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0年至1949年原为旧制平安乡的一个保,1950年为行政村,1951年到1953年为第四区,花甲乡的上半乡,1954年至1956年为那耶乡,1957年为管理区,1958年成立花甲公社,称那耶大队。1981年为小乡,1987年为行政村,2001年改称那耶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那耶梯田(花甲乡供图)
人文景观
那耶村位于花甲乡西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距离富宁县城42公里。全村辖9个村小组,659户2952人,居住着壮、苗、汉三种民族。耕地面积3455亩,林地25172亩,主要种植杉树、八角、油茶、沙糖桔等经济林果,甘蔗、辣椒、油菜等经济作物。是壮族聚居村,该村依山就势,凌空而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先辈们胼手胝足,扶犁开耕,垦山造田,引水灌溉,凿石搭桥,填坎立寨,把周边的荒山变成了万亩梯田,如阶登天,逶迤起伏,是壮文化与稻作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遗存。秋天是那耶梯田最为美丽的季节,稻谷成熟之际,金黄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摇曳,形成了层次分明、纵横交错的美景图,不管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均宛如一幅金色的田园画卷,美不胜收。2020年那耶梯田旅游区成功申报为AAA级旅游景区,成为摄影爱好者、“网红”打卡新高地。
历史文化
自唐朝时期,这里就处在大理国到邕州(广西)的陆路交通要道上,崎岖的古道镶嵌在阡陌纵横的高山梯田之中,安济桥横跨于两条山涧交汇的渡口。关于这条古道,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言:“赶马下剥隘,三天两头发,上赶阿猛那洒,中赶八宝八甲,下赶那耶花甲”。千百年来,难以计数的马帮商队,来往那耶,都要从这座桥上通过,小桥上青石铺就的古道早已被磨得光滑,桥头立着一石碑,记录着那耶村民和过往客商建桥的历史。如今寂寞的古道,曾经骡马成群熙来攘往,每一块石级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个马蹄踏出的石臼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那耶古桥(花甲乡供图)
红色文化
那耶村是滇黔桂边区根据地中心区通往广南县八宝镇的交通要隘,对巩固和发展滇黔桂边区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1935年,为扩大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边区临委派赵敏、覃永盖等红军干部到花甲、那耶开展秘密地下活动,汪富兴、汪富明、卢锡候、傅少华等热血青年与红军干部围炉夜话,喝鸡血酒,歃血誓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秘密的串联和组织,成立了那耶赤卫队。汪富兴任赤卫队队长,傅少华、卢锡候任副队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后来,汪富兴率领赤卫队加入红军游击队,任红军游击队第二大队副大队长。红军游击队先后六次攻打那耶,取得了胜利,控制了那耶要塞。1936年12月,谷沙战斗以后,由于敌人加紧了对边区根据地的围剿,边区党委决定将队伍化整为零,分散活动,汪富兴、卢锡侯等边区红军领导人和汪氏田都被派回故乡那耶村工作。汪氏田是赤卫队队长汪富兴的妻子,由于汪氏田刚生下儿子小山林,产后虚弱,不能随队行军而不幸被捕,她面对敌人滴血的屠刀和发烫的枪口毫不畏惧,敌人把她辗转押到花甲、那能、富宁6次陪杀仍坚贞不屈,坐一年牢未动摇革命信念。1939年7月因叛徒出卖,汪富兴被反动派杀害,时年27岁。在国难家仇面前,那耶赤卫队的刚烈、勇敢之举令人惊叹和敬佩。那耶这块被热血浇铸的土地,为巩固和壮大边区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那耶村文化广场(花甲乡供图)
来源:富宁县民政局
编辑:李怡天
责编:白芸璐
审核:韦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