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
许多人通过一些
看似无害的小习惯来放松自己
比如掏耳屎、抖腿、啃指甲等
这些行为可能在不经意间
成为人们日常的“乐趣”
但大件事君要提醒大家
这些看似无害的动作
虽然能带来一时的舒适感
但稍有不慎
很可能引来大麻烦
近日,深圳市儿童医院发布提醒
1岁半幼童掏耳朵,竟然……
一起来关注
1岁半幼童受伤耳朵渗出液体
竟然是脑脊液!
一位年轻妈妈焦急万分,抱着孩子迅速走进耳鼻喉科急诊室。尚未坐下,她就迫不及待地向医生描述病情。
原来,1岁半的小土豆(化名)在妈妈不注意的时候,趁机拿起旁边的棉签,模仿大人掏耳朵。由于年幼的小手并未掌握力度,棉签误入耳道深处,导致剧烈疼痛。小土豆下意识地停止动作,随即哇哇大哭。看到这一幕,妈妈惊慌失措,只见孩子耳朵中插着棉签,血渐渐流出。
妈妈急忙将棉签轻轻拔出,并用纸巾擦拭耳道的血迹。起初,伤口未再流血,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异常的情况——受伤的耳朵像水龙头未拧紧一样,缓缓滴出清澈液体。
耳鼻喉科医生仔细询问病史后,立即为小土豆取样,送去加急检查。检查结果令人震惊:液体中竟含有葡萄糖成分!“不对劲,这可能是脑脊液漏了!”医生迅速作出判断。
△ 来源:腾讯医典
脑脊液是包围大脑和脊髓的液体,一旦出现漏液现象,通常意味着头部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创伤,甚至有穿透性损伤的风险。医生随即向家长解释病情,并为孩子做了进一步的检查与处理。
通常,耳朵受伤可能会有渗液或者出血,但这些液体是不含葡萄糖成分的。而耳蜗里的淋巴液和大脑里的脑脊液是联通的,脑脊液里就含有葡萄糖成分。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判断小土豆把棉签戳进耳朵后,不仅把耳膜捅破了,还损伤了内耳结构。因此,脑脊液通过损伤的耳蜗卵圆窗,源源不断地流出耳道。
脑脊液是啥?
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负责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和稳定性。
当脑脊液异常外漏时,颅内的压力会降低并产生头痛的症状。更可怕的是,微生物可能经此逆行进入颅内,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图源:IC PHOTO
令人揪心的是,小土豆出现了恶心、呕吐症状,随后又开始发烧。这可能是颅内感染。
经过紧张的多学科讨论后,医生团队迅速制订了针对脑脊液耳漏的治疗与护理方案,给予了适当的抗生素治疗,预防可能出现的化脓性脑膜炎。为防万一,医生也准备了Plan B:如果治疗无效,那就通过手术“补洞”。
好在,经过9天的治疗,小土豆耳朵不再流“水”,恶心和呕吐的症状也消失了。不过,他的鼓膜上仍然遗留了一个穿孔。
经过听力检查,发现孩子中度听力下降。医生建议先观察,鼓膜穿孔有可能自愈。如果这个“洞”一直合不上,回头再考虑手术修补。
△ 来源:腾讯医典
此事提醒家长
儿童处于好奇心强的阶段
务必在日常生活中
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
避免类似的意外发生
此外,医生提醒
经常掏耳朵可能造成严重影响
医生提醒
经常掏耳朵可能摊上大事!
有些宝爸宝妈,隔三岔五就翻孩子的耳朵看,有一点点耳屎就忍不住下手。
打住!这很容易出事——
● 耵聍栓塞
孩子的耳道小且浅,普通棉签太过粗大,容易把耳屎推入耳朵深处,长期积累就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耵聍,是耳屎的学名)。
一旦耵聍栓塞形成,就可能会出现耳痛、耳胀、听力下降等问题,也可能引发炎症。
● 鼓膜穿孔
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厚度仅有0.1毫米,工具深入耳道后稍用力不当,就会伤及鼓膜,导致穿孔。
此时,一旦遇上耳朵进水或感冒,就容易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得了急性中耳炎,事情可不小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引起听力下降、眩晕、面瘫、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等,这些并发症可能是致命的。
如果急性中耳炎久不愈合,变成了慢性中耳炎,容易导致中耳结构逐渐被炎症破坏,造成永久的听力损失和耳鸣,甚至全聋。
因此,一旦出现了持续性的耳痛、耳鸣、耳闷、听力下降,就要及时就医。
△ 来源:腾讯医典
● 引发感染
有些家长手劲大,凭感觉给孩子掏耳朵,容易损伤外耳道,引起感染,导致耳朵疼痛、瘙痒、流脓。如果采耳工具不干净,掏耳朵后,很可能将细菌或真菌(比如脚气)带入耳道,引起感染最后导致发炎。
来源:生命时报
掏耳屎时应使用正确的工具和方法
避免刺激耳道
在必要时刻
还是要求助医生的帮助
哪些情况要去看医生?
如果孩子有这些表现,就要去看看医生——
不会说话的宝宝
✔ 一直揪或揉自己的耳朵,表现得很痛苦或哭闹不止
✔ 对柔和的声音没有反应
✔ 从耳朵里掉出不同寻常量的耳屎团
✔ 需要听力筛查
✔ 耳道溢液、流脓、流血等
较大的孩子
✔ 可能会表达“耳朵不舒服”
✔ 感觉耳朵堵堵的,不通
✔ 耳朵痛、耳鸣等
✔ 突然一边或两边耳朵听不清,一会又恢复;循环反复
✔ 在学校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反复多次呼叫或更响的声音才能听到
这时,家长最好及时带去正规医院,找耳鼻喉科医生处理。如果确诊为耵聍栓塞,医生会用专业设备帮娃掏耳屎。
所以说——耳朵不是你想掏
想掏就能掏
能不掏,就尽量不掏
但是
总有“强迫症”小伙伴想知道
不掏,能咋办?
耳屎多
不掏能咋办?
别慌。首先,耳朵里不需要那么“干净”!
耳屎(学名是耵聍),是由耳道皮肤耵聍腺体的分泌物与灰尘、皮屑等混合形成。当有灰尘进入耳道,耳屎就会一把“抓”住它;当有虫子进入,耳屎的味道会把它“劝退”。
耳屎富含脂肪酸,能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不适合细菌、真菌的生长。
当你洗澡或游泳时,有少量水进入耳朵,它还能起到防水墙的作用,防止水进入耳道深部。
△ 来源:腾讯医典
而且,外耳道还能自我清洁,根本不用你操心。当你说话、吃饭、咳嗽或打哈欠的时候,通过颞颌关节运动,耳屎就会随着下巴的活动自己排出来。
当然,凡事也没有绝对。由于小孩子的耳道较窄,干性耳屎可能会积成一团,不容易自己出来。有些孩子耳屎特别多,还渐渐结成硬块,阻塞外耳道。
医生提醒
1、平时,不建议大家掏耳朵。不管是自己掏,还是给别人掏。
2、耳屎多,建议多开口。
3、如果耳朵长期瘙痒、反复发作,或者瘙痒已经对日常生活造成困扰,那就尽快去看耳鼻喉科吧。
此外,这些不起眼的小习惯
危害很大!
赶紧自查一下你有没有这些小毛病~
为健康,尽早改正!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
转发出去
提醒更多人
🏃🏃🏃
*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给我们留言哦*
👀
深圳大件事(nandusz)、N视频报道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
来源:深圳市儿童医院
编辑:欧阳彤欣
更多独家猛料,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