比增长23.9%,市占率达到61.9%,上升8.8个百分点。
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6月,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接近65%,创下历史新高。
回头再看日本人的拆解,主要聚焦于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两大产业,这与中国这两大产业的强劲发展高度相关。
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产品如此,产业如此,国家莫不如此。
惟有笃行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