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
防
地
震
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近期地震频发,为进一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使全园师幼熟练掌握预防地震安全知识以及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确保在幼儿园发生地震等紧急情况时,能按园内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疏散撤离,最大限度地保护大家的生命安全,幼儿园开展了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活动。
近期地震频发,根据这一情况贝思特幼儿园组织召开安全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要求全园高度重视,全体教职工加强安全意识,时刻保持警惕,各班组织做好幼儿安全教育及心理建设工作,加强预防,切实提高全园应急处置能力。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地球像个大拼图,由不同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相互运动、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碳裂,引起地震。
地震发生一般都有征兆,如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出现地光或地声、大气异常、一定范围的小震活动,都可能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地震来临如何应对?
室内篇
1、趴下:立刻采取双手双膝支撑地面趴下的姿势,这种姿势重心低,不容易在地震中跌倒。
2、掩护:找一个结实的桌子或床作掩护,尽量把身体(至少头颈部)都躲到桌子下面去,或用靠垫捂住最脆弱的头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动的准备。
3、稳住:摇晃期间一定要始终躲在相对安全的遮掩处,不要乱跑,直到摇晃停止。
4、三原则:做到“伏地、遮挡、手抓牢”,使身体保持在结实的屏障之下,以免被击中。
室外篇
在行走时
1、远离易掉落的物体:
地震发生时,要远离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霓虹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
2、尽可能利用身边的物品:
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在车上时
乘车受困时:乘车人员要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要用两手护住头部,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如何安全脱险
室内三角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卫生间等空间小的地方,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户外平面避震空间:应急避难场所、公园、操场等空旷开阔的地方。
人体屈曲避震空间: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或蜷曲,面部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保护头颈部;口眼微闭,保护眼睛,低头闭眼,用鼻呼吸的体位,形成自救空间。
温馨提示:
成功脱险后
1.不要回到危房里头再去取东西,要尽可能远离废墟。
2.不要在现场使用明火,以免引燃易燃易爆气体。
3.注意个人卫生,防止食物中毒。
如何应对次生灾害?
要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如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地。
煤气泄漏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要逆风匍匐逃离火场,向安全地方转移。
毒气泄漏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朝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向,设法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震后如何自救?
1、会呼救
一旦被困,在废墟下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
2、不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
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发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千万不要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蹲在暖气旁较安全,因为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
3、尽量包扎
如果受伤,想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4、维持生命
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延续生命。
手机预警如何设置?
为了防患于未然,仅需10秒钟,教大家如何打开地震预警功能!
华为:设置→安全→应急预警通知→地震预警;
小米:手机管家→家人关怀→地震预警;
荣耀:设置→安全→应急预警通知→地震预警;
OPPO:设定→安全→SOS紧急联络→自然灾害警报→地震警报;
VIVO:天气APP→设置→地震预警→启用地震预警服务;
其他手机:搜索“地震预警”关键词,自行下载相关APP。
灾害无小事,预防要及时,让我们一同携手关注防震避震,树立风险意识,掌握逃生技巧,为小朋友们构筑起一道抵御灾害的坚实防线!
END
贝思特幼儿园常年招生
一、预约对象
幼儿园:3岁~6岁身体健康的适龄幼儿;
托育中心:2岁~3岁身体健康的适龄幼儿。
二、预约地点
银川市天鹅湖小镇西区贝思特幼儿园
三、预约所需条件
1、儿童疫苗预防接种本
2、户口簿
3、银川市妇幼保健院体检表
4、审核报告(下载金苗宝APP打印)
预约咨询电话:173 9840 6831(马老师,微信同号)
公众号
抖音
视频号
图片|班级教师
编辑|马 千 秀
校对|鲁 慧
审核|李 娜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