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被称为圣童”。长大后学习老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并致力医学,为乡邻治病。在隋唐动荡之际,隐居终南山,终日采集草药,研究药物,《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广泛收集民间流传方,编著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300多个药方。
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他容貌气色、身形步态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唐太宗对他礼遇有加,他也在太医院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但孙思邈志于回到乡间为民医病。因他信道,也炼过金丹,北宋祟道的徽宗皇帝追谥他为“妙应真人”。在民间,他更被尊称为“药王”,被神化为半仙半人的神医。
一代药王与一座药山注定要相遇,孙思邈遍访名山采药,终究来到峨眉。当地至今流传着孙思邈在罗目镇雇驴骑上山的故事。毛驴本是孙思邈的坐骑,一日,驮着药材的毛驴,突然遭到了一只斑斓猛虎的袭击。毛驴在临死前,一只蹄子恰好踢到了老虎嘴中,一块碎骨头刺进了老虎的喉咙里。老虎鲜血直流,奄奄一息。孙思递怀着仁慈之心,拔出骨刺,救活了老虎,为了报恩,这只老虎后来成了孙思邈的坐骑。
最早记载孙思邈在峨眉山采药的,是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玄宗幸蜀,梦思邈乞武都雄黄,乃命中使赍雄黄十斤送于峨眉山顶。中使上山未半,见一人幅巾被褐,鬓发皓白。二童青衣丸髻,夹侍立屏风侧,以手指大磐石曰:‘可致药于此上,有表录上皇帝。’中使视石上朱书百余字,遂录之。随写随灭,写毕石上无复字矣。须臾,白气漫起,因忽不见。”明代《译峨籁》也转引了这个典故。唐玄宗避难入蜀,龙体欠安时都会梦见孙思邈,此时唐人已将他神化为妙手回春的仙翁了。现在中峰寺后面,还保留有一块神奇的石头,称为“雄黄石”,以纪念传说中孙思邈送唐玄宗雄黄之事。
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勾度,峨眉人,与孙思邈隐于青莲峰下,孙授以黄白之术,辞不受,愿易治病之方以济世。会有权势者欲传其术,度弗许。囚之一室,纵火焚之,仿佛影像腾空而去。”孙思邈居住在清音阁前的牛心寺,懂得炼丹的“黄白之术”,但是峨眉后生勾度不想学炼丹,愿学医术为百姓看病。当时有权势的官家或豪绅请勾度传授医术,他不答应,被关起来,竞能如影像一般腾空而去,说明深得孙思邈的道术,也被后人大大地神化了。
在峨眉山期间,孙思邈与名僧智者大师和茂真尊者交往颇深。《峨眉山志》记载:“呼应峰在白云峰左,中峰寺后,智者大师道场下有茂真尊者庵,孙真人隐峨眉山时,与(智者)大师、(茂真)尊者常呼应,故名。寺后有棋盘石,相传三人弈棋于此。”相传,对弈联系的信使竟然是峨眉的灵猴,呼应峰和棋盘石因他们的交往而得名。传说智者大师离开峨眉去到湖北玉泉山,将衣钵和禅衣留在中峰寺,同时峨眉山的泉水可以直接通到楚地湖北玉泉寺。具有很好的药用疗效,称为“神水通楚”。
北宋苏轼为孙思道的画像写下七绝《题孙思邈真》:“先生一去五百载,犹在峨眉西崦中。自为天仙足官府,不应尸解坐虻虫。”
峨眉山孙思邈的足迹对范成大影响极大,范成大在《峨眉山行纪》中写道:“牛心。本孙思邈隐居。相传时出诸山寺中,人数见之。小说亦载招僧诵经,施与金钱,正此山故事。有孙仙炼丹灶在(牛心岭)峰顶。及淘米泉在白云峡最深处,去寺数里,水深不可涉。独访丹灶,灶旁多奇石。祠堂后一石尤佳,可以箕踞宴坐,名玩丹石。”“箕踞”就是随意张腿的坐姿,形似簸箕。范成大还写有七律《孙真人庵》一首:“何处仙翁旧隐居,青莲巉绝似蓬壶。云深未到淘米洞,雨小先寻炼药炉。”将这里比喻为蓬菜仙岛。范成大自幼身体不好,仕途也坎坷,所以,在担任四川制置使和成都知府时,他专程游历峨眉山,有感于孙思邈的行迹,后坚定地回乡隐居,赋闲养生。
明清时期有许多孙思邈在峨眉山采药制药留下的药白、药罐的记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王士性《游峨眉山记》记载:
“(牛心)寺僧出真人丹鼎与继业三藏锡杖焉。”万历三十年(1602),嘉定知州袁子让《游大峨记》载:“(双飞)桥亭二僧,一持茂真尊者禅杖,一捧真人药白,曰‘是藏于牛心后寺者,后有司命移贮于此,便旅客观也。’予取玩之,果非近代有者。”明代“嘉定四谏”之一、监察御史徐文华在《天柱峰》中颂扬孙思邈“真人采药天门峰,长风飒飒凌芙蓉。真人煮药灵芝洞,丹灶灰寒度清梦”。
清代《峨眉山志》还说明了药白、药罐的来龙去脉:“药罐铜质,大容数升;白乃铁质,有六足,重二十余斤”“双飞桥后白衣观音阁,有孙真人药臼、药罐,又有茂真尊者禅杖,先在后牛心寺,继移阁下,后为川南道陕西李公一鳖取去”。峨眉城里曾有明代建的药王庙,今已不存。
- END -
来源/《震旦第一山——峨眉山》
图片/李振新、胡威
推荐阅读
点“在看”的瘦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