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8000+只,41种!

文摘   2024-11-20 11:40   江苏  
秋收冬藏
大自然都遵循自然法则
进入了休整期
冬日的黄海湿地看似悄无声息

却又处处藏着大自然的“小确幸”

月初,鸟类调查工作人员在大丰鸟类友好型种养殖基地附近进行冬季鸟类调查时,发现了这里与往日不一样的惊喜。往年这里只有数只白琵鹭,而今年这里首次监测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并且一次发现了83只。另外,在这里越冬的鸟类种类和数量均打破了历史纪录

鸳鸯

鸟类调查工作人员监测白琵鹭

前年冬天来这里时,单次最多观测到大概20种700多只冬候鸟,没想到今年一次就能记录到41种8000多只鸟儿,真的太让人意外了!”鸟类调查工作者冉全介绍说,这次观测到历史最高数据的地方是大丰鸟类友好型种养殖基地,原先是多处养殖塘,后来因退渔还湿,养殖塘逐渐废弃,这里就变成了一个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

据了解,虽然这里属于盐城黄海湿地,生态格局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有较多的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及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但是,曾经由于一些例如人为建设精养鱼塘等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这里的湿地退化,鸟类栖息面积缩减,即使没有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鸟儿依然是这里的“稀客”。

▲建川基地修复前

▲建川基地修复后

从数年前鲜有鸟类现身的“不毛之地”,到如今单次即可观察到的40多种、8000多只冬候鸟,这里发生了什么?又有哪些故事?这一切,我们可以从盐城召开的系列国际研讨会和实施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中找到答案。
2019年,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在盐城召开。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峰对话”环节中,来自剑桥大学韩国庆北大学的国际专家,提出了盐城可以开展可持续鸟类友好种养殖示范基地的建议。
而盐城更是积极践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理念,并将其用于生态保护实践中,最终推动其写入党代会报告,让盐城成为全国首个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写入党代会的设区市

2020年以来,建川地块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通过将水田鸟类友好型生态农业相结合,为越冬期迁飞候鸟提供食物补给和良好的栖息地,同时也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生态示范项目

据了解,大丰建川鸟类友好种养殖生态修复基地位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世界自然遗产地缓冲区内,总修复面积约108公顷。2020年开始采用“生态农业+湿地修复”鸟类友好型种养殖新模式,致力打造一个既能为鸟类提供更丰富栖息地,同时也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与可持续的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项目。
以前“千鸟飞绝”的水塘地,现在已是冬候鸟们的“天堂”。项目实施三年来,这里由水塘转变为水田、浅滩、沼泽湿地和开敞水面,生境多样性提升,遮盖条件更好,更加有利于各种鸟儿和走兽的栖息觅食。去年冬季湿地之神”丹顶鹤更是罕见地在这里进行“认证打卡”。

这里采用无化肥和农药、稻谷部分收割的种植模式,在耕地中保留部分稻谷作为鸟群的口粮,让这里成为鸟儿钟爱的“大食堂”。同时,田间的秸秆也为鸟类繁殖、夜栖及避险提供“建材”和场所,让鸟儿能够安心在此筑巢栖息

项目的实施,也带来了经济效益。这里种植的稻米——一勺米,全程均采用纯天然种植模式,零农药零化肥,加之自然环境的优渥,颗颗大米香甜软糯、晶莹饱满;这片水域养殖的花鲢、鲫鱼、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蟹,其生命力顽强,体态匀称,肉质更是鲜嫩爽口,尤其是对虾,浑身晶莹剔透,与市场上养殖产品区别肉眼可见,一跃成为市场上的紧俏产品。

从20种700多只到41种8000多只冬候鸟

从单一的“空塘死水”

到水田、浅滩、沼泽湿地

和开敞水面并举的多样生境

从“与鸟抢食”到“为鸟留食”

大丰建川鸟类友好种养殖生态修复基地的实施

既还湿于鸟,又还利于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此刻

得以具象体现



来   源: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微信公众号

编   辑:朱妍琦

校   对:陈丽丽

责   编:左   琛

声   明:凡“大丰融媒”原创稿件,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不得随意修改稿件内容!部分稿件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大丰融媒陪伴您每一天

大丰融媒
本公众号由大丰区融媒体中心运营,发布政务信息、城市形象宣传信息、各类服务社会的民生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