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军事实力真的很不堪吗?

文化   2024-12-17 23:53   四川  

01

明朝军事力量最强大的时候是朱棣时期,全国最高保有兵力达到惊人的270万,这是封建王朝军队数量的最高峰。

朱棣之所以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不世之功。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伐的壮举历来为人所称道,但朱棣北伐的功绩壁纸汉武帝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下面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北伐和朱棣北伐的地图,可以进行一下对比。


蒙古在回归大漠之后,分为三部:瓦剌、鞑靼、兀良哈。兀良哈在朱元璋时期投降于明朝,被安置在北部边境,其摇摆于明朝和蒙古之间。瓦剌和鞑靼则实力更强,并无归顺之意。朱棣在即位之后派出使者往鞑靼和瓦剌交好,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杀死使者郭骥,并率兵攻打明朝的兀良哈诸卫。朱棣派大将丘福率10万精兵攻打鞑靼,丘福冒进,导致惨痛失败。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时的鞑靼能够击败明朝10万精兵,具备很强大的实力。

愤怒的朱棣于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率50万大军北伐,五月十三,明军在斡难河南岸追上了本雅失里,双方激战,明军取得大胜,本雅失里仅率七骑逃走。六月初九,朱棣率军到达了靖虏镇(今内蒙古呼伦湖附近),得知阿鲁台部就在不远处的山谷中,于是命诸军结阵攻击。阿鲁台军且战且退,阿鲁台命人向朱棣诈降,朱棣识破了计策,与阿鲁台军交战。激战中朱棣亲自率领骑兵冲击阿鲁台军阵,明军大胜,阿鲁台仅带领亲属逃走。

既然要打,那就彻底解决问题,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月初六,朱棣下诏亲自率兵进击瓦剌。六月,在忽兰忽失温之战,击败瓦剌三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

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阿鲁台率军攻陷兴和,朱棣再次北伐。但阿鲁台根本不敢战,远遁而去,朱棣大军无功而返,遂对兀良哈部发起了进攻,兀良哈损失惨重,基本失去了战斗力。

第四、五次北伐,蒙古各部均不敢战,早就远遁而去,明军欲战不能,无事而返。

朱棣的五次北伐,最少兵力为50万,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而阿鲁台、鞑靼、兀良哈三部的兵力均超过10万,也是历来北方部族中实力最强的。

那既然明朝军事实力这样强大,为何还亡了国,在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战斗中屡战屡败呢?

这实际上就跟一个人一样,年纪一大,各种毛病就出现了,贪腐成风、制度僵化、财政危机、党争四起、外敌入侵等等,各个王朝得过的病,他一个没少。但根本的问题实际上还是王朝内部而起,明朝是亡于农民军,但很少有人在讨论明朝灭亡的时候,会认为李自成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如同明史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


02

说完了进攻,那就再说明朝的防守。

明朝276年的历史里,敌军一共有四次攻打到北京城下,其中蒙古两次:土木堡之变和庚戌之变;女真一次:己巳之变;最后则为李自成于1644年攻下北京。而李自成严格意义上并没有攻城,因为城内自己打开了城门。

需知除了崇祯年的末期,也就是1642年松锦之战以前,任何一方力量都是无法攻破北京城的。土木堡之变,也先大军乘胜之威攻打北京,明朝即便损失了绝对的主力和一大批文臣武将,但依旧能够守住北京城。

庚戌之变中,俺答汗率领10万大军到北京城下,根本未发生大规模交战即离去。

己巳之变,皇太极10万精锐攻北京,无论他野战有多利害,但根本连云梯就没架上,城外的勤王军队,就让皇太极费力不小。

所以皇太极远远的望着北京城最后说了一句:若我军士被伤虽然胜何益?也就接受了攻城未果的结局。

与此可以对比汉唐宋清等朝代,明朝在首都的防守问题上,还是站的住脚的。


03

说完首都,接着说说明朝的边防。

明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九边重镇,其数量并不只是九个,而是处于变化之中,其承担着守卫大明北部边疆的重任。

所以在《皇明九边考》中,无不自豪地说:

我国家驱逐胡元,混一寰宇,东至辽海,西至酒泉,延袤万里。中间渔阳、上谷、云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灵武、皋兰、河西,山川联络,列镇屯兵,带甲四十万,据大险以制诸夷,全盛极矣。

实际上在这段话中“带甲四十万”太过保守了,明朝在北部边防的总体驻军已经接近百万。就以大同镇为例,下辖八卫、七所、五百八十三堡,其兵力就已经在10万左右了。

再看看图中的长城,东起山海关,悉知嘉峪关,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但这个长城并不是只有一道城墙,在很多重要的地区,有两道,甚至三道城墙。就以大同为例,其有大边、二边、三边合计三道边墙,每到边墙相隔数十里到百余里不等,这意味敌人要攻击,则必须跨越三道长城。而长城也不仅仅只是城墙而已,还有墩、堡、台等防御设施,形成了立体的防御体系。

以山海关为例,有东、西罗城,还有南、北翼城,外有威远堡,想要正面攻破几乎是不可能。

那你说,山海关毕竟是天下第一关,其他区域的防守肯定没有这么牢固。

那请看看甘肃永泰龟城,这只是明代防守堡垒的一个而已,而这样的堡垒仅仅大同一镇就有500多个。

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修筑如此之多的边墙、堡垒,要花多少钱呢?明朝给边疆的军费成为“年例银”,也就是说这个钱是每年财政支出的重中之重,而明朝的军费长期维持在整个财政支出的50%以上,在一些特俗的年份,比如嘉靖二十九年到隆庆初年,万历末年到崇祯年间,年例银甚至能够达到财政支出的八成以上,这在古代国家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当然,财政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在此不过多展开。

以上。



袁载誉读明朝
大家好,我是95后草根文史撰稿人袁载誉,25年计划致力于打造万人明史交流社群,源于儿时热爱,自23年4月起,我专注于明朝历史学习,传播明朝的制度、人物与生活状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