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书籍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国作家,1969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阿兰·德波顿的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如《爱上浪漫》具有恋爱小说的形式,另一类则是如《少年维特之喜悦》这类大众人文学书籍。
这本书的作者是阿兰德波顿,他从六位大哲学家的思想中淬炼出最朴素无华的感悟,以此感悟来疗愈生活的困苦,塑造内心的安宁。
阿兰·德波顿的小说在叙事艺术方面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在叙事结构方面,在封闭式结构中进行开放式结构的创作,并最终形成一种论文式的小说结构模式。在这种结构的小说中,情节不再有主角的位置,人物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理解成为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其小说既有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小说呈现出一种开放、自由和片段式的形式,又没有走向极端,而是让意识活动为表达小说主题、表达小说理念而服务。他将小说的故事叙述和议论部分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为小说的整体表达而服务。
02
『原文片段』
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
对不公正抱怨的本身就暗含着一种信念:坚持认为这个世界基本上是公正的;
苏格拉底的思辨方法:
1、取一种为世所认的常识论断。
2、想象一下这一论断可能是错的,尽管说这话的人充满自信。寻找这一论断可能不对的情境。
3、如果对以上问题找到例外情况,那么原来的定义就是错的,或者至少不准确。
4、最初的论断必须考虑到以上例外并将之精确细腻地表达。
5、如果随后又找到了对以上修正过的论断来说的例外,那么整个过程再重复一遍。真理——就迄今为止人类可以企及的语言,寓于一项看来驳不倒的论断,追求真理,就是发现我们原来差不多认定为是的其实为非。
6、不论阿里斯托芬如何加以歪曲,思考的产物总是优于直觉的产物。
03
『感受启发』
我们身体的疾病需要专业的医生疗愈,而灵魂贫瘠的良药又从何处寻觅呢?我一个朋友备考哲学时,分享了这本书给我,当时他推荐的理由是,读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籍》,可以寻找心灵的良药,从而吸引了我的阅读兴趣。
首先是千百年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教会我们哲学如何对抗与世俗的不和:他选择了所信仰的真理而不肯随俗,虽百死而不悔。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吗?为了克制我们的怯懦,我们求助于苏格拉底,让哲学留下对世俗不公的慰籍。
第二位是伊比鸠鲁,他写下了一份快乐清单,亦如中国的颜回一般,一箪食一瓢饮。快乐从来不与世俗的金钱挂钩;这是哲学留下对缺少钱财的慰籍。
在这本书中,第三位哲学家塞内加给予我们对挫折的慰籍;理性力量足以赋予我们其他生物所得不到的幸福和伟大,而第四位蒙田留下了哲学对缺陷的慰籍;人间的苦难。
第五位叔本华用尽毕生来思考他,最终叔本华教会我们伤心的慰籍,人无极乐,可永恒的苦难中,哲学依旧伴我们同行;第六位遗世独立的尼采推崇困难,他告诉我们逃避痛苦是懦弱的行为,承认痛苦,接受痛苦,完成苦难的慰籍。哲学看起来跟我们相隔挺远,但哲学也可以就在我们身边。
END
图、文丨赣州东线路车间 杨冠宇
编辑丨曾 煜
初审丨杨莹青
审核丨钟芳辉
监制丨李 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