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深秋诗意浓,鹏城十月波涛涌。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窗口,她的发展迅猛无比,她的生机随处可感。深圳为什么“能”?10月14日,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第67期中青班学员来到这里,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发现精彩,用心灵感受文化,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求学问道之旅。
深圳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0年8月,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确定,深圳便是其中之一。我们登上莲花山,邓小平同志“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的题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走进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习近平总书记“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殷殷嘱托催人奋进。40多年来,深圳敢闯敢试,冲破重重障碍,培育出赤湾港、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著名企业;打破“大锅饭”,进行定额超产奖励,成立了国内首家保安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签订员工劳动合同,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系列改革举措成就了今天的深圳,也打造了全国改革开放的样板。
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创新是深圳的灵魂,创新也成就了今天的深圳。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治理,深圳坚持创新引领,一次又一次突破发展瓶颈,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在深圳的沉浸式学习让我们看到,在科技领域,深圳的创新孕育了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华大基因等全球知名企业;在产业领域,深圳的创新引领布局了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引进人才方面,深圳具有世界眼光,从埃菲·杰曼诺夫到沈向洋、徐扬生、高文、李泽湘,再到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颜宁,深圳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把“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让深圳成为越来越多全球顶尖人才的汇聚地。大批高精尖人才的到来,为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目前,深圳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3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440家。
在埋头苦干实干中书写奇迹
深圳是一座不懈奋斗的城市。在参观“大潮起珠江”展览时,我们看到了一座被称为“拓荒牛”的雕像,深圳人“俯首甘为孺子牛”、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在这尊雕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就秉持“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理念、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1979年,深圳GDP仅1.97亿元,人均GDP为606元/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1万元;2023年,GDP达到3.46万亿,位列全国第3,人均GDP为19.5万元/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12.78亿元。2023年,进出口3.87万亿元,增长5.9%,规模创历史新高,居内地城市第2位;其中出口2.46万亿元,增长12.5%,规模连续31年居首位。实干成就梦想,奋斗铸就辉煌,一组组数据变化的背后,是一茬又一茬深圳人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传承和发扬苦干实干精神,勇当时代重任取得的辉煌成绩。今天,这座人均年龄只有32.5岁的南方城市,正在用实际行动传承、续写着深圳特有的“实干”文化,以“深圳速度”书写新的发展奇迹。
湖南人向来“吃得苦、霸得蛮”,敢于“扎硬寨、打硬仗”,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学习深圳“敢为人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和劲头,在深刻领悟“人民至上”的核心要义中增强担当作为的政治自觉;要加强斗争历练,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斗争本领,增强担当作为的底气;要坚持求真务实,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齐心协力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作者:陈海晏(湖南省委党校第67期中青一班学员、省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室主任)
编辑:李雯
责编:李关 文旆 曾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