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全国智能建造工作现场会在青岛召开。会议围绕发展智能建造、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总结经验做法,交流思想认识,部署推进重点任务。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晖出席会议并讲话,山东省副省长邓云锋致辞。
会上,王晖强调,发展智能建造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要进一步加强对建筑企业的指导和支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帮助企业抓好机遇、用好资源,进一步做优做强、做精做专,培育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骨干企业,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发展目标上要提高建筑品质,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加强工程项目全生命期的数字化管理,提升建造质量和运维服务水平,增加建筑产品的附加值;在实现路径上要找准应用场景,提炼一批可推广的领先技术和实用技术,提高建造效率,实现内涵式发展;在基础支撑上要培育人才队伍,强化职业院校的教育培训能力,培养适应“人机协同”模式的专业化人才,提升劳动者的技能素质。
山东省、广东省2个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北京、厦门、长沙、嘉兴、成都、青岛6个试点城市作典型经验发言。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作专题报告。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任海涛介绍山东在推进智能建造工作方面的创新实践时表示,2021年,省政府与住建部签署了《共同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建造方式变革等主题深入合作,共同推广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后续又印发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发展意见、制定《大力推进山东省智能建造 促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编制《山东省建筑工程智能建造技术目录》等支持政策、技术标准,不断开辟智能建造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新赛道。
山东支持青岛加快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将淄博、济宁、日照、德州4市列为省级试点城市,构建试点城市“1+4”格局。同时,山东突出本土企业培育,遴选公布363家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培育建筑业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建造核心技术研发,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加大“引进来”力度,截至目前,全省已打造100家试点企业、102个试点项目,覆盖科研、设计、生产、施工、检测和运营等全产业链。
另外,在落实智能建造发展“成效”方面,山东实施部品部件智能生产并推进项目现场建造“工厂化”,目前已获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4家,智能造楼机等一体化施工设备也逐步在推广应用。以数字化提升建筑智慧管理,打造“数字住建”,编制了省级实施方案;积极推进BIM技术应用,编制《山东省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等技术规范;联合70余位知名专家编制《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加快推进智慧工地建设。此外,山东建立了绿色建筑全过程推广机制、加大绿色建材应用力度。
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胶州市黄埠岭安置区群体智能建造工地、青岛胶州湾第二隧道工程项目。胶州市黄埠岭安置区项目将传统工地变成了由数字大脑驱动、装备自主作业、生产要素协同的群体智能工地。工地现场,“天蝉”施工机器人系统在业内率先实现了施工工艺全链条智能化,能进行1小时顶升一层,5天浇筑一层高效高质施工;由3D点云建模、手持终端、高效率吊装路径规划、实时动态避障、多传感融合等模块组成的无人化智能塔吊系统,则实现了无需塔司,仅需2名地面信号司索工遥控操作,进行吊装作业。
主线全长17.48公里的青岛胶州湾第二隧道工程项目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长度最长的海底道路隧道,是世界上穿越大规模断层的最大断面海底隧道,世界上水压最高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也是世界上首座通过超大直径盾构与大断面钻爆法施工隧道进行对接的海底隧道。项目创新搭建大型基础设施数字建造平台,在行业内首次将协同管理、智慧工地、智能装备、班组建设和数字档案一体融入项目全周期建设管理,为项目参建各方和主管部门提供可视化、可溯源、可复用的高效协同平台。项目实现了施工要素自动关联的协同管理,将隧道整体BIM模型拆分为近10万个模型单元,每个单元与图纸、详勘、工序、验收、质检、造价等数据要素深度关联,实现全过程溯源管控。同时,项目综合利用5G+MEC(边缘计算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时定位现场人员、车辆、设备的准确位置,实现海平面以下115米施工区域内稳定可靠通信。
END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