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内外披绿装 “塞上明珠”焕生机

2024-06-14 17:45   陕西  

榆林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内建设的人工林(6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曾饱受风沙与水土侵蚀危害。几十年来,在一代代治沙人和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努力下,通过大规模生态治理,榆林市的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今,榆林市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全市林木覆盖率36%,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长城内外重新披上绿装,“塞上明珠”焕发勃勃生机。


遗鸥等鸟类在位于榆林神木市的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繁育(6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位于榆林神木市的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岸边栽植的树木(6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陕西神木侵蚀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水土保持研究的项目(6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6月5日,在榆林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研究人员为长柄扁桃喷洒营养物质,进行对照试验。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被绿色环绕的榆林镇北台(6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被绿色环绕的榆林市芹河镇明长城遗迹(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榆林镇北台附近的长城生态防护林带(6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6月5日,治沙模范张应龙在榆林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内展示林下种植的赤松茸。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榆林市芹河镇明长城遗迹两侧建设的长城生态防护林带(6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被绿色环绕的榆林市芹河镇明长城遗迹(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6月5日,在陕西神木侵蚀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一处试验田内,站长樊军(左二)与开展课题研究的学生交流。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6月5日,在榆林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的沙地大棚内,治沙模范张应龙在查看作物长势。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来源:新华社
往期推荐
0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发布“三北”地区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

02

图说“三北”1年来丨“三北”工程攻坚战持续取得扎实成效

03

荒漠→绿洲,“三北”工程启动40余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监制:王锐

编辑/制作:李红娟  李佩瑶  奥翔


扫码关注


陕西林业科技推广
林业科技推广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