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评书影史,因你更精彩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年年重阳,今又重阳。时间过得真快,很多人甚至感觉年初的目标还没启动,就又到重阳节了,因为重阳节一到,意味着冬天也就不远了!
古人很喜欢这个“九”数,在《易经》中,“九”为阳数,“重阳”,乃“九九”之合,九月九日,月份和日数皆是九,所以又称之为“重九”。在远古时期,人们把这一天定位一年中的四大祭祀日之一。
所以在这一天会进行祭祀活动,谓之“祈愿”,或者是“还愿”,因为每年这个时候,秋收已经接近尾声,谷入仓,粮盈满,感谢老天的恩赐,更祈求来年继续丰收。后来延伸出来比如晒秋、赏菊、放纸鸢等习俗。
更后来,人们认为人生如四季,于是深秋的“重阳”就和人生的老年阶段对应上,就这样“重阳”和敬老也挂上了钩。逐渐形成一个“敬老节”,并附加上相应的习俗,延续至今。
01
茱萸(zhū yú):指吴茱萸,植物名,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香气辛烈,可入药。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
“重阳节”习俗里,很重要的一个习俗就是登高簪菊佩戴茱萸。而以登高簪菊佩戴茱萸关联“重阳”的诗词也是非常之多。不过对于古人来说,重阳节的意义重点不是“敬老”,却是“思念”,简单来说,这是一个有关思乡怀亲之情的节日。
在重阳节里登高簪菊佩戴茱萸,其实在汉朝时期就盛行了。只是到了唐宋时期才开始大量见诸于诗人们的诗词中。围绕着它,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其中以长篇为主,兼有古风排律,或者律诗,但绝句却不多见。
可能是因为绝句的简单意骇,难以表达诗人们的内心思念之怀吧?所以,对于历史上出现的那些有关重阳节的古诗绝句,显得是那么的亮眼,一下子盖住了其它的诗词歌赋,也容易被人们所记住。
这些绝句里,最有名,最特别,最简单的莫过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02为什么说这首重阳诗最有名?
首先就是它的传颂非常之广,可以说在现代社会里是无人不会背,无人没听过。因为它入选了中小学必背111首古诗行列。尤其是在小孩的启蒙学习阶段,这首诗出现的频率不亚于《静夜思》,《鹅》还有《悯农》。
其次,诗人王维可是唐朝的超级名人。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年仅十七岁的王维凭借过人的音乐和绘画才华,已经名满两京(长安和洛阳),备受王公贵族所推崇。
想想十七岁的你在做什么?是不是苦苦在书山题海中攀登遨游?
说起来,在盛唐中有名的诗人众多,每一个都是大唐历史天空中的一颗耀眼的星星。但是,王维无疑是最为闪耀的一颗!他的声名是最盛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是过世后才受到追捧,在当时影响力远不及王维。而王维却是从一出名就红到了现在!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堪称是大唐的顶流网红。03
为什么说这首诗最特别?
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王维在十七岁的时候所作,并且在诗中他和其他诗人的着力点截然相反。
很多人写重阳思念,着力点都差不多:
有的独自伤感,比如说王之涣的《九日送别》;
有的悲秋,像王维的弟弟王缙所写的《九日作》;
有的是对深秋的欣赏,比如韩琦的《重九会光化二阕》;
有的是思亲乡愁,比如杨衡的《九日》;
......
而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另辟蹊径,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来了一个反转,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和亲人,却反过来着力在想象自己离开了家乡,家乡的兄弟登高望远遍插茱萸,在思念自己的场景。
这一下子就把这样的思怀给释放了。
这首重阳诗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写诗的这个人。王维写出了这样的千古名篇,可是他最出名的不是诗,而是音乐造诣和绘画,六艺皆精通,堪称全才。北宋著名大文豪苏轼的总结评价非常到位:“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真是吊打很多诗人,他们终其一生却不如王维的一首开场诗!
04为什么说这首重阳诗最简单?
思念,尤其是思亲思乡,对于古人来说用情都是很深的,因为以前的交通可不是现在,离开家乡离别亲人后,想回一个或者见上一面,一个“飞的”(飞机)或者一个“高的”(高铁),又或者自驾就可以搞定。
面对这样深沉的思念,王维在写这首诗时候,却采用的是平铺直叙,用词简单又朗朗上口,表达的意境还高远深刻,让人一下就能记住。
他和兄弟王缙的感情很深,可以说好了一辈子。在“安史之乱”后,为了救王缙,他自愿削官罢职,后来又以致仕为条件,换得王缙的前程。
可能历史上的名人兄弟里,也就苏轼和苏辙这两兄弟能和王氏兄弟比拼一下了。
重阳节到了,不去登高望远,赏赏菊花的话,那就来来品味一下这首诗吧!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