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2日于昆明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上,省委书记王宁强调,推进“3815”战略发展目标,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必须走在前,做到优先发展、提速发展、全面发展,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教育。 教育是人才培育的基础,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教育,就是要为云南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当然,培育人才只是第一步,让人才留得下、留得住、留得久更加重要。 10月11日,王宁到云南民族大学作形势政策报告、讲授思政课时,为全省广大青年学生“给例”分析,深入讲解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
比如,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他们把课堂搬到田间、把论文写在地头,在田间地头里干得、和邻里乡亲们说得、在水田旱地中走得、在繁重劳作后吃得、在茅室棚户里睡得。最终,他们成功培育出的多年生稻品种实现了“一次栽种,多次收割”,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45%—50%,实现了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从0到1”的突破。该团队也荣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 比如,“90后”藏族姑娘杨章初姆。她是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东旺乡跃进村人,从云南民族大学毕业后,考上大学生村官。从大学生村官到村党总支书记,再到副乡长,10年来,杨章初姆一直在扎根基层,她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先后被提名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获得“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云南省“扶贫好村官”等荣誉。 比如,毕业于西南林业大学的湖北女孩陈莎。她创办了自己的咖啡品牌,从螺蛳湾批发零售,到聚焦旅游市场咖啡,再到开拓电商市场,成为咖啡行业勇闯电商市场的第一批创业者。她始终坚持:“可以挣不到钱,但一定要学习经验。”带着这样的成长型思维,陈莎的企业一路发展壮大,把云南咖啡卖到全国、全世界。 比如,“滇西小哥”董梅华。多年来,她以家乡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为大本营,以美食为切入点,创作拍摄了400余条短视频,记录乡村生活、制作特色菜品、展示民俗文化,在海内外收获了4000多万粉丝。从单纯的拍视频销售土特产到成为美食博主,从一个人探索到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如今的董梅华已成为了众多返乡青年创业的榜样,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领跑人。 比如,把老地方玩出新花样的“操盘手”。钟鹏带领的“90后”智囊团将曲靖市马龙区通泉街道杨官田社区的土瓜冲村从“老破小”变成了“香饽饽”,火遍全网。通过“政府主导、集体协同、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模式,村民出租房屋户均增收近4000元,村集体经济保底分红30万元,真正实现了钱包鼓起来、日子火起来、村庄美起来。“85后”熊楷也给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碧溪村西南角的曼海村民小组带来了一次蜕变——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民族文化为纽带,按照“美丽村庄+创业部落+非遗研学中心”的思路,采取边招商、边建设、边运营的模式,打造乡村微文旅综合体,沉浸式体验乡村。
全省教育大会提出,教育在云南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发挥更大作用。要谋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兴滇创业就业三年行动,在创业贷款、就业补贴、实习实训、人才公寓等方面,出台政策支持、整合各方资源,在城市重点扶持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农村重点围绕发展“土特产”、乡村旅居、农村电商等扶持一批大学生返乡创业,千方百计壮大兴滇人才生力军。 “要培养人才,更要下功夫留才用才,让云南成为广大青年的创业热土、圆梦之地。”王宁说。
撰文:李熙临
部分内容来源:中新社、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迪庆日报
编辑: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