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促进了新型消费的迅速崛起,涵盖购物、出行、生活等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信息革命下的数字经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社会里人们的日常交往需求,冲击着传统信任关系。
但“人无信不立”,在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信任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那么,当下陌生人之间信任度几何?相比之前是增加还是减少?哪些场景中陌生人更容易相互信任呢?
近日嘀嗒出行发起了一份陌生人信任度调研,有7000多名嘀嗒用户参与,其中超七成受访者认为,相比五六年前,当下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和友善有所增加,更有超40%用户认为有明显增加。
那么,哪些日常生活场景让陌生人之间更容易信任呢?受访用户选择的前三大场景依次是顺风车、医院、火车站机场,公交车和网约车场景紧随其后,其中顺风车的选择占比最高,为85.33%,医院和火车站机场的选择占比分别为28.77%和22.03%。
为什么顺风车上更容易让人产生信任?
绝大多数受访用户都认为,相比其他出行方式,顺风车上车主乘客会更容易友善互助,诚信礼让。那么,为什么顺风车上更容易让陌生人产生信任呢?
究其原因,一方面,相近且熟悉的起点和终点让车主和乘客间的陌生感比其他场景要轻一些,更容易有共同话题。比如有受访者认为,“顺风车有共同目的地和出发地,更容易有生活工作交集”;“同行顺便聊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提高交流见识,传递正能量”。
另一方面,简单纯粹的合乘关系、不掺杂利益的真顺风生态更容易让彼此打破隔阂,有温暖愉悦的乘车体验。比如有用户表示,“真正的顺风车不存在利益牵扯,是纯粹方便你我他的自由出行方式,大家更容易真心交流与敞开心扉”;“彼此认可,非盈利互助出行方式,本身就是建立在车主平台乘客相互信任基础上”;“就像嘀嗒界面的介绍语:我们都是同路人,会让人降低对陌生人的戒备心,通过聊天增加信任度”;“乘客的目的是解决出行不便,而车主本来就是顺路助人为乐,没有太大利益关系,交流更加轻松”。
来自重庆的一位既是顺风车车主又是顺风车乘客的用户,更是从共同目标、社交氛围、互惠关系、平台评价机制等多个维度,详解顺风车上更容易让本是陌生人的车主和乘客更容易相互信任背后的底层逻辑。
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共同目标”:乘客和司机都有相同的目的地,这种共同目标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彼此的联系感。二是“社交氛围”:顺风车通常是一个较为轻松的社交环境,乘客和司机在相对私密的空间中,容易产生自然的交流。三是“互惠关系”:顺风车是一种互利的模式,车主提供搭载服务,而乘客则支付一定费用,这种交换关系可能促使双方更愿意信任对方。四是“平台评价机制”:很多顺风车平台都有评价系统,用户可以基于过去的评价来判断对方的可信度,从而增加安全感。五是“无选择的依赖”:有时,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如临时出行)可能没有其他选择,更倾向于信任陌生人,以达到出行目的。
增进陌生人信任的因素:社交媒体、互联网平台、个人信用体系等
基于平等互助的非商业出行、线上线下场景的结合以及平台信任机制的创新完善,顺风车天然形成友善包容的合乘氛围,因为顺路,顺风车车乘双方多了一份相互尊重的默契,平等友善的交流实际上在涵养一种陌生人的信任文化,让更多人在生活中去主动给予他人信任尊重。
除了顺风车外,医院、场站和公交车等公共场所也更容易让陌生人之间消除壁垒,碰撞出信任的火花。调研问卷中“公共交通的场合,需要共同关爱”、“给老人、孕妇让座”、“同病房病友在内心脆弱无助时,确实很容易彼此信任关照”的描述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善意和信任在人世间慢慢流淌,此外不少受访者提名运动场、球场、学校、图书馆等也容易让陌生人相互关照。
前述调研报告指出,社交媒体的发达让陌生人之间互动更高频,互联网平台促进用户信用更加透明化,个人信用记录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均是促进陌生人间打破信任壁垒、让更多人在生活中去主动给予他人信任尊重的动因所在。
增进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是社会信任体系建设成果的重要一环,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陌生人间信任框架的重塑和互联网平台机制的完善,为健全诚信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注入更多创新力量,量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