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是年之序章
寓意着新的希望和开始!
这天以后,人们正式开启“过年模式”
家家户户开始为过年做准备
祭灶王、吃灶糖、扫尘土
……
关于小年的习俗
你知道多少呢?
晋代名人周处写过一部《风土记》,记录了不少地方习俗与风土人情,其中提到:“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有说法称,传统上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因清朝中后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地区逐渐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地区则多半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
各地“小年”时间也各有不同。江浙沪部分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海南部分地区、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则将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小年”。节日时间的地域性差异折射出了各地历史文化空间的差异,但是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是一致的。
在南昌有“过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的说法,家人都盼外出的亲人回家过年。也就是说,南昌人从腊月二十四开始过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结束。
在九江,过小年最重要的就是掸灰尘和祭灶。每个县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掸”法。在柴桑区,扫帚可在室外室内、屋上地面任意挥动,但不掸扬尘。
瑞昌家家户户在小年这天,也会把家里打扫干净,否则“一天不净,一年不净”。都昌、湖口、武宁也都选在小年将家中庭院打扫干净,送旧迎新,预备过大年。
赣南盛兴的传统节日,名称与习俗都有较鲜明的客家色彩。每年到过小年的时候,在位于赣县区五云镇夏潭村的祥云湖景区内,都会举办烧瓦塔的民俗活动,当地村民和游客欢聚一堂,共庆新春佳节。
打糍粑是客家人的传统习俗。在全南县,热气腾腾的糯米饭经过轮番锤打,就变成如膏似脂的“糍粑团”,散发着香甜的热气。
鄱阳的年一般自农历腊月二十四小年开始,可以说天天可以听到过年的喜庆声了。
早期的鄱阳街上进入腊月后,年的气息便很浓,空气中到处漂浮着浓浓的年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家家户户便开始筹备过年的物资了。
街巷到处是不绝入耳的炒瓜子、炒花生、炒冻米声。家家户户都要做冻米糖,酿糯米酒,做年糕米粑,打麻糍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过大年。
图源:江西风景独好
从腊月二十四小年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忙于打扫卫生,都要打扫卫生,叫“掸扬尘”,干干净净迎新年。大家准备年货,迎接新年的到来。
小年前后各家各户打尘扫灰,清洗家具,民俗“有丧之家不扫尘”,所以,平常人家无不清扫门庭,干干净净迎新年,谓之“禳尘”“除残”。小年这天家家备酒菜,合家欢聚共饮,并备三牲敬祖,临川市称过“伢仔(小孩)年”。金溪等地多于此日以食物馈赠亲友,收“送年”。
在吉安,农历腊月二十四是小年。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遵循着良好的家风,这一天,不论你身处城市还是乡村,亦或在外工作、务工的人们,都要赶回家里,备好酒菜,全家欢聚。
欢聚过后,有两项主要活动就要靠全家总动员,一是“扫尘”,扫除一切污秽之物,干干净净喜迎春节;二是“祭灶”,又称“糊司命”。
家家在土灶里放入樟木、桑木(传说与灶王爷的姓氏“张、桑”谐音),让灶膛里火源不断,也叫“恒岁”;同时还要用碟子盛上茶叶、大米、红枣和糖饼放在灶上祭祀灶神,用甜甜黏黏的糖果“黏”住灶神的嘴巴,祈求灶神“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
“一年灯火要人归”
随着小年的到来
回家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
小年是春节的序曲
它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
更寄托着我们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年总会来,小年慢慢过💓
来源:赣新闻
编辑:刘思伟
监制:袁汝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