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不语,大地有情。在这座碧水环绕的江南小城,有一群人,他们身着便装,心怀大爱,以行动诠释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情谊。他们是嘉兴生态环境的民间守护者,是分散在嘉兴各县(市、区)的环保志愿者,他们以热情点亮生态之光。从南湖之畔到运河之滨,从稻田阡陌到林间幽径,忙碌而坚定的身影模糊在生态治理的道路中。他们捡拾垃圾,守护河流清澈;他们植树造林,绘就绿意绵延;他们宣讲环保,唤醒公众意识……
冬日渐寒,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如约而至。值此之际,让我们聚焦这群可爱的生态守护者,聆听他们的故事,见证来自民间的微小力量如何助力嘉兴生态环境的蝶变。在这里,每一份付出都值得被铭记,每一次努力都闪耀着希望的光芒。让我们携手并进,在这条绿色之路上,继续前行,共同守护这片蓝天绿地,让生态之美成为激荡在嘉禾大地上最动人的乐章。
进百村入万户,“绿桐”舞动菊乡
桐乡市打造“绿桐”田埂队生态文化
下乡品牌
历史背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积极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是全民共治理念的体现。桐乡是工业强市、农业大市,有215个村(社),人口130多万,分布不平衡,外来人口占比将近一半,加强公众参与不仅成为需要,还成为生态环境宣教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2016年以来,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研究分析地域特色,开辟夜晚生态环保宣传新渠道,积极打造接地气、汇人气的本土生态环境志愿参与新模式,组建“绿桐”田埂队,常年深入市场、企业、村庄、农户、田间地头等点位,用百姓听得懂的话讲述生态环境“蝶变”的故事,将生态环保理念、环保知识送上门,送进广大群众心坎里;八年来,“绿桐”田埂队累计下乡980余场次,出动人员3800余人次,放宣传资料26.4万余份,播放宣传片、PPT等110万余频次等,架起了政府与百姓的生态连心桥,成为桐乡生态环保公众参与的一个响亮的品牌,相继受到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浙江日报等媒体专题报道。八年来,桐乡公众参与环保氛围逐渐浓厚,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在全省排名呈阶梯式跃升,2022年以来获嘉兴市两次第一、一次第二、一次第三,桐乡“五水共治”群众幸福感在嘉兴市排名蝉联第一,提升幅度全省第一。
主要做法
<上下滑动查看文字>
(一)搭建组织架构,打造环保志愿“正规军”。
坚持民间特色、本土特色,以项目化品牌完善民间环保志愿服务队正规化建设,制定“绿桐”田埂队品牌十条规定,明确队伍性质、宣传方向、活动制度等内容,形成品牌框架。
1.定性定向,夯实队伍基础。“绿桐”代表桐乡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良好人居环境;“田埂队”明确了民间环保志愿队伍,以走进居民家门口、田间地头、进村入户形式宣传;“绿桐”田埂队充分诠释了靠谁宣传、为谁宣传、宣传什么的环保志愿定位。凤凰LOGO队标取自“凤㮩梧桐”文化底蕴,赋予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环保内涵,展现“共建美丽桐乡、共享碧水蓝天”环保志愿主题。设服务总队和16支分队,目前有固定志愿者60人,流动志愿者28人。
2.完善制度,推进规范建设。“绿桐”田埂队制定完善“1+6”志愿服务制度。“1”即人员职责:总队长负责全年宣传活动的整体策划、活动计划、宣传资料和宣传品制作、宣传点位对接协调、人员招募和安排、宣传统计和反馈等工作;分队长按计划组织实施宣传活动,召集队员、准备器材、点位宣传、反馈当晚宣传的照片情况等。“6”项制度:一是参与制度,统一人员招募标准、流程、试用等内容;二是语言制度,明确宣传活动用语,指定宣传内容;三是器材制度,统一各分队宣传器材,包括笔记本电脑、投影设备、音箱设备、桌椅等;四是流程制度,统一宣传现场“五个一”活动流程,保障宣传效果;五是评价制度,每场宣传活动均需反馈活动现场照片、人数、效果等情况,总队长进行统计评估;六是自选制度,鼓励志愿者发挥自身特长,可通过唱歌、舞蹈、快板等小节目活跃现场气氛,增强宣传效果,并纳入综合评价考核。
3.强质增素,提升能力建设。加强人员培训和交流,不断提升志愿者素质和能力,每年组织生态知识培训交流活动两次,讲解桐乡生态环境建设最新情况和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培训年度宣传重点和宣传方式;组织队员相互分享宣传经验和心得,提高志愿者的宣教能力和水平。为增强下乡宣传效果、激发队伍活力、提升队伍宣传责任感,建立了志愿者评比激励机制,主要采取现场抽查问卷和特色新颖性宣传两种方式,检查宣传效果和队伍的自选宣传特色,根据评比结果,将颁发“绿桐”流动红旗。
(二)创新活动方式,探索环保宣传“三新招”。
优质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然而,多年来,进村入户、田间地头宣传存在缺位,特别在居民夜间休闲的黄金时段无很好的宣传方式。
1.开辟夜晚宣传新模式。运用心理学,充分把握群众往往在工作之余,特色是夜晚休闲娱乐时段容易接受新情况、新知识的心理,“绿桐”田埂队开辟夜晚生态文化下乡宣传新渠道,弥补了广大群众夜晚期间的休闲需求,丰富居民精神生活,有效宣传了生态环保。
2.创新夜晚“打更郎”宣传。为小分队配置音响和小喇叭,录制土话和普通话两种宣传语音,加载到音响中,各小分队“打更郎”利用音响和小喇叭进行,绕村“吆喝”,自2016年以来,“打更郎”绕村喊话4.8万频次,语音成为居民耳熟能详的“小夜曲”、念念叨叨的“口头禅”。
3.形成“五个一”活动特色。小分队在宣传现场必须完成五个宣传动作,即播放一次宣传片、朗读一次PPT、发放一次宣传资料、开展一次拉家常、组织一次意见征集,将硬式宣传与软式宣传相结合,增强宣传内容入心入脑。
(三)把牢宣传攻效,抓实走进基层“三常态”。
积极研究生态环保宣传的规律,把握宣传的最佳时段和黄金节点,提升宣传事半攻倍效果。
1.设立环保宣传月制度。将每年的5月-10月定为环保宣传月,充分结合世界生物多样性日、“6.5”环境日、全国生态日和生态满意度提升工作,组织“绿桐”田埂队常态化开展生态文化下乡宣传活动,每年开展活动110场以上。
2.坚持四种常态方式。“绿桐”田埂队在常态化组织下乡宣传同时,同时实施其它三种宣传方式:一是开展走村串巷宣传,在全市60辆邮政快递车上粘贴生态环保宣传标语,利用送快递特性进行走村串巷,自2016年以来,累计走村串巷48万频次;二是开展环保小贴式入户宣传,安排专门人员,在EMS快递包裹上粘贴生态环保标语,宣传期间每天粘贴200个以上,全年完成5万张;三是开展滚动字幕宣传。“绿桐”田埂队与第三方电影下乡宣传合作,在电影屏幕上全程滚动播放生态环保宣传标语,每年完成200场次。
3.开展常态问卷调查。小分队下乡宣传中,每场完成20张以上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引导群众讲真话、说实感,掌握真实民情,同时现场问卷也直接检验当场宣传效果,形成宣传闭环。
经验启示
<上下滑动查看文字>
(一)倾力基层宣传,融入群众生活。“绿桐”田埂队面向基层,从基层做起,注重贴近群众、深入基层的宣传方式,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在一线了解基层群众对环保的认知、态度和需求,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咨询等方式,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全市制定有针对性的宣教策略提供可靠依据。同时,结合群众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创新宣传形式,使环保宣教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小喇叭绕村宣传、现场PPT讲解宣传,以及组织节目表演、知识竞赛、宣传片赏析等,将环保宣传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来。
(二)深挖特色宣传,增强宣传效果。深挖桐乡本土人文特色,并与“绿桐”田埂队特性相结合,在组织下乡宣传、走村串巷宣传、环保小贴式入户宣传等方式的基层上,相继推出生态探访小视频、“村民走我也走”、“阿姨说环保”等特色宣传,不断探索和创新“绿桐”田埂队宣传手段,提高宣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更多群众参与。
(三)坚持长期宣传,形成品牌效应。“绿桐”田埂队通过长期坚持下乡,努力形成生态环保宣传品牌效应。通过完善品牌制度、形式、特色等方面进一步形成品牌影响力,并受到各类媒体报道18篇次。自“绿桐”田埂队组建以来,通过不断拓展、深化,现已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成,也成为广大居民夜间休闲的好去处、纳凉盛享的生态文化餐。
主管 |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
主办 | 政策法规与宣教处
审核 | 田亨文
策划 | 陈建峰 黄妙妙
看后点在看,美丽永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